文/不吐不快的
多區非法聚集,港警拘捕逾86人
10月1日,部分亂港分子,公然無視警方警告及港府「限聚令」,在全港多區發起非法聚集。
當天港警部署大量警力和水炮車及鎮暴裝甲車在街頭嚴陣以待。下午約一時起,警方在多處非法聚集區域先後打出黃旗、藍旗、紫旗,勒令示威者即刻散去,並對逗留的示威者予以驅離。
下午三時左右,亂港分子向龍翔道投擲汽油彈及大型雜物,事發時現場車流密集,所幸汽油彈未擊中車輛。港警嚴厲譴責該行為「嚴重危害道路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絕不姑息,將徹查到底。
至晚上八時許,又有亂港分子在獅子山上發起「和你燈」活動。為保障市民安全,港警於獅子山多處山頂及行山路入口布防。約半小時後,警方指山上人多,「懷疑正進行非法集結」,遂在山下布置封鎖線,禁止行人登山。
港警指,截至當晚十時,全港多區累計拘捕至少86人,其中包括四名反對派區議員涉嫌於銅鑼灣一帶參與未經批准的集結而被捕。
這四人分別為香港東區區議會錦屏選區議員李予信,中西區區議會觀龍選區議員梁晃維,香港沙田區議會顯嘉區議員陳運通,及香港東區區議會佳曉選區區議員黎梓欣。
其餘被捕人士則涉嫌幹犯管有攻擊性武器、未能出示有效身份證明文件、管有偽造身份證,以及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和駕駛無牌車輛等罪行。
此外,警方還票控20人涉嫌參與受禁群組聚集,並違反《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
「港獨」暴徒於中國駐英大使館外焚燒國旗
當地時間10月1日,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港獨」暴徒焚燒國旗、衝撞使館的卑劣行徑。
聲明指出,當天下午,十餘名「港獨」暴徒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門前公然焚燒中國國旗,悍然衝撞破壞使館正門,公開張貼「港獨」標語。
「上述惡劣行徑肆意毀損侮辱國旗,褻瀆國家和民族尊嚴,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嚴重挑戰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威脅使館館舍和人員安全!」
聲明表示,上述舉措充分暴露出「港獨」分子「暴力違法」的醜惡面目和「反中亂港」的真實圖謀,「他們的倒行逆施絕不會得逞,他們分裂國家、賣國求榮的行徑必將遭到歷史和人民的唾棄」。
目前,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已向英國警方、英國外交發展部提出嚴正交涉,要求英方迅速開展調查,儘快將肇事者繩之以法。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敦促英方切實履行《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規定的東道國政府的責任與義務,維護外交使領館神聖不可侵犯,確保中國使領館館舍與人員的安全與尊嚴。
陳同佳或於本月赴臺自首
據港媒報導,2019年「修例風波」的引發者,行兇兩年後至今仍未落網的「陳同佳案」主犯——陳同佳本人,周五稱「已通知臺灣代表律師聯絡相關部門,處理回臺自首安排,期望10月份內成行」。
而協助陳同佳的民間人士管浩鳴,同日也公布了一段陳同佳錄製的音頻文件,陳同佳在錄音中表示:
「潘爸爸、潘媽媽,你們好,我是陳同佳,我再次為曉穎的事情向你們道歉,我返臺灣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我會請律師安排返臺灣自首的事情,請你們放心。」
對於該錄音,潘母通過中間人回應稱,不肯定錄音是否為陳同佳本人錄製,時間上也不確定具體是何時錄製。她表示,希望他能走出來,在媒體面前重申承諾。
潘母指,陳同佳赴臺自首計劃一直拖延,「希望他儘快訂下確切日子」。與此同時,潘母表示,陳同佳前往臺灣的機票和一切所需交通費用,她會「妥善安排」。
外界注意到,錄音全長僅23秒,但卻是時隔一年,陳同佳首次談及自首事宜。去年10月洗黑錢案刑滿出獄時,陳同佳曾公開承諾會赴臺自首,但其後一直未有露面或表態。
不過,有分析指,陳同佳此次表態或並非是出於良心發現。近期死者潘曉穎的母親,多次接受媒體採訪,要求陳同佳公開交代何時赴臺自首,又提出「最後限期」:潘母強調,若本月23日——即陳同佳出獄一周年後其仍未赴臺自首,「將有進一步行動」。
但潘母同時也稱,「若陳同佳赴臺自首,願意為對方求情」。
痛失愛女的潘母,所求不過是女兒沉冤得雪,讓陳同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應有的合理代價,很過分嗎?
而陳同佳殺人在先,自首不過是其最最基本的應有之舉,如今卻要苦主為其「求情」,他何德何能值得潘母為其求情?求什麼情,「感謝殺我女兒的兇手逍遙法外兩年後終於自首」?
然而最荒謬的還不是陳同佳案本身,而是以此為藉口攪起「修例風波」的亂港分子,完全無視潘母本人的「公義」,寧肯讓香港成為跨境犯罪的避風港,而他們對潘母所施加的傷害,完全不亞於兇手本人。
時事之荒謬,人性之醜陋,莫過於此。
駱惠寧十一探訪香港劏房對外釋放怎樣的信號?
10月1日當天,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出席國慶活動後,前往港島和九龍區探望市民,包括在深水埗地區探訪一名劏房戶。駱惠寧此舉並非沒有先例。上一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也曾在上任首個月內探訪深水埗大南街和基隆街的劏房。
但港媒認為,駱惠寧此行的時機「頗具深意」。當天既是中秋,也是國慶,駱惠寧在這一天選擇探望劏房戶,釋放出中央對香港基層民生問題的深切關注。
香港作為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雖然積累大量財富,但在世界第一的房價壓力下,基層民眾買樓無望,輪候公屋又不得,只能選擇蝸居於劏房,三、四口人圍著馬桶做飯吃飯。
某種意義上,任何社會問題都與經濟民生問題有關,香港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港府最新「施政報告」將於本月14日發表,儘管林鄭月娥一早表示不會有大量涉及公共開支的新措施,但在住房等民生問題上港府會否有某些改革,仍然是外界期待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