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
這是努爾們的書本
還有寫的作業
在香港,因為歷史的原因,官方語言有三種呈現形式: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而生活的絕大部分場合只有兩種語言呈現形式:繁體中文、英文;在學校教育中,公立學校從幼兒園起都會使用繁體中文(粵語)和英語教學。
在香港,因為生活在這裡的人群非常多元化,因此國際學校分門別類也很多,有的學校中文學習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中文學習比例比較低,有的學校中文只是選修科目;有的國際學校使用繁體字教中文,有的國際學校使用簡體字教中文,有的則是學生可以選學繁體字或簡體字。不過,無論繁簡字體如何使用,各類國際學校的中文學科都以普通話教學。
-簡繁的日常-
努爾們的學校是使用普通話繁體字教學且中文比重很高的那類,這也就意味著,她們看的書、寫的字、日常的作業和未來的考試都是用繁體字進行。所以,在我家裡,簡體字的書已經被收進了抽屜,擺在孩子們眼前觸手可及的大都是繁體書籍。
而我,是一個能讀懂大部分繁體字,但不會寫大部分繁體字的家長。在我看來常用字就挺有挑戰性了,比如:
一隻小鳥 VS 一隻小鳥
每天畫畫 VS 每天畫畫
學習數學 VS 學習數學
有好一陣子我分不清繁體字的一雙一隻(一雙一隻),讀繁體字繪本的時候也鬧過笑話。寫學校的記錄本的時候,還得先在電腦上用拼音輸入法把繁體字打出來,然後照著抄,邊抄邊覺得心累。這麼多年下來,寫的最熟練的就是我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地址。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努爾們並不覺得繁體字難學,也許因為她們學習成長的環境就是被這樣複雜的方塊字包圍著,從學校裡最初習得的也是繁體字,所以她們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而已。
以前,大努爾看到我寫的字,她會糾正:「媽媽,你寫錯字了。」不過,現在的她,已經理解,原來在中文的世界裡,還有簡繁字體之分。
-困惑和苦惱-
努爾們看的繁體字繪本,大多從臺灣引進,雖然說現階段可以閱讀的書籍存量上和內地的孩子沒有太多差異,但在繪本種類上還是略有不同。比如,有一些經典的繪本,像《三個和尚》《神筆馬良》《巴巴爸爸》這些,我只能找到簡體字繪本。
現在努爾們何時能回到校園上課,還是未知數,而學校線上課程在這種情況下的局限性,的確導致了我的焦慮和困擾。我也知道,解決焦慮的辦法就是面對它和找出口,所以我也更勤奮地為努爾們關注中文類、數學類的線上App課程。
只是,一個不是很愉快的情況又冒出來了:優秀的課程都是簡體字課程。
簡體字繪本看與不看?
簡體字的網課上不上?
上簡體字的課,會不會帶來學習上的混淆?
……
越想越頭疼。
-大家給支招-
粉絲的力量大,大家七嘴八舌的,我仿佛也找到了方向。
的確,大家說得對,簡體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呀,未來也得使用,何不利用這個階段開始學習呢?至於能不能適應,誰也不知道,沒準我就是多慮了呢?
換一個角度想,正因為這樣,她們獲得了同時學習簡繁字的機會,也因此接觸到國內更優秀的學習方式、更全面、更多樣化、更地道的中文表達。
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為何給自己預設障礙呢?
「不要給自己預設障礙,當我們相信可以做到的時候,我們才有可以做到的潛力。把挑戰視作機會的時候,很多事情就大不一樣了。」我對大努爾如是說。
我也知道,答案已經找到了。
❤️在右下角點「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