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把繁體字納入中學課程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讀者 姜伯靜

教育部日前出臺了《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明確要求語文作文不能用繁體字。此舉也杜絕了前些年外省市出現的個別學生用甲骨文寫作文的現象。

公平地講,禁用繁體字寫作文的規定有很多有利的方面:可以減輕閱卷教師辨別文字的負擔,也讓「譁眾取寵」之輩沒了希望。

而簡體字是目前文字的發展主流,在高考作文中限制繁體字有利於簡體字的推廣。好處固然很多,但在筆者看來,一棍子打死繁體字並不可取。

此法一出,在高考中想憑藉文採一鳴驚人的另類偏才考生將成為歷史。臺灣學生都學習繁體版四書五經等經典文化,而大陸學生難得有幾個感興趣的,可能也就此淹埋興趣,,這不利於發揚學生的個性。

繁字體是最正宗的中國漢字,中國人使用了幾千年,不能為了推廣簡體字而完全排斥。如果不是今天的港澳和臺灣人還在使用繁體字,可能最古老的文字早就作古了。更荒唐的是,作為語文老師,也不學繁體字。連學生寫繁體字都不認識,難道不該臉紅嗎?

繁體字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既然語文課有唐詩,有古文,就應該把繁體字納入課程學習。高考考核語文,不能只重分數,也應重視文化傳承,給一些偏才閃光的機會。古代科舉都能做到,今天為什麼要封死這條路?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公布兩個提案引發網友討論,算盤和繁體字該不該納入課程?
    數學方面:在數學教育方面,提案指出要把珠算加入到小學數學課程當中。說到珠算,用俗話說就是"打算盤"。相信年紀偏小的朋友,甚至連真正的算盤都沒有見過。只在電視劇中,見過這些充滿歷史感的"古董"。大多數人認為,把珠算納入小學數學課程的荒謬性,就在於,珠算在生活中不具備實用性。
  • 港媒:「90後」建言獻策 建議內地增設繁體字課程
    小學時,她提出的《素質教育與公平教育》即被「十一五」綱要採納獲得國家三等獎,中學時的《從「體育強國」呼聲中產生的建言獻策》被「十二五」綱要採納而獲得國家二等獎。圍繞今年的「十三五」規劃,她從教育、醫療、民生的角度,以大學生的視角又撰寫了三份建言獻策。她說:「現在還沒有召開『十三五』建言獻策總結表彰大會,不知是否能再次被採納。」
  • 普及繁體字教學建議被駁回 開繁體字課程不合法
    本報訊(記者 曹坤)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對政協委員此前提出的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因為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不符,並且考慮到增加繁體字的學習內容會加重學生負擔,市教委將不會進入中小學課程加以實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周大齊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有關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
  • 繁體字識讀納入中小學被拒,「由簡入繁」才更好嗎?
    最近,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答覆《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稱,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工具,應當便於使用;有數據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根據相關法律,學校教學應該使用規範漢字。
  • 不妨開設繁體字課程
    看重工具屬性者認為,漢字是一種書寫工具,以書寫和交流的便利、實用、暢達為目的,重回繁體字是歷史的倒退,也不切實際,而且簡化字也是尊重和體現傳統文化的。看重文化屬性者認為,作為書寫工具,漢字也是一種巨大的文化存在,有無可替代的文化意義,簡化字就是對傳統文化的閹割和背棄,特別是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重拾繁體字意義重大。
  • 「繁簡之爭」中小學生有必要學繁體字嗎?
    關於漢字的繁簡之爭近日又因《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而引起熱議,反對者很多,支持者也不少。小編在此也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只要不把繁體字納入日常尤其是重要的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那麼開展「識讀教育」未嘗不可!
  • 中國繁體字免費速學課程,拿走不謝!
    中國繁體字免費速學課程,拿走不謝!
  • 繁體字納入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網友都炸鍋了
    儘管繁體字書寫複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繁體字與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我們今天通用的簡體字,多數都是由繁體字流傳下來的。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給出了回應: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 江蘇15名政協委員建議在中學大學推廣繁體字
    無獨有偶,去年12月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昨天,黃徵等15位省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給中學生、大學生進行繁體字「掃盲」,特別是大學一年級新生,不論文理科,都要學一年的繁體字和異體字。
  • 香港教育局澄清:從未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文章指出,繁體字廣泛應用於香港社會生活層面,學生必須掌握繁體字,以便學習和溝通傳意,為升學和工作準備,繁體字的地位毋庸置疑。「認讀簡化字」並非此次更新當地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的諮詢項目,教育局從來沒有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 小學生最好遠離繁體字
    簡體化漢字已使用了幾十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比如將繁體字設置成必修課,或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繁體字,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 全國中小學要推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正式答覆了(主流媒體時評精選)
    其次,現行的中小學教育以通識教育為主,繁體字並不適合納入到這一範疇中來。一則,簡單繁體字的識讀,早已納入到現有的課程當中。二則,更為全面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更適用於有專業需要的人學習,在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的前提下,系統學習繁體字的門檻不高,掌握它不是難事。如果將繁體字納入通識教育,勢必要增加對識讀繁體字的考核,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對繁體字的興趣。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還有一些地區用繁體字。比如說:香港,澳門,臺灣。他們為何不用我們的簡體字,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見香港,臺灣,澳門的報紙,覺得繁體字也很厲害嘛。感覺有點高大上,為何這些地區文盲率那麼低呢?
  • 通用漢字表引熱議 對待繁體字:最好識寫分離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引來諸多評說——由教育部、國家語委推出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目前正在徵求全社會的意見(見本報8月12日A1版報導),其中頗為引人矚目的是,這次恢復了51個異體字,還有「剋、鍾、蘋、、濛、硃」等6個繁體字納入了漢字表。那麼,這是否預示著繁體字會「捲土重來」?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第一,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學習繁體字是一門比較艱難的課程,在課程中再新加上這一門課不僅僅會增加他們的課業壓力,同時由於平時用不到,所以他們對於這門課的興趣也不是很高,因此讓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的意義也不是很高。
  • 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繁體字復活的議題再次在國家層面的會議上浮現,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漢字簡化並不是割裂傳統文化  長徵(作家)  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提出的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的提案,備受公眾關注。其實,漢字的繁簡之爭在歷屆兩會上一直存在。
  • 小學生要不要學繁體字?
    其實,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用繁體字的機會真的不多,但是另外一個事實是,繁體字客觀存在,在我國一些地區,人們也一直在用,大陸地區的人們有時也確實會用到繁體字,因此,中小學生應該學點兒繁體字,百益而無一害。怎麼說呢?
  • 有專家提議「中小學恢復繁體字識讀和珠算」,網友:腦洞太大
    簡化漢字經過幾十年的使用,現在已經廣泛被人們接受,現在有專家提出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的識讀教育,也難怪有網友吐槽:站著說話不腰疼,本來現在中小學生的負擔就夠重了,增加繁體字的識讀無疑是雪上加霜。其實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一直都有安排對繁體字的介紹和認識,在字典和一些工具書中,也在簡體字旁邊有繁體字的標註。
  • 編程將納入中小學課程
    近日,教育部在給全國政協委員的答覆函中稱,教育部高度重視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已制定相關專門文件推動和規範編程教育發展,培養培訓能夠實施編程教育相關師資,將包括編程教育在內信息技術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位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
  • 體育應該納入高考嗎?專家:體育高考,應該實行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題:專家:體育高考,應該實行新華社記者馬邦傑 王鏡宇 盧星吉今年10月出臺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啟動在高校招生中使用體育素養評價結果的研究」。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據此透露,關於體育納入高考的研究已經啟動。體育再次叩響高考的大門。體育是否應該納入高考?回答這一問題之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毛振明講了一個「錦州球貴」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當時的國家教委在全國推行體育中考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