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繁體字復活的議題再次在國家層面的會議上浮現,並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漢字簡化並不是割裂傳統文化

  長徵(作家)

  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提出的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的提案,備受公眾關注。其實,漢字的繁簡之爭在歷屆兩會上一直存在。在以往的兩會上,甚至還有代表和委員提出要用十年時間系統復活繁體字。看來,繁體字該不該復活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很有全民討論的必要。

  馮小剛委員用「親不見,愛無心」的舉例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他還再三強調說,此舉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而我看,傳統文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傳承,根本不在於要不要復活繁體字,繁體字復活沒有意義。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應該重視精髓把握。支持繁體字復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因素,他們甚至把傳統文化傳承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漢字簡化的過錯。他們認為繁體字蘊藏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愫,漢字簡化後,依靠繁體字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漢字的靈魂。他們甚至舉例說:「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等等。似乎,繁體字簡化是一種錯誤,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不力就是因為我們簡化了漢字。這是一種謬論。看看他們舉出的這些例子就能知道,他們太過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因素,太願意做表面文章。傳統文化的傳承根本上說是民族意識和文化理念的延續,是入腦走心的精神活動,最根本的是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文字只是傳播工具,是一種交流載體,過分強調文字的符號意識,是重表輕裡的淺層思維。「親不見,愛無心」之說抓人眼球可以,但不能作用於人的心靈。有了「見」和有了「心」之後,親和愛這兩個字不一定就有了道德約束力。不親不愛的人寫了有「見」有「心」的繁體字,並不能就真的成為了知親有愛的人。漢字簡化是五十年前的事,在漢字簡化之前,全都使用繁體字,那時的親和愛兩個字都有「見」有「心」,但那時不是仍然存在許多無親無愛之人嗎?怎麼能把無親無愛之徒的存在歸咎於漢字簡化?這也太難圓其說了。中國古代有很多人甚至都不識漢字,但在孝親博愛方面仍然成為世人楷模,那才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展現,與這兩個字有沒有「見」和「心」有什麼關係嗎?

  其次,漢字簡化只是簡化了書寫難度,並沒有丟棄它的內在含義,也沒有背離造字「六法」。現在使用的大部分簡化漢字也仍然是遵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種方法組成,怎麼能有割裂傳統文化之說?「麵有麥,運有車」真的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繁體字復活彰顯傳統文化的傳承

  鵬越(媒體評論員)

  在全國政協委員分組討論時,素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聯合張國立提出了一個恢復部分繁體字,讓部分繁體字進入中小學課本的提案。而這一提案,得到了不少政協委員們的認可。筆者為這一提案點讚!

  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幾千年,在文化傳承上作用不言而喻。漢字的六書,即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特別是象形和會意,根據事物的特徵,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後不斷規範和慢慢地固定下來,並且見字之形即知其意。可以說,象形和會意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

  1964年5月,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的確,簡化字筆畫減少,可減少書寫所耗時間和精力,結構清晰也更容易辨認,印刷時可採用更小字體,節省油墨和紙資源。但是,簡化字也存有問題,諸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及解釋字源、合併漢字導致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破壞漢字系統性,等等。例如,鍾,由繁體字「鍾」、「鐘」簡化而來。「鍾」與「鐘」雖同音而不同義:「鍾」是古時的酒器,也多作姓用;而「鐘」則是一種打擊樂器或計時器,兩者不能混用。故在《辭海》「鍾」的條目中,均須用「(鍾)」以示與「鐘」之區別。簡繁不「一一對應」而是「一對多」,導致了歧義和誤解。本意在於省減,實際上增加了麻煩。凡此種種,不能一一列舉。因此,簡化字對字本身是簡化了,但在使用中的麻煩卻增加了,反而繁化。難怪陳寅恪、錢鍾書等大家學者不寫簡體,出書也從來不用簡體。

  簡化字為許多學者詬病,就連力挺簡化字的文字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也表示:「我從不否認簡體字存在弊端,我們曾經提出恢復八個繁體字,比如『乾溼』的『乾』和『幹部』的『幹』區分開,但就是這八個字也沒能通過。」 然而,2009年,我國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卻恢復使用了「砂」、「萍」、「鍾」等六個繁體字。

  目前,全球使用繁體字的華人約為4000萬人,只有簡化字使用者的1/33;而中國大陸習慣寫簡化字的佔95.25%,寫繁體字的只佔0.92%,剩餘的3.83%繁簡併用。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應當以「漢字」申遺,繁體字到了該搶救的時刻了。

  當代著名劇作家、作家、詩人蘇叔陽說:「方塊漢字是民族統一的文化長城。」傳播中國文字之美,恢復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深厚的文化意蘊和魅力的繁體字,「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給他們多講講繁體字的故事,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潘慶林、馮小剛、張國立、鬱鈞劍等人的心願,更是千千萬萬熱愛中華文化的中國人的心願。

  漢字簡化適應走向世界的大趨勢

  閻姝宏(教育工作者)

  每一種文字的完善和演進都是為了交流和溝通的便利,漢字簡化正是為了適應在更大範圍內的交流和溝通所需。儘管從現在來看,復活繁體字有利於在港臺和海外華人聚集的地域擴大交流,但從更長遠的目標來看,漢字簡化能夠適應走向世界的大趨勢。從這一點來看,復活繁體字意義不大。

  漢字早就被聯合國規定為國際溝通的常用語言之一。隨著中國的發展,漢語言文化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學習漢語的熱潮已經在世界各地興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所以,討論漢字的規範問題,不能僅看重它在漢字文化圈和華人聚集地的交流需要,而要看到它作為世界範圍語言溝通的發展趨勢。

  即使是在漢字文化圈內,漢字簡化也早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新加坡、韓國的漢字簡化方案幾乎與中國完全一致或大部分一致。日本現在通行的漢字字體,簡化程度雖遠不如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漢字與中國現行簡體字相同或非常相似。甚至有學者提出,日本借簡化漢字成功實現掃盲。馬來西亞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使用繁體字,1977年後政府推廣簡體漢字,媒體、出版物等也紛紛效仿。但馬來西亞政府當年推廣簡體字時,並沒有禁止繁體字的使用,人們可以自由使用簡體或繁體字。泰國則是將所有華文學校都納入允許教學簡化字的範圍。漢字文化圈各國對漢字簡化的普遍認可,也預示著漢字簡化還有更大的空間和需要,漢字簡化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趨勢。

  漢字簡化一直是文化發展和擴大交流的必然之路。最早的漢字作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正式書面語言,筆畫和結構簡單、涵蓋內容也較少。漢字體系不斷發展之後,限制了更大範圍內的文化交流。早在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鬱達夫、郭沫若等200多名文化教育界名人聯合發起了早期的漢字簡化運動。隨著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漢字還將繼續簡化。

  繁體字復活有利於更大範圍的交流

  陸雲(市民)

  簡體漢字的使用範圍有限,過度簡化的漢字只能成為中國大陸的書面語言,連和港臺及海外華人溝通及交流都有困難。隨著大中華概念的崛起,為了適應與更大範圍的漢字使用者之間的交流,讓一些有普遍需要的繁體字復活,會是一件惠及各方的好事。從這一點來說,繁體字復活很有意義。

  過於簡化的漢字成了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及海外華人交流的障礙。曾被臺灣媒體引為笑談的「幹手器」事件就是一例。在中國大陸的一些酒店衛生間裡,常常有幹手器的提示標貼。在繁體字中「乾濕」、「樹幹」、「幹戈」中的「乾」、「幹」、「幹」在簡體字中被統一成「幹」字。但為了適應與港澳臺及海外華人的交流,有些酒店就出於好心把它翻回繁體字,寫成了「幹手器」。習慣於使用繁體字的港澳臺及海外同胞則看不懂其中的意思,一時成為笑談。如果一直使用繁體字,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交流障礙。

  過於簡化的漢字還會限制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經典古籍的使用和挖掘。漢字簡化只有50多年的歷史,對於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而言,這一瞬間的轉變會極大限制人們對傳統文化和經典古籍的使用和挖掘。不認識繁體字就讀不了經典古籍。最有說服力的事件是「北大沒有後漢書」一事。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曾刊發了一篇文章引發整個漢字文化圈的轟動。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北大圖書館沒有《後漢書》」,說的是一位教授在北大圖書館借閱原版的《後漢書》,恰好書名上「後漢書」三個字都是繁體字,結果不認識繁體字的圖書管理員便告知該教授北大圖書館沒有此書。此事一時成為笑談。作為北大這樣一所世界名校,圖書館的管理員竟然在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互換使用過程中出現這樣的笑話,不應被看做一時疏忽,這其實是漢字簡化負面作用的一個縮影。雖然我們有理由批評這位圖書管理員,但我們更應該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所以,我支持繁體字復活。

相關焦點

  • 支付寶一字千金能發繁體字嗎 一字千金髮哪些繁體字紅包更大
    支付寶一字千金能發繁體字嗎 一字千金髮哪些繁體字紅包更大時間:2018-02-05 23: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支付寶一字千金能發繁體字嗎 一字千金髮哪些繁體字紅包更大 支付寶一字千金活動開始之後,很多網友都開始尋找那些有特別意義的字,支付寶一字千金能發繁體字嗎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恢復繁體字、恢復漢服,有必要嗎?
    恢復繁體字的聲音差不多有十來年了,這些年社會各界對這個話題討論熱烈,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可誰也不能把對方說服。其實在小編看來,兩者並不應該是有你無我的對立般的存在。簡體字與繁體字為什麼不可以並存呢?漢字簡化出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發表文章稱,馮小剛提議「恢復有含意的繁體字」,不是徹底的「廢簡復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來更易於接近實際。不過,恢復有恢復的好處,不恢復有不恢復的道理,即使恢復了,繁體字的意義是不是就能彰顯了呢?
  • 「繁簡之爭」中小學生有必要學繁體字嗎?
    讓語文老師都頭疼的「部編版時代」,父母還能幫得上忙嗎?這篇文章評論裡就有很多網友指出了這點。而所有科目的學習,對於絕大多數小學生、初中生乃至高中生而言,語文又是最難提分的……所以面對這樣的現狀,有人提出要求再把繁體字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來,那麼引起強烈的反彈是必然的——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不知道支持者是誰,但是反對者中的絕大多數一定是孩子的父母們!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簡體字出現的背景: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 繁體字為何會被簡化?有人說:這是不尊重傳統文化!是這樣嗎?
    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繁體字為何會被簡化?有人說:這是不尊重傳統文化!是這樣嗎?那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就讓小蘭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如今使用的漢字基本上都是簡體字,但是在我國某些地區仍然有使用繁體字的習慣,比如tw地區。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從要求恢復繁體字想到的》
    那些天天吵著要恢復繁體字的人,真的是想要復古嗎?我認為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其實復古就是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為什麼還有人如此的使勁喊叫呢?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絕不接受!為什麼總有一小部分人非得逆天,去改回繁體字呢?想改回去,就能改回去嗎?有人還想回到奴隸社會去呢!有人甚至還想當皇帝坐龍椅呢!比如袁世凱,開歷史倒車,可能嗎?人民能答應嗎?我個人是不會同意改回去的!我想那些主張恢復繁體字的人們,可能都是那些留過大「辮子」的學問家。他們最好把辮子留下來,以示他們有遺風,有學問。
  • 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
    這個字改回去,我的讀者應該不會有反對的聲音吧!馬,繁體字馬,只一個馬就淋漓盡致地說明了中文作為象形文字的全部特點,透發著漢字之美。你看,上部有馬鬃,下部著四蹄,是不是立體形象。象形字之於字母文字,在書寫時本就像是在畫畫,只是大大簡化及高度抽象了。繁體字的馬較之於簡體字的馬,是不是更好些!
  •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
    為什麼大陸人天生就能看懂繁體字?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真的好嗎?文/古今名將錄我們都知道,現如今人們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簡體字,無論是平常所見,還是平常所寫,很少再看見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相比較於繁體字更能讓人看懂,更能讓人明白,其實我國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的而是簡體字,在正式推行簡化字之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但是現如今也是有地區依然在使用繁體字,比如臺灣、香港以及澳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
  • 夜讀丨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在認識繁體字之前,先考考大家簡體字的規範寫法:你知道「尖」字上面的那個「小」不能寫出鉤嗎?「反」字第一筆是撇不是橫嗎?「不」字的那個豎必須在撇上出頭?「美」字的下面到底是四橫寫一個「人」,還是上「王」下「大」?……相信哪怕是讀過大學的成年人,到此時都已經中招了。你看看,你連小學的「規範字」都寫不明白,還怎麼去指導小朋友「寫簡認繁」?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而繁體字則歷史悠久,可以說中國文字的歷史有多悠久,繁體字的歷史就有悠久。之所以說繁體字歷史悠久,是因為通過繁體字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
  • 學習繁體字是弘揚傳統文化不二法門?掃盲有無必要
    請問這些政協委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到底該寫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呢?  儘管學習繁體字對傳承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我並不認為,繁體字就是傳統歷史文化的精華,更不認為強制學習繁體字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不二法門。現在,時代變了,文字書寫也應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審美理念。不能總想著「復古」。我國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嬗變,才演變成了繁體字。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見到繁體字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題目與課文裡也基本見不到繁體字,所以在微博上許多人也是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讓中小學生識讀學習繁體字。第一,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學習繁體字是一門比較艱難的課程,在課程中再新加上這一門課不僅僅會增加他們的課業壓力,同時由於平時用不到,所以他們對於這門課的興趣也不是很高,因此讓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的意義也不是很高。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還記的數月前,臺灣一字體設計團隊推出所謂「臺灣字」,還邀請香港一起「守護傳統中文」嗎?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 有人呼籲恢復繁體字,你贊成嗎?
    不同意恢復繁體字,個人主要有以下幾條理由:1、很多人自小接觸簡體字,看書寫字全是用簡體,早已成為習慣,如果突然再回到繁體,勢必需要我們大多數人重新學習繁體字的辨認和書寫,會造成人精力上的浪費,給大多數人帶來無謂的負擔。
  • 中小學要恢復繁體字?教育部回應!
    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相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青少年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