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
一. 繁體字歷史悠久
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是對應簡體字(即簡體中文)而言。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通俗的講就是漢字、都屬於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字。簡體字形成的歷史雖然也不短,但是正式使用還是始於1935年8月,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體字,至今簡體字(簡體中文)也才不過幾十年的歷史。
而繁體字則歷史悠久,可以說中國文字的歷史有多悠久,繁體字的歷史就有悠久。之所以說繁體字歷史悠久,是因為通過繁體字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中國文字的起源最早始於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至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才車同軌、書同文,繁體字才基本成形。
二. 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
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繁體字的起源,同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繁體字的發展,也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繁體字的形成(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也是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可以說歷史悠久的繁體字,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三. 世界上多個地區依然使用繁體字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人群很少了,使用繁體字的國家地區也很少了。其實不然恰恰相反,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人群依然很多,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國家地區也依然很多。平時我們的春聯對聯、書法篆刻、手書題詞使用的是繁體字,文物古籍、歷史古蹟使用的也是繁體字,姓氏異體字、特殊需要等情況下使用的也是繁體字。
中國大陸現在雖然是以使用簡體字(即簡體中文)為主,但是繁體字也還同時使用,並沒有摒棄。除了中國大陸還使用繁體字外,中國的臺灣省、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更是主要以使用繁體字為主。同時除了中國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也多是繁簡體並存。而歷史上使用繁體字(漢字)的地區範圍更廣,除了中國外還有蒙古、越南、緬甸、朝鮮、韓國、日本、琉球、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天的日本文字,繁體字(漢字)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越南的書法,使用的也是繁體字(漢字)。
歷史上使用繁體字(漢字)的諸多國家地區,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不僅僅是在文字上受中國影響,在文化上、歷史上更是受中國影響和薰陶。而連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地區都沒有放棄使用繁體字、或者一刀切不使用繁體字,難道我們中國自己卻要摒棄繁體字了嗎?
四. 實際上漢字使用是繁簡體並存
當然了繁體字並不是滿身都是優點,而沒有一丁點缺點。事實上繁體字也是缺點不少,比如筆畫太多、字體太大、學習太難、書寫麻煩。而簡體字的優點則是很明顯:現代賦予其主體地位、學習簡單、通俗易懂、簡明易寫、實用方便、普及率高。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摒棄繁體字、只學簡體字的理由,從而對繁體字一刀切、從此棄之如敝履。實際上現在的漢字使用是繁簡體並存,簡體字使用普及、溝通方便,繁體字也有其特殊用途、不可或缺。雖然現代社會主體使用、主流使用的是簡體字,但是在一些特殊領域行業,依然使用繁體字,如文中提到的春聯對聯、書法篆刻、手書題詞、文物古籍、歷史古蹟等。在一些特殊地區也依然使用繁體字,如在我國的臺灣省、香港地區、澳門地區也是以使用繁體字為主。
五. 使用簡體字與學習繁體字並不矛盾
其實使用簡體字與學習繁體字並不矛盾,現代社會自然是以使用簡體字、通行簡體字為主。但是如果是出於專業需要、行業需要,或者是出於興趣愛好、特殊用途,也是可以學習繁體字的。比如文學專業、歷史專業、考古專業、藝術專業、書法專業等的學生,則是完全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尤其是書法專業的學生不懂繁體字,那是根本就無法進行書法創作的。
即使是專業上不需要學習繁體字、工作上也不需要懂得繁體字,那也是可以將學習繁體字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的。學習繁體字、尤其是學習書法,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自身修養。即使是不專門去學習繁體字,偶爾練習一下或者粗略懂得一些繁體字,那也是不要緊的。技藝不嫌多、才能也不嫌多,說不定生活上或者工作上,什麼時候就用到了呢。
六.年輕人是國家的建設者,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
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未來的社會棟梁之才、是國家的建設者、是人民的守護者。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更好的建設祖國、更好的服務人民、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年輕人不但應該學習簡體字,還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今日繼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來日建設祖國、報效祖國、守護祖國。
結尾語:
關於「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