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2020-12-13 神渡說廣西廣東

前言:

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

一. 繁體字歷史悠久

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是對應簡體字(即簡體中文)而言。無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通俗的講就是漢字、都屬於漢字,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也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字。簡體字形成的歷史雖然也不短,但是正式使用還是始於1935年8月,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開始制定和推行簡體字,至今簡體字(簡體中文)也才不過幾十年的歷史。

而繁體字則歷史悠久,可以說中國文字的歷史有多悠久,繁體字的歷史就有悠久。之所以說繁體字歷史悠久,是因為通過繁體字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文字的起源。中國文字的起源最早始於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直至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才車同軌、書同文,繁體字才基本成形。

二. 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

繁體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繁體字的起源,同時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始;繁體字的發展,也是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繁體字的形成(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也是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象徵著民族的團結。可以說歷史悠久的繁體字,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徵著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三. 世界上多個地區依然使用繁體字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人群很少了,使用繁體字的國家地區也很少了。其實不然恰恰相反,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人群依然很多,現代社會使用繁體字的國家地區也依然很多。平時我們的春聯對聯、書法篆刻、手書題詞使用的是繁體字,文物古籍、歷史古蹟使用的也是繁體字,姓氏異體字、特殊需要等情況下使用的也是繁體字。

中國大陸現在雖然是以使用簡體字(即簡體中文)為主,但是繁體字也還同時使用,並沒有摒棄。除了中國大陸還使用繁體字外,中國的臺灣省、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更是主要以使用繁體字為主。同時除了中國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也多是繁簡體並存。而歷史上使用繁體字(漢字)的地區範圍更廣,除了中國外還有蒙古、越南、緬甸、朝鮮、韓國、日本、琉球、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天的日本文字,繁體字(漢字)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越南的書法,使用的也是繁體字(漢字)。

歷史上使用繁體字(漢字)的諸多國家地區,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不僅僅是在文字上受中國影響,在文化上、歷史上更是受中國影響和薰陶。而連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地區都沒有放棄使用繁體字、或者一刀切不使用繁體字,難道我們中國自己卻要摒棄繁體字了嗎?

四. 實際上漢字使用是繁簡體並存

當然了繁體字並不是滿身都是優點,而沒有一丁點缺點。事實上繁體字也是缺點不少,比如筆畫太多、字體太大、學習太難、書寫麻煩。而簡體字的優點則是很明顯:現代賦予其主體地位、學習簡單、通俗易懂、簡明易寫、實用方便、普及率高。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摒棄繁體字、只學簡體字的理由,從而對繁體字一刀切、從此棄之如敝履。實際上現在的漢字使用是繁簡體並存,簡體字使用普及、溝通方便,繁體字也有其特殊用途、不可或缺。雖然現代社會主體使用、主流使用的是簡體字,但是在一些特殊領域行業,依然使用繁體字,如文中提到的春聯對聯、書法篆刻、手書題詞、文物古籍、歷史古蹟等。在一些特殊地區也依然使用繁體字,如在我國的臺灣省、香港地區、澳門地區也是以使用繁體字為主。

五. 使用簡體字與學習繁體字並不矛盾

其實使用簡體字與學習繁體字並不矛盾,現代社會自然是以使用簡體字、通行簡體字為主。但是如果是出於專業需要、行業需要,或者是出於興趣愛好、特殊用途,也是可以學習繁體字的。比如文學專業、歷史專業、考古專業、藝術專業、書法專業等的學生,則是完全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尤其是書法專業的學生不懂繁體字,那是根本就無法進行書法創作的。

即使是專業上不需要學習繁體字、工作上也不需要懂得繁體字,那也是可以將學習繁體字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的。學習繁體字、尤其是學習書法,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自身修養。即使是不專門去學習繁體字,偶爾練習一下或者粗略懂得一些繁體字,那也是不要緊的。技藝不嫌多、才能也不嫌多,說不定生活上或者工作上,什麼時候就用到了呢。

六.年輕人是國家的建設者,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

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未來的社會棟梁之才、是國家的建設者、是人民的守護者。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更好的建設祖國、更好的服務人民、早日實現共產主義,年輕人不但應該學習簡體字,還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今日繼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來日建設祖國、報效祖國、守護祖國。

結尾語:

關於「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

相關焦點

  • 學習繁體字是弘揚傳統文化不二法門?掃盲有無必要
    因此,筆者以為讓學生了解一些繁體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讓學生學繁體字應以培養學生興趣入手,最好結合書法學習,而不能一刀切地通過考試強迫學生學習,否則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只能適得其反。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推廣、普及,簡體字因為辨認、書寫方便,節省時間,早已為社會接受、認同。  如果大學在漢語、歷史等專業學生中開展繁體字教學。如果有人出於工作、學習與古文化研究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自己主動學習繁體字,都另當別論。
  • 中小學教繁體字 有必要嗎
    你認識繁體字嗎?先別急著說「不認識」,我相信中國所有的大媽和大爺,多多少少都認識幾個,比如:「發」、「萬」、「東」等等,近期出了個熱搜話題,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這事,你怎麼看?中小學生該不該學習繁體字。
  • 恢復繁體字、恢復漢服,有必要嗎?
    恢復繁體字的聲音差不多有十來年了,這些年社會各界對這個話題討論熱烈,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有,可誰也不能把對方說服。因為漢字簡化是必要的,於國於民也是功不可末的。再回過頭看繁體字。繁體字承載了漢字演變的記錄,漢字做為表意文字繁體字很好的保留了「表意」的精華。不得不說,繁體字從藝術上來講比簡體字要美。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魯迅先生就曾經致力於,消滅漢字,因為他認為漢字不好學習,勞苦大眾文盲率太高,想要把漢字拉丁化,因為拉丁就26個字母,學習起來更好學,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勞苦大眾飯都吃不飽,你就算把漢字拉丁化,老百姓照樣不識字。
  • 「繁簡之爭」中小學生有必要學繁體字嗎?
    難怪還有父母表示:不是孩子也不是我們不想讀書,而是繁重的學業尤其是升學、考學的壓力迫使很多學生沒有時間去讀。這一矛盾會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而表現得更加突出——畢竟孩子們要學習的或者說要考試的科目並不是只有語文一科,每一科都關乎到他們的未來升學、發展之路的選擇。
  • 為什麼要學習繁體字?
    當年我們所使用的繁體字,它不僅蘊含著歷史底蘊,還有人文關係,非常的形象而又生動。繁體字是漢字的原始形態,是記載了每一個漢字產生過程的圖像,是認識漢字的規律性表現形式。所以,繁體字是中華民族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
  • 中小學開展繁體字教學?教育部回應:沒必要 你怎麼看?
    中小學有必要開展繁體字教學嗎?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提出,教育部回應:沒必要。關於這一話題,今天登上了微博熱搜,中小學有必要開展繁體字教學嗎?網友們對這一提案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大多數網友認為不應該,漢字簡化就是為了方便人們記憶和認識,為什麼要學習繁體字呢?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見到繁體字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題目與課文裡也基本見不到繁體字,所以在微博上許多人也是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讓中小學生識讀學習繁體字。第二,哪怕繁體字在未來沒有了實用性意義,但是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們不可以拋棄,我們也同樣有必要有義務去傳承它接受它,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沒有必要
    那麼專門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繁體字識讀教育,甚至網上更有人聲稱廢除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真的有這個必要嗎?綜合分析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其實從我們大家的日常習慣中也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我們雖然沒有專門進行過繁體字教育,但是在日常生活或影視作品中是經常接觸繁體字的,基本上繁體字都可以讀或者猜對意思,只是在閱讀繁體字書籍上可能速度過緩,但應付日常交流足夠了。
  • 艾答:現代社會有必要學習英語嗎?
    艾答:現代社會有必要學習英語嗎?角度2:世界認知層面totally有必要,但,這裡的英文佛經和中文佛經百分百對等嗎?——不見得。所以你要緊跟著再問自己一個問題:中文的佛經和梵文的佛經(Sanskrit)對等嗎?——也不見得。事實上,不是「不見得」,是「一定不對等」。每一門語言的信息,轉化為另一門語言的時候,都會伴隨著一定信息量的損失和偏離:所以,你看到的「真相」其實已經偏離了真相。
  • 復興「繁體字」引熱議,教育部這樣回應
    教育是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當這則答覆出現時也引發諸多熱議。人民日報在微博客戶端展開了一項調查#中小學有必要開展繁體字教學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兩種態度的支持人數不相上下,在投票人數中,認為傳承文化應該學的有14萬人;認為沒必要,基本能看懂的有14.6萬人。
  • 小學生要不要學繁體字?
    如果,現在讀書、寫字都用繁體字,你能行嗎?而最能代表優秀傳統文化的漢字,又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血脈,許多中華古代文化的經典都是以繁體字書寫的。身為中華兒女對繁體字懷應有深厚感情和敬畏之情,再次提倡學習繁體字也是理所當然。現實生活中要用到繁體字。首先是閱讀古籍的需要。
  • 恢復繁體字有沒有必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現代人對於「文化斷層「的感受,不是」簡體字「造成的,而是因為我們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傳統儒家文化本就不是一個體系造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得到更多的重視,與現代價值觀融合發展,我們這種」斷層感「就會逐漸消失了。
  • 《從要求恢復繁體字想到的》
    也就是鼓勵寫簡體字,但是要多認識繁體字。這就好比是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學習閱讀文言文。現在大陸地區正在使用的漢字,已被絕大部分人們接受,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國家的漢語學家接受,全世界的漢語教學使用簡體漢字,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也是既成事實。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用的字是繁體字的一種變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是從當年古代繁體字中進簡化和省略的一種字體。建國之初,為了普及文化,我們將以往的繁體字進行了減少,推廣了簡體字,作為我們使用和書寫的工具,那麼這種工作的意義就是使得我們學習漢字的成本和難度大大的下降,有利於我們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 部分學者稱恢復繁體字是歷史的倒退
    教育部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日前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備受關注的漢字繁簡之爭以教育部「為了維護社會用字的穩定,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的表態終結,在徵求意見稿中只提出了恢復51個異體字和6個繁體字的意見。「語言規範需照顧歷史發展的歷程特點,也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進行必要的調整,還是要慎重。」
  • 中小學要恢復繁體字?教育部回應!
    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相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青少年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教育:恢復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弊端大於利端,當成興趣培養
    那麼其實這些年來呢我們看到的隨著國學的情況以及對傳統古典的有關於文化繼承的強調有關,是不是要全面恢復繁體字的爭議是越來越大,那麼繁體字有沒有必要再度重出江湖?你這個不會繁體字,不知道怎麼寫,也不認識,讀一些古籍很費勁。所以很多人建議呢就應該中小學恢復這繁體字。那麼作為小編來說呢,由於小時候受的教育裡邊了,繁體字大半我都認識,也都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