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2020-12-13 人民網

  2月16日下午,「理論家新春走基層」活動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專家與社區居民討論基層文化建設和北京文化。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曾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乾瞪眼。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

  針對恢復繁體字教育的建議,教育部原副部長章新勝曾明確回應:「教育部得依法行政,語言文字有法。」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則表示,簡化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進步,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全民素質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應該承認,在與海外華裔、港澳臺同胞交流,在書法、藝術作品中,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繁體字仍然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並不意味著需要在中小學課本中加入繁體字,強制學生學習繁體字,更不是恢復繁體字。因為繁體字的筆畫結構比較複雜,其認識與書寫都不太方便。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推廣、普及,簡體字因為辨認、書寫方便、節省時間,早已為社會接受、認同。現在,在一般場合已經不再使用繁體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規範漢字表內也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照表,並不影響公民在特殊情況下辨認、書寫繁體字。

  如果大學在漢語、歷史等專業學生中開展繁體字教學,如果有人出於工作、學習與古文化研究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自己主動學習繁體字,都另當別論。但是大學教授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一刀切恢復繁體字教育;大學讓學生辨別繁體字的書寫錯誤;大學考試試卷上滿紙都是繁體字,政協委員不遺餘力推銷繁體字,豈不是與推廣規範漢字的初衷背道而馳?請問這些專家教授與政協委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到底該寫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呢?

  儘管學習繁體字對傳承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我並不認為,繁體字就是傳統歷史文化的精華,更不認為恢復繁體字教育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不二法門。現在,時代變了,文字書寫也應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審美理念,不能總想著「復古」。我國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嬗變,才演變成了繁體字。按照某些專家學者、政協委員的邏輯推算下去,我們學完繁體字,是否還要從故紙堆裡翻出甲骨文來學習?因此,我的觀點是,教授的建議不能充滿甲骨文思維。學習繁體字應由個人興趣與工作學習需要說了算,根本不必上升到全民學習、在中小學課本強制植入繁體字的高度。

(來源:山西晚報)

相關焦點

  • 繁體字不宜也不能重回課堂
    小學生在書寫漢字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但也要考慮到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
  • 學習繁體字是弘揚傳統文化不二法門?掃盲有無必要
    因此,筆者以為讓學生了解一些繁體字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讓學生學繁體字應以培養學生興趣入手,最好結合書法學習,而不能一刀切地通過考試強迫學生學習,否則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只能適得其反。  蔡毅  建議  不宜全民強制學習  應該承認,在與海外華裔、港澳臺同胞交流,在書法、藝術作品中,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繁體字仍然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並不意味著需要強制學習繁體字,更不是恢復繁體字。因為繁體字的筆畫結構比較複雜,其認識與書寫都不太方便。
  • 中小學要恢復繁體字?教育部回應!
    教育部積極推動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相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等,使廣大青少年親近中華經典,青少年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繁體字文本,認識繁體字。
  • 《從要求恢復繁體字想到的》
    賀俊傑/文這幾天,猛然間網上不停的有人大喊大叫,要求恢復繁體字,這種煽動性的議論,其目的究竟是為什麼?我們說,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一種記載交流的工具而已,漢字由繁到簡是一種歷史的趨勢。
  • 小學生要不要學繁體字?
    而最能代表優秀傳統文化的漢字,又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血脈,許多中華古代文化的經典都是以繁體字書寫的。身為中華兒女對繁體字懷應有深厚感情和敬畏之情,再次提倡學習繁體字也是理所當然。現實生活中要用到繁體字。首先是閱讀古籍的需要。
  • 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在以往的兩會上,甚至還有代表和委員提出要用十年時間系統復活繁體字。看來,繁體字該不該復活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很有全民討論的必要。  馮小剛委員用「親不見,愛無心」的舉例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他還再三強調說,此舉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而我看,傳統文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傳承,根本不在於要不要復活繁體字,繁體字復活沒有意義。
  • 學習毛筆書法為什麼要用繁體字?
    學習毛筆書法最好要用繁體字,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以前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面會有要求,要求考生要繁簡體統一,要麼全部用簡體,要麼全部用繁體,但真要是答卷全部用簡體,總分肯定要下來。既然練習了毛筆書法了,就不差這幾百個繁體字了。
  • 為什麼要學習繁體字?
    當年我們所使用的繁體字,它不僅蘊含著歷史底蘊,還有人文關係,非常的形象而又生動。繁體字是漢字的原始形態,是記載了每一個漢字產生過程的圖像,是認識漢字的規律性表現形式。所以,繁體字是中華民族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
  • 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而改用簡體字?
    文|佳文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人認為捨棄繁體字不利於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則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普通人學習生活。那麼中國為何要廢棄繁體字而整出簡體字呢?晚清民國時期普通人基本不識字,識字率很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學習機會,學習成本也太高。因此自從民國時期起就開始搞簡體字了。在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政府曾舉辦了很多識字速成班、掃盲班來普及文化教育,這也反映了舊時代國人普遍低識字率的事實。
  • 中小學生要不要識讀學習繁體字
    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很少見到繁體字了,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他們接觸的題目與課文裡也基本見不到繁體字,所以在微博上許多人也是認為沒有必要再去讓中小學生識讀學習繁體字。第一,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學習繁體字是一門比較艱難的課程,在課程中再新加上這一門課不僅僅會增加他們的課業壓力,同時由於平時用不到,所以他們對於這門課的興趣也不是很高,因此讓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的意義也不是很高。
  • 教育:恢復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弊端大於利端,當成興趣培養
    小編今天啊就想和大家來談談中國的繁體字!兩會期間,有兩個人啊,就聯合提出了要在中小學課本裡加入部分繁體字意見。那麼其實這些年來呢我們看到的隨著國學的情況以及對傳統古典的有關於文化繼承的強調有關,是不是要全面恢復繁體字的爭議是越來越大,那麼繁體字有沒有必要再度重出江湖?你這個不會繁體字,不知道怎麼寫,也不認識,讀一些古籍很費勁。所以很多人建議呢就應該中小學恢復這繁體字。那麼作為小編來說呢,由於小時候受的教育裡邊了,繁體字大半我都認識,也都會寫。
  • 提案建議「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終於回應了
    要讀懂這些信息首先要能讀懂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於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 現代社會還有必要學習繁體字嗎
    前言:很多人都認為:現代社會主體使用的都是簡體字、主流使用的也都是簡體字,認為沒必要再學習繁體字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還是有必要學習繁體字的,繁體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繁體字。而連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地區都沒有放棄使用繁體字、或者一刀切不使用繁體字,難道我們中國自己卻要摒棄繁體字了嗎?四. 實際上漢字使用是繁簡體並存當然了繁體字並不是滿身都是優點,而沒有一丁點缺點。事實上繁體字也是缺點不少,比如筆畫太多、字體太大、學習太難、書寫麻煩。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人民日報海外版23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繁簡之爭 莫讓『亂花』迷了眼」,批部分港人將漢字繁簡之爭政治化。 文章稱,對於一個不遠萬裡使用中文的外國人,港臺部分人士因其使用簡體漢字而橫加刁難,並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實為無理且失禮的行為。將繁簡之爭帶上了政治暗示、沾染了敵意情緒,就變成了莫名的較勁,並無益於漢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 恢復繁體字、恢復漢服,有必要嗎?
    繁體字承載了漢字演變的記錄,漢字做為表意文字繁體字很好的保留了「表意」的精華。不得不說,繁體字從藝術上來講比簡體字要美。面對一個繁體字,我們很容易明白它的造字法,他的來源,也能很快明白它的含義。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簡體字為主,繁體字為輔。而做為書法藝術,繁體字是它的根本。以小編的親身經歷來說,從小學習的是簡體字,但家裡給留的一個課外作業就是每天抄寫一頁古詩詞。
  • 規範漢字是國家法定文字 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
    原標題:識繁用簡,不必棄簡從繁規範漢字是國家法定文字 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 繁體字
    繁體字 學習辦公 大小: 99.64M
  • 中國還有哪些地區用繁體字,繁體字是否高大上,應該被恢復嗎?
    魯迅先生就曾經致力於,消滅漢字,因為他認為漢字不好學習,勞苦大眾文盲率太高,想要把漢字拉丁化,因為拉丁就26個字母,學習起來更好學,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勞苦大眾飯都吃不飽,你就算把漢字拉丁化,老百姓照樣不識字。
  • 普及繁體字教學建議被駁回 開繁體字課程不合法
    本報訊(記者 曹坤)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對政協委員此前提出的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因為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不符,並且考慮到增加繁體字的學習內容會加重學生負擔,市教委將不會進入中小學課程加以實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周大齊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有關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
  • 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醜」是怎樣變成「醜」的
    後來學習並逐漸掌握了繁體字,這個疑問才總算煙消雲散——醜陋的「醜」字原來應該寫成「醜」,而「醜」則是十二地支中的一個專用字,漢字簡化時把兩個字合併了。我估計,在許多不熟悉簡體字的港臺語文教師眼裡,把「醜陋」寫成「醜陋」是寫別字。在簡體字中,類似這樣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取代筆畫較多的同音字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還只是簡體字的眾多「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