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28日,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是簡化後的漢字。
簡體字出現的背景:
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魯迅先生就曾經致力於,消滅漢字,因為他認為漢字不好學習,勞苦大眾文盲率太高,想要把漢字拉丁化,因為拉丁就26個字母,學習起來更好學,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勞苦大眾飯都吃不飽,你就算把漢字拉丁化,老百姓照樣不識字。
魯迅先生的願望沒有得以實現,所以漢字保留了下來。
經過國家的文字專家的修訂,終於有了簡體字,人們能吃飽飯,簡體字又容易辨識,書寫。所以廣大人民的識字率越來越高,文盲率越來越低。
除了我國的大陸用簡體字。還有一些地區用繁體字。
比如說:香港,澳門,臺灣。
他們為何不用我們的簡體字,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我們見香港,臺灣,澳門的報紙,覺得繁體字也很厲害嘛。感覺有點高大上,為何這些地區文盲率那麼低呢?好像繁體字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這是因為,香港,澳門和我們不同,他們是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大陸吃不飽的時候,他們能吃飽,可以學習。
我們之說以覺得漢語繁體字是高大上,是因為用繁體字的地區都是很發達的地區。他們這些地區很好的保留了繁體字,並很好的傳承了下來。這是值得肯定的。
簡體字也有一些瑕疵,漢字簡化後: 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麵無麥,無車,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鄉裡無郎值得深思。
漢字簡化是一種進步,歷史的長河中淘汰了很多文字,比如說甲骨文,金文,還有戰國六國的文字。沒有必要再恢復繁體字了。
繁體字應該保存在新華字典裡,有興趣的人可以欣賞,沒有必要學,認識就行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學習,書法愛好者特別鍾愛繁體字。
如果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學的是繁體字,肯定會比較吃力,簡體字就好多了,如果孩子慢慢大了,可以慢慢接觸繁體字,慢慢了解中國的古文化,繁體字是歷史留下來的瑰寶,繁體字更具有象形的特徵。
一個好的民族必定不會忘記先輩們留下的好的傳統,中國的文字被我們很好的傳承下來了。
四大文明古國好像就中國還保留了古代的文字,雖然漢字進行了簡化,不過很多漢字並未進行簡化,是使用幾千年的。
你可以不會寫繁體字,不過很多繁體字,大家見了還是認識的。
大家喜歡繁體字嗎?
關注教育熱點,關心教育工作,分享身邊故事,分享教育方法。我只是一名鄉村教師。一家之言,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評論,交流,如果沒有幫助,請不要惡意攻擊。底層教師,不易,可是誰又很容易呢,希望大家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