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也有著雅俗共賞的古典樂文化,更包含著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華夏文明……而在眾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圈中,漢字簡繁的正統性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簡體字就已經被推廣使用,至今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最年長的一批簡體漢字使用者,也有五六十歲了。
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
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其中,贊成者認為繁體字簡化的過程中,為了簡化,會出現「一對多」的情況,這會導致一些字的字意出現混淆,造成初學者理解的困難;其次,簡體字割裂了中國漢字的上千年的文化傳統,使中國文字失去了其本身的象形意義。
再次,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電腦上打繁體字和簡體字的速度是一樣的,解決了繁體字比較多難以書寫的難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使用也造成了與港澳臺之間交流的隔閡……更有甚者,連個主次因果都沒有弄明白,就舉起繁體字的大旗,誓要與簡體字一決高下。
而在這一眾理智或非理性的呼聲之中,中國語言學家,112歲高齡的周有光老先生卻不盲從跟風,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回歸繁體其實並沒有必要,這意味著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回歸繁體並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趨勢
當今的中國一直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而這一切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的。可見,簡體字的使用並沒有對時代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反而是在不斷地推進中國文化與新時代的契合度。
這個時代並不排斥簡體字的使用,而相反,簡體字自從推廣以來,就在逐漸地一步步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裡,並獲得了比繁體字更為廣泛的大眾認可度。
周有光表示,無論什麼樣的文化,脫離了群眾的基礎就是建造空中樓閣般虛無縹緲。而當今一切有發展價值的文化,其本質都是貼合群眾的。
就比如簡體字,它簡化了漢字的筆順,使得漢字的書寫更為便捷,相比繁體字,學習起來也更為容易。
周有光先生一向提倡簡便與快捷,並且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簡體字的使用之間並不存在矛盾。與許多對於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痴迷的作家不同,周老先生更注重文字本身的表達與書寫的效率,他樂於接受新事物,比如當時風靡一時的文字處理器。
他不僅自己用,還迫不及待地想要教會自己的妻子用,妻子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是:「親愛的。」
化繁為簡,對於周老先生而言,是為了減輕不必要的負擔,從而把精力集中在遣詞造句,創作內容上。這和王小波當年自己編寫打字軟體,和現在社會的行動支付都有著不言而喻的相似意義。
文字不能僅僅是少數人的「談資」
周有光老先生認為,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走向大眾,而不是僅僅服務於少數的知識分子。
很多文人都對繁體字有著自己深切的情懷,堅持用繁體字印刷,用繁體字書寫。在過去的社會,文盲佔到了中國人口中的絕大比例,而舊時代會書繁體字的也通常是極少數的知識分子而已,所以很容易理解那些作家對於繁體字所飽含的情感。
時光追溯到現代,簡體字普及之後,新時代的人們大都開始學習書寫簡體字,簡體字普及後,中國的文盲率也顯著下降,會寫字的人多了,會識字的人更多,而且都是簡體字。所以可想而知,如若國家真的決定復闢繁體字,那麼對於簡體字有情懷的人明顯更多。
國家並未禁止繁體字的使用。在如今的很多場合,我們也仍能看到繁體字的身影,這說明繁體字愛好者有使用繁體字的自由。也就是說,繁體字愛好者可以將繁體字的使用作為自己的一項小眾愛好,而想要全國各地都席捲繁體字的學習風潮,則是紙上談兵。
領會漢字的簡明之美,了解漢字的進化之艱
漢字由繁體到簡體的發展,是一種順應歷史的必然趨勢。
社會是不斷在進步的,中國的歷史,由原始社會進化到了奴隸社會,又由奴隸社會逐漸進化到了封建社會,再到現在的民主社會;社會是這樣,文化也是這樣:文章體裁由過去的繁瑣難懂的文言文,發展到後來的明清體,再到後來的白話文,直到現在,我們都使用現代漢語來構思行文。
文化是這樣,文字當然也不例外,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後來的小篆,再到後來的草書,書寫工具一次次地變得更高級,書寫規則也一次次地變得更簡約,更人性化,於是,文化傳播的速度,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快。
一個工具,你要不斷打磨,直到最後符合你的使用習慣,才能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而那些曾經的古老漢字,都是發展路途的歷史,我們也習慣將它們稱之為「文明的瑰寶」,所謂「瑰寶」,就是要收藏起來慢慢品味的寶貝。它們變得沒那麼有普世價值了,但是它們相對的,變得更加有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人類的社會想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地捨棄一些東西,以此來給新興事物留足發展的餘地,而哪些該走,哪些該留,就要看它是否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小結:
周有光先生雖是個文人,看待問題卻散發著理性的光芒,他喜歡獨立思考,跳出框架看問題,他的思維總是理性而又不失縝密。他一生都樂於接受新事物,從痴迷文字處理器,到晚年每天都要看看最新的時事新聞,他的心態永遠是年輕的。
對於文字的思考是這樣,對於人生的思考也是這樣。2002年,跟他相濡以沫70年的妻子張允和離世,他很難過,很久都沒緩過來,但後來他開導自己:個體的死亡,是群體進化的必要條件。他突然覺得釋懷了。
真是個可愛的老先生。
所以如果有人問起,應該恢復繁體字嗎?這時,用周老先生的一句話來回答就夠了:「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只有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