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周有光: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2020-12-22 秦思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也有著雅俗共賞的古典樂文化,更包含著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華夏文明……而在眾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圈中,漢字簡繁的正統性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簡體字就已經被推廣使用,至今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最年長的一批簡體漢字使用者,也有五六十歲了。

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

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其中,贊成者認為繁體字簡化的過程中,為了簡化,會出現「一對多」的情況,這會導致一些字的字意出現混淆,造成初學者理解的困難;其次,簡體字割裂了中國漢字的上千年的文化傳統,使中國文字失去了其本身的象形意義。

再次,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電腦上打繁體字和簡體字的速度是一樣的,解決了繁體字比較多難以書寫的難題;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使用也造成了與港澳臺之間交流的隔閡……更有甚者,連個主次因果都沒有弄明白,就舉起繁體字的大旗,誓要與簡體字一決高下。

而在這一眾理智或非理性的呼聲之中,中國語言學家,112歲高齡的周有光老先生卻不盲從跟風,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回歸繁體其實並沒有必要,這意味著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回歸繁體並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趨勢

當今的中國一直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而這一切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簡體字的基礎上的。可見,簡體字的使用並沒有對時代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反而是在不斷地推進中國文化與新時代的契合度。

這個時代並不排斥簡體字的使用,而相反,簡體字自從推廣以來,就在逐漸地一步步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裡,並獲得了比繁體字更為廣泛的大眾認可度。

周有光表示,無論什麼樣的文化,脫離了群眾的基礎就是建造空中樓閣般虛無縹緲。而當今一切有發展價值的文化,其本質都是貼合群眾的。

就比如簡體字,它簡化了漢字的筆順,使得漢字的書寫更為便捷,相比繁體字,學習起來也更為容易。

周有光先生一向提倡簡便與快捷,並且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與簡體字的使用之間並不存在矛盾。與許多對於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痴迷的作家不同,周老先生更注重文字本身的表達與書寫的效率,他樂於接受新事物,比如當時風靡一時的文字處理器。

他不僅自己用,還迫不及待地想要教會自己的妻子用,妻子學會的第一個詞語是:「親愛的。」

化繁為簡,對於周老先生而言,是為了減輕不必要的負擔,從而把精力集中在遣詞造句,創作內容上。這和王小波當年自己編寫打字軟體,和現在社會的行動支付都有著不言而喻的相似意義。

文字不能僅僅是少數人的「談資」

周有光老先生認為,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走向大眾,而不是僅僅服務於少數的知識分子。

很多文人都對繁體字有著自己深切的情懷,堅持用繁體字印刷,用繁體字書寫。在過去的社會,文盲佔到了中國人口中的絕大比例,而舊時代會書繁體字的也通常是極少數的知識分子而已,所以很容易理解那些作家對於繁體字所飽含的情感。

時光追溯到現代,簡體字普及之後,新時代的人們大都開始學習書寫簡體字,簡體字普及後,中國的文盲率也顯著下降,會寫字的人多了,會識字的人更多,而且都是簡體字。所以可想而知,如若國家真的決定復闢繁體字,那麼對於簡體字有情懷的人明顯更多。

國家並未禁止繁體字的使用。在如今的很多場合,我們也仍能看到繁體字的身影,這說明繁體字愛好者有使用繁體字的自由。也就是說,繁體字愛好者可以將繁體字的使用作為自己的一項小眾愛好,而想要全國各地都席捲繁體字的學習風潮,則是紙上談兵。

領會漢字的簡明之美,了解漢字的進化之艱

漢字由繁體到簡體的發展,是一種順應歷史的必然趨勢。

社會是不斷在進步的,中國的歷史,由原始社會進化到了奴隸社會,又由奴隸社會逐漸進化到了封建社會,再到現在的民主社會;社會是這樣,文化也是這樣:文章體裁由過去的繁瑣難懂的文言文,發展到後來的明清體,再到後來的白話文,直到現在,我們都使用現代漢語來構思行文。

文化是這樣,文字當然也不例外,從最開始的甲骨文,到後來的小篆,再到後來的草書,書寫工具一次次地變得更高級,書寫規則也一次次地變得更簡約,更人性化,於是,文化傳播的速度,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快。

一個工具,你要不斷打磨,直到最後符合你的使用習慣,才能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而那些曾經的古老漢字,都是發展路途的歷史,我們也習慣將它們稱之為「文明的瑰寶」,所謂「瑰寶」,就是要收藏起來慢慢品味的寶貝。它們變得沒那麼有普世價值了,但是它們相對的,變得更加有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人類的社會想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地捨棄一些東西,以此來給新興事物留足發展的餘地,而哪些該走,哪些該留,就要看它是否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小結:

周有光先生雖是個文人,看待問題卻散發著理性的光芒,他喜歡獨立思考,跳出框架看問題,他的思維總是理性而又不失縝密。他一生都樂於接受新事物,從痴迷文字處理器,到晚年每天都要看看最新的時事新聞,他的心態永遠是年輕的。

對於文字的思考是這樣,對於人生的思考也是這樣。2002年,跟他相濡以沫70年的妻子張允和離世,他很難過,很久都沒緩過來,但後來他開導自己:個體的死亡,是群體進化的必要條件。他突然覺得釋懷了。

真是個可愛的老先生。

所以如果有人問起,應該恢復繁體字嗎?這時,用周老先生的一句話來回答就夠了:「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只有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相關焦點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那麼,繁體字應被恢復嗎?繁體字不便於高效學習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較低,教育條件也遠不如今天那麼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了解,只有15%的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剩下都不識字。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_騰訊網
    引言 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複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牛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承載過屬於它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很多的演變,才從繁體字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簡體字,相較從前,更便於閱讀書寫。
  • 要恢復繁體字嗎?112歲周有光表示,這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作為古代範本的繁體字,現已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除了專門研究繁體字的學者和繁體字愛好者,已經很少有人會在日常使用繁體字,但最近由於漢語地位的提升,有些專家便將繁體字拿出來和簡體字一較高下。
  • 有專家倡導恢復繁體字,拼音之父周有光:簡單問題複雜化
    在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繁體字作為一種古代範本,被定格封存在歷史的雲煙裡。除了專門研究繁體字的學者及愛好者,鮮已有人對此津津樂道,也許終其一生未得見繁體字真容。隨著中國漢語地位的提升,國學熱在世界一度掀起,有專家又再次祭出繁體字之大旗,誓要與簡體字一決高低。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這曾是周有光最愛說的一句話。  前天,周有光剛剛過了自己112歲生日。昨日凌晨3時30分,周有光便溘然長逝。  據周有光生前好友、解放軍總醫院退休醫生蔣彥永介紹,1月13日,他還去探望了周有光先生,情況還算可以。但夜裡他身邊親屬來電話說,周老情況不好,半夜立刻送至協和醫院。時至凌晨3點半,周老駕鶴西去。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享年112歲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簡介個人生平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 有專家提議應「恢復」繁體字,卻被網友噴,沒事找事
    最近在網上「恢復」繁體字的聲音越來越大,而且理由也相當的合情合理,但是有相當多的網友反對「恢復」繁體字,並怒噴專家,說他們沒事找事。圖片來自網絡專家想要「恢復」繁體字的原因相當的簡單,因為簡體字不夠美觀,在閱讀古代的文章時少了很多韻味。
  • 112歲周有光去世:笑看風雲人未老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2012年,本刊記者李菁採訪他時,他曾說「別人都做五年計劃,我只做『一年計劃』,不過我相信,活到108歲我是沒問題的。」 本文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26期。
  • 仁者壽:致敬周有光——半路出家的漢語言文學大師今天112歲了
    2017年1月13日,一位老人迎來了他112歲的生日。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他前半生是經濟學家,後又半路出家,研究語言文字,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和楊絳什麼關係
    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簡歷照片成就 逝世時間享年112歲
    周有光。資料圖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有評價稱,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在112歲生日後第二天去世,一個名副其實的...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被稱作「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1月13日,周老先生剛過完他112歲的生日,今日即駕鶴西去。昨天的人民網官微還轉貼了周有光在100歲時寫的幾行字以示慶賀。
  • 周有光迎112歲生日 不慕名利超然物外令人崇敬
    周有光(左)與張森根合影。攝於2016年11月25日。張森根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上官雲)周有光,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於13日迎來了自己112歲生日(虛歲)。這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曾被連襟、大作家沈從文稱為「周百科」,其嚴謹治學、樂觀豁達的為人也一直為自己「漲粉」。
  • 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走了,他曾認真思考過這個世界
    今日(1月14日)凌晨3點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把80歲當作0歲,由此遞加計算年齡。1989年,周有光離休,繼續在家中研究和著述。1991年,周有光將關注的目光從研究拼音、文字等轉移到對文化學、時代變化等問題的探索上,閱讀、思考與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據張森根介紹,周有光迄今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後完成的。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思想的外衣——啟蒙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12歲時,只能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生活的很不理想。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揭"四朝元老"傳奇人生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陳苑)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轉行,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四朝元老」周有光 百歲後仍然筆耕不輟    周有光,生於1906年1月13日江蘇常州,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 「他一生只承認自己做成了一...
    ■本報見習記者張熠本報記者李君娜  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昨天凌晨去世,就在前一天,他剛剛度過自己的112歲生日。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周有光外甥女張馬力則說,舅舅一生只承認自己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漢語拼音。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先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學習經濟學、語言學。新中國成立前,他曾被當時供職的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新中國成立後毅然回國。他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放棄原本的專業方向,投入文字改革事業中。
  • 語言文字專家:認讀繁體字,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
    「認讀繁體字,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  ——對話《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  漢字要不要簡化?有沒有必要恢復到繁體字?漢字教學過程中,要不要教現在的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導,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主辦的《語言文字周報》,對這個問題做了深入調研。記者專訪語言文字專家、該報執行主編楊林成編審。  1  問:新中國成立後推行了60多年簡化字,為什麼突然會遭遇「爭議」呢?  答:2019年兩會期間,又有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學校開展繁體字教育。
  • "漢語拼音之父"昨天剛過完112歲生日 今日離世了|漢語拼音方案|...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此前,周有光先生曾說上帝把他忘了。但我們沒有忘。你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嗎?還記得背拼音背不下來被罰抄100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