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2020-12-13 阿森侃史

引言

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複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牛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承載過屬於它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很多的演變,才從繁體字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簡體字,相較從前,更便於閱讀書寫。

古代的繁體字筆畫繁多,書寫起來比較費力,顯然沒有簡體字那樣使用得順手。尤其是對於現代人而言,繁體字不僅不便於書寫,由於筆畫,更適應與各種「快餐生活」的我們,單是讀起來都感覺困難。不過有些人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的中華文字,不應被簡體字所代替。那麼,繁體字應被恢復嗎?

繁體字不便於高效學習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較低,教育條件也遠不如今天那麼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了解,只有15%的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剩下都不識字。

當時很多人本身沒有接受過什麼文化教育,本就不識字,面對筆畫繁瑣的繁體字,相信會雲裡霧裡的更頭疼。當時老百姓的溫飽都還是個大問題,很多人整天為了一口飯而操心,更多是想拼命幹活掙錢,養活家人,也很難去學習。即便真有機會學習,繁瑣的繁體字也會消耗掉他們的很多時間,使得他們學起來更吃力,更難以記住。

所以為了方便人們進行學習,及更高效的學習,專家對文字也進行了「改革」,減少群眾學習漢字時的難度,也更節省時間。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後,筆畫少了很多,更容易一目了然,書寫起來也更便捷,也更有利於信息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學習需求,也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簡體字更適合現代生活

眾所周知,人在小時候記憶力是比較好的,那會學下的知識,都沒那麼容易忘記,甚至長大後都還記得。人應該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多學多積累,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繁體字顯然也沒那麼適合人在孩童時期的學習,簡體字則更利於迅速掌握並運用。

而隨著生活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節奏也更快了,慢慢遠離了從前「車馬很慢」的生活,並在家庭和社會責任及壓力的推動下,只能選擇更便捷迅速的事物。而簡體字的使用,也反應著現代人的這種需求。

一些人希望能夠使用會漢字,因漢字更傳統,看上去似乎也更有內涵。但如今繁體字更適合用來練習書法、陶冶情操,或進行某種藝術活動時使用,但不一定非要用在日常當中,消耗更多的時間。這就好比現在的人也可以選擇騎馬,但為什麼要坐車呢?其實想騎馬的話,可以在休閒的時候,或去旅行時,坐車卻現今出行最便捷的選擇。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也是這麼一個概念。

簡體字更容易走向世界

對於該不該恢復繁體字這個問題,我國著名語言文學家周有光在112歲時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他不僅認為應該使用簡體字,甚至提出了更大膽的想法,即有一部分漢字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的簡化。

正如周有光所言,簡化漢字,在方便國人使用的同時,減少外國人學習漢字時,書寫漢語的難度。如此,也可以促使母語更好地走向世界,受到很多人的認可。畢竟中國人自己在學習繁體字時都感覺難記,何況是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的外國人呢?

而老子也說過:大道至簡。意思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那麼用在漢字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實則不應倒退會複雜的過程,把簡單複雜化,浪費掉更多的時間。

結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繁體字對於現代人而言,的確使用起來沒那麼的方便。而任何事物的前提是以實用為主,文字出現的最初目的是為記載,雖後來通過不斷的演變,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並被賦予了深邃豐富的內容,但依然脫離不開實用的基礎目的。

相較繁體字,簡體字對於現代人的確更實用,這也是在歷史中演化下來的一種成果。且簡體字只是在字形上簡化了,並沒有影響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字義,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傳承是必須要做的事,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一種傳承與保護。當然,繁體字也不是糟粕,更不應丟棄,只是不一定非要運用於生活,才叫傳承。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_騰訊網
    引言 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複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牛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承載過屬於它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很多的演變,才從繁體字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簡體字,相較從前,更便於閱讀書寫。
  • 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周有光: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也就是說,最年長的一批簡體漢字使用者,也有五六十歲了。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 要恢復繁體字嗎?112歲周有光表示,這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對此,中國的語言學家周有光認為,簡體字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不需要為了繁體而繁體。有人提出質疑,簡體字的「俗文化」正在代替繁體字的「雅文化」,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周有光便說,繁體字和簡體字沒有什麼雅俗之分,文字應走入民間,貼近大眾,才會得民心,為大家所接受,要不然只能退化成小眾文化,被少數人掌握。其實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來說,更多考慮的應該是哪一種更加符合歷史趨勢,哪一種讓大眾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哪一種便於信息傳播?為大眾所喜愛的、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文字就是目前應該推崇的。
  • 有專家倡導恢復繁體字,拼音之父周有光:簡單問題複雜化
    面對一些非理性的呼聲,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卻並未盲從跟風,而是冷靜而自信地認為,簡體字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雅與俗有人質疑,簡體字的「俗文化」正替代繁體字的「雅文化」,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但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覺得,中國文字的終極意義,就是要走入民間,靠近大眾。一旦脫離了民間和大眾,文字將失去民心基礎,退化為小眾文化,只被少數精英掌握。當文字資源一味向文化精英妥協,普羅大眾只好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回歸到原始蒙昧的狀態,更談不上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享年112歲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簡介個人生平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 112歲周有光去世:笑看風雲人未老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2012年,本刊記者李菁採訪他時,他曾說「別人都做五年計劃,我只做『一年計劃』,不過我相信,活到108歲我是沒問題的。」 本文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26期。
  • 仁者壽:致敬周有光——半路出家的漢語言文學大師今天112歲了
    2017年1月13日,一位老人迎來了他112歲的生日。他一生跨越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他前半生是經濟學家,後又半路出家,研究語言文字,成為當代最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簡歷照片成就 逝世時間享年112歲
    周有光。資料圖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有評價稱,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
  •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周有光和楊絳什麼關係
    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
  • 周有光迎112歲生日 不慕名利超然物外令人崇敬
    周有光(左)與張森根合影。攝於2016年11月25日。張森根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上官雲)周有光,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於13日迎來了自己112歲生日(虛歲)。這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曾被連襟、大作家沈從文稱為「周百科」,其嚴謹治學、樂觀豁達的為人也一直為自己「漲粉」。
  • 「上帝」終於記起他: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這曾是周有光最愛說的一句話。  前天,周有光剛剛過了自己112歲生日。昨日凌晨3時30分,周有光便溘然長逝。  據周有光生前好友、解放軍總醫院退休醫生蔣彥永介紹,1月13日,他還去探望了周有光先生,情況還算可以。但夜裡他身邊親屬來電話說,周老情況不好,半夜立刻送至協和醫院。時至凌晨3點半,周老駕鶴西去。
  • 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走了,他曾認真思考過這個世界
    今日(1月14日)凌晨3點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把80歲當作0歲,由此遞加計算年齡。1989年,周有光離休,繼續在家中研究和著述。1991年,周有光將關注的目光從研究拼音、文字等轉移到對文化學、時代變化等問題的探索上,閱讀、思考與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據張森根介紹,周有光迄今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後完成的。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在112歲生日後第二天去世,一個名副其實的...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被稱作「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1月13日,周老先生剛過完他112歲的生日,今日即駕鶴西去。昨天的人民網官微還轉貼了周有光在100歲時寫的幾行字以示慶賀。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引言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我們一直都應該堅持的事情,出自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中的「持之以恆」,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長久的堅持下去。思想的外衣——啟蒙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12歲時,只能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生活的很不理想。
  • 學拼音的都欠他一份師恩,「漢語拼音之父」112歲的周有光仙逝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於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1991年,周有光將關注的目光從研究拼音、文字等轉移到對文化學、時代變化等問題的探索上,閱讀、思考與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據張森根介紹,周有光迄今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後完成的。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
  • 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仙逝,享年112歲
    ,於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和夫人張允和在50歲的時候,周有光扔下經濟學,半路出家一頭扎進語言學中。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曾稱,「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當時,領導說:你不要回去了。
  • 我對恢復繁體字和嘲笑簡體字的看法
    有些「國學大師」要求廢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幾十年的簡化字,恢復原來的繁體字。理由之一就是:繁體字是國寶,不能變化。只有文字不變化,一萬年之後的人們讀古人的書,不會有距離感。把漢字簡化了,是一種割斷傳統文化的愚蠢行為,所以必須要恢復繁體字。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揭"四朝元老"傳奇人生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陳苑)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轉行,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四朝元老」周有光 百歲後仍然筆耕不輟    周有光,生於1906年1月13日江蘇常州,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 「他一生只承認自己做成了一...
    ■本報見習記者張熠本報記者李君娜  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昨天凌晨去世,就在前一天,他剛剛度過自己的112歲生日。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周有光外甥女張馬力則說,舅舅一生只承認自己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漢語拼音。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先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學習經濟學、語言學。新中國成立前,他曾被當時供職的銀行派駐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新中國成立後毅然回國。他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放棄原本的專業方向,投入文字改革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