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複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牛頓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承載過屬於它的歷史。而在歷史的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很多的演變,才從繁體字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簡體字,相較從前,更便於閱讀書寫。
古代的繁體字筆畫繁多,書寫起來比較費力,顯然沒有簡體字那樣使用得順手。尤其是對於現代人而言,繁體字不僅不便於書寫,由於筆畫,更適應與各種「快餐生活」的我們,單是讀起來都感覺困難。不過有些人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的中華文字,不應被簡體字所代替。那麼,繁體字應被恢復嗎?
繁體字不便於高效學習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較低,教育條件也遠不如今天那麼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了解,只有15%的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剩下都不識字。
當時很多人本身沒有接受過什麼文化教育,本就不識字,面對筆畫繁瑣的繁體字,相信會雲裡霧裡的更頭疼。當時老百姓的溫飽都還是個大問題,很多人整天為了一口飯而操心,更多是想拼命幹活掙錢,養活家人,也很難去學習。即便真有機會學習,繁瑣的繁體字也會消耗掉他們的很多時間,使得他們學起來更吃力,更難以記住。
所以為了方便人們進行學習,及更高效的學習,專家對文字也進行了「改革」,減少群眾學習漢字時的難度,也更節省時間。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後,筆畫少了很多,更容易一目了然,書寫起來也更便捷,也更有利於信息化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的學習需求,也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簡體字更適合現代生活
眾所周知,人在小時候記憶力是比較好的,那會學下的知識,都沒那麼容易忘記,甚至長大後都還記得。人應該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多學多積累,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繁體字顯然也沒那麼適合人在孩童時期的學習,簡體字則更利於迅速掌握並運用。
而隨著生活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節奏也更快了,慢慢遠離了從前「車馬很慢」的生活,並在家庭和社會責任及壓力的推動下,只能選擇更便捷迅速的事物。而簡體字的使用,也反應著現代人的這種需求。
一些人希望能夠使用會漢字,因漢字更傳統,看上去似乎也更有內涵。但如今繁體字更適合用來練習書法、陶冶情操,或進行某種藝術活動時使用,但不一定非要用在日常當中,消耗更多的時間。這就好比現在的人也可以選擇騎馬,但為什麼要坐車呢?其實想騎馬的話,可以在休閒的時候,或去旅行時,坐車卻現今出行最便捷的選擇。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也是這麼一個概念。
簡體字更容易走向世界
對於該不該恢復繁體字這個問題,我國著名語言文學家周有光在112歲時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他不僅認為應該使用簡體字,甚至提出了更大膽的想法,即有一部分漢字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的簡化。
正如周有光所言,簡化漢字,在方便國人使用的同時,減少外國人學習漢字時,書寫漢語的難度。如此,也可以促使母語更好地走向世界,受到很多人的認可。畢竟中國人自己在學習繁體字時都感覺難記,何況是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的外國人呢?
而老子也說過:大道至簡。意思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那麼用在漢字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實則不應倒退會複雜的過程,把簡單複雜化,浪費掉更多的時間。
結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繁體字對於現代人而言,的確使用起來沒那麼的方便。而任何事物的前提是以實用為主,文字出現的最初目的是為記載,雖後來通過不斷的演變,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並被賦予了深邃豐富的內容,但依然脫離不開實用的基礎目的。
相較繁體字,簡體字對於現代人的確更實用,這也是在歷史中演化下來的一種成果。且簡體字只是在字形上簡化了,並沒有影響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字義,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傳承是必須要做的事,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一種傳承與保護。當然,繁體字也不是糟粕,更不應丟棄,只是不一定非要運用於生活,才叫傳承。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