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學生只能辨認很少的繁體字 資料圖片
簡化字用了幾十年,除了古書和一些書法作品,人們難覓繁體字蹤跡。不過前天下午,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乾瞪眼。有人感慨這些字「見都沒見過,怎麼可能知道用得對不對?」無獨有偶,去年12月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昨天,黃徵等15位省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給中學生、大學生進行繁體字「掃盲」,特別是大學一年級新生,不論文理科,都要學一年的繁體字和異體字。
[現狀調查]
大學生大多不認識「孃」
黃徵委員在南師大擔任文學院的相關教學工作,20年前就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繁體字知之甚少。而20年過去了,情況依舊,「我對學生要求也不高,只要認得基本的一些字就可以了。」然而最近他給中文系古代漢語課的學生們出題考試,考題中一道「嬢」字絕大多數不認得。29名學生就有25人答錯。實際上,這「孃」又寫作「嬢」字,簡化字就是「爹娘」的「娘」,算是個常見繁體字。
「不用刻意學就能猜出很多,但是一個也不會寫。」對此,白領小劉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從小就愛看漫畫書,這些漫畫通常是臺灣翻譯過來的日本漫畫,文字也都是繁體。」他坦言一開始也看不大懂,為了弄懂意思,常是根據上下文連蒙帶猜,後來看多了也就漸漸熟悉了。還有人表示自己學生時期常去書屋借書看,當時相當一部分的港臺小說都是繁體字。而白領趙小姐則是港劇迷,通過大量電視劇的繁體字幕熟悉了不少繁體字。憑藉這點「基礎」,她去香港旅遊時,看菜單、挑景點時都沒遇到什麼障礙。
「繁體字啊?我能準確認出的100多個吧!」南京一所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小文這樣描述自己的繁體字認知水平,如果讓她寫,她不敢保證能寫對幾個。她接觸繁體字還是大一時,當時是書後有四五百個繁體字的附錄,老師勾出了其中100多個常用的讓大家掌握,後來考過試也就算了。「因為用處不太大,所以現在也忘了,但如果有時間我還是想通過閱讀來補上這一課。」小文說,她認為繁體字很美,而且很多都是表意的,可以從字面看出文字的深意,而很多簡化字已經沒有這一特點了。
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尚且如此,普通中小學生對繁體字的認知就更少了。記者昨天來到長江路小學,特別找到最高年級六年級。六(4)班小姑娘孟亦琦是大家公認看文學書籍多、寫作文好的孩子。「繁體字沒學過,不過猜一猜還能猜出來。」小琦說,自己也讀過不少中國古典名著,但都是簡化字版本,所以並沒有從傳統經典上接觸到繁體字。「倒是在QQ上,有很多網友都喜歡用繁體字籤名,這樣我才認識了一些。」
[業界看法]
大學生應「識繁寫簡」
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吳錦很贊成大學生學習繁體字,但不同專業學生要求可以不同。「古代文學、文博、歷史等專業的大學生肯定要學繁體字,否則就不能看文獻了。而理科生能識1000多字就比較合適。」
吳錦認為「識繁寫簡」四字要求對文理科生都適用,只不過要求不同。文科生的一些有深度的專業典籍都是繁體字的,如果不識繁體字,研究就沒有深度。「文科生一般應達到7000字左右,這是最基本的。」他表示,文科生如果深入學習下去,識繁體字的數量還會更多。「康熙字典有四五萬字。」對於文科類的師範生,他認為也要和普通文科生同樣要求。而對於理科生來說,認識1000多字差不多。
大學階段要學7000多個繁體字會不會不勝負擔?「的確如此,所以建議高中階段就有志於文科學習的學生要打好基礎,到了高校才能進一步提高。」他還提到前天舉行的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中就出現了繁體字,不少考生反映看不懂,找不出正確答案,而這也反映了高校自主招生中對優秀考生傳統文化基礎的看重。
「雖然目前江蘇高考考試說明中沒提到要考繁體字,但文科生有40分的附加部分,未來也不妨嘗試對繁體字的考查。」吳錦表示。
金陵中學高中語文教師王奎禮說,現在一些中學語文老師都不會寫繁體字,中學課本裡也沒有這些內容。「中學語文老師在師範學的也就是一些造字法等等,勉強認識一些。」他認為一般學生沒有必要刻意學習繁體字,而那些有志於從事專業研究的學生可以平時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