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5名政協委員建議在中學大學推廣繁體字

2020-12-14 騰訊網

現在不少學生只能辨認很少的繁體字 資料圖片

簡化字用了幾十年,除了古書和一些書法作品,人們難覓繁體字蹤跡。不過前天下午,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乾瞪眼。有人感慨這些字「見都沒見過,怎麼可能知道用得對不對?」無獨有偶,去年12月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昨天,黃徵等15位省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給中學生、大學生進行繁體字「掃盲」,特別是大學一年級新生,不論文理科,都要學一年的繁體字和異體字。

[現狀調查]

大學生大多不認識「孃」

黃徵委員在南師大擔任文學院的相關教學工作,20年前就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繁體字知之甚少。而20年過去了,情況依舊,「我對學生要求也不高,只要認得基本的一些字就可以了。」然而最近他給中文系古代漢語課的學生們出題考試,考題中一道「嬢」字絕大多數不認得。29名學生就有25人答錯。實際上,這「孃」又寫作「嬢」字,簡化字就是「爹娘」的「娘」,算是個常見繁體字。

「不用刻意學就能猜出很多,但是一個也不會寫。」對此,白領小劉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從小就愛看漫畫書,這些漫畫通常是臺灣翻譯過來的日本漫畫,文字也都是繁體。」他坦言一開始也看不大懂,為了弄懂意思,常是根據上下文連蒙帶猜,後來看多了也就漸漸熟悉了。還有人表示自己學生時期常去書屋借書看,當時相當一部分的港臺小說都是繁體字。而白領趙小姐則是港劇迷,通過大量電視劇的繁體字幕熟悉了不少繁體字。憑藉這點「基礎」,她去香港旅遊時,看菜單、挑景點時都沒遇到什麼障礙。

「繁體字啊?我能準確認出的100多個吧!」南京一所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小文這樣描述自己的繁體字認知水平,如果讓她寫,她不敢保證能寫對幾個。她接觸繁體字還是大一時,當時是書後有四五百個繁體字的附錄,老師勾出了其中100多個常用的讓大家掌握,後來考過試也就算了。「因為用處不太大,所以現在也忘了,但如果有時間我還是想通過閱讀來補上這一課。」小文說,她認為繁體字很美,而且很多都是表意的,可以從字面看出文字的深意,而很多簡化字已經沒有這一特點了。

中文專業的大學生尚且如此,普通中小學生對繁體字的認知就更少了。記者昨天來到長江路小學,特別找到最高年級六年級。六(4)班小姑娘孟亦琦是大家公認看文學書籍多、寫作文好的孩子。「繁體字沒學過,不過猜一猜還能猜出來。」小琦說,自己也讀過不少中國古典名著,但都是簡化字版本,所以並沒有從傳統經典上接觸到繁體字。「倒是在QQ上,有很多網友都喜歡用繁體字籤名,這樣我才認識了一些。」

[業界看法]

大學生應「識繁寫簡」

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吳錦很贊成大學生學習繁體字,但不同專業學生要求可以不同。「古代文學、文博、歷史等專業的大學生肯定要學繁體字,否則就不能看文獻了。而理科生能識1000多字就比較合適。」

吳錦認為「識繁寫簡」四字要求對文理科生都適用,只不過要求不同。文科生的一些有深度的專業典籍都是繁體字的,如果不識繁體字,研究就沒有深度。「文科生一般應達到7000字左右,這是最基本的。」他表示,文科生如果深入學習下去,識繁體字的數量還會更多。「康熙字典有四五萬字。」對於文科類的師範生,他認為也要和普通文科生同樣要求。而對於理科生來說,認識1000多字差不多。

大學階段要學7000多個繁體字會不會不勝負擔?「的確如此,所以建議高中階段就有志於文科學習的學生要打好基礎,到了高校才能進一步提高。」他還提到前天舉行的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中就出現了繁體字,不少考生反映看不懂,找不出正確答案,而這也反映了高校自主招生中對優秀考生傳統文化基礎的看重。

「雖然目前江蘇高考考試說明中沒提到要考繁體字,但文科生有40分的附加部分,未來也不妨嘗試對繁體字的考查。」吳錦表示。

金陵中學高中語文教師王奎禮說,現在一些中學語文老師都不會寫繁體字,中學課本裡也沒有這些內容。「中學語文老師在師範學的也就是一些造字法等等,勉強認識一些。」他認為一般學生沒有必要刻意學習繁體字,而那些有志於從事專業研究的學生可以平時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打好基礎。

相關焦點

  • 政協委員建議用10年時間恢復使用繁體字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有三:1、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2、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
  • 香港政協委員建議恢復繁體字「華」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畫家劉宇一「『華』字凝聚了中華魂的關鍵詞,『華』字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華』字就是形象化的中華民族的民族魂!」香港全國政協委員、畫家劉宇一建議恢復使用繁體「華」字,以讓海峽兩岸四地只有一個「華」字,「華」字同根同源不可分。1940年出生的劉宇一為著名畫家,祖籍江蘇,現居香港,其畫作特點為「油畫重工業」、「用畫見證歷史」等。劉宇一介紹,中華民族的先人以象形為基礎創造的漢字以其獨特的形象和魅力享譽世界,他認為「華」原意就是樹上的花。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普及繁體字教學建議被駁回 開繁體字課程不合法
    本報訊(記者 曹坤)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對政協委員此前提出的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因為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不符,並且考慮到增加繁體字的學習內容會加重學生負擔,市教委將不會進入中小學課程加以實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周大齊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有關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
  • 學習繁體字是弘揚傳統文化不二法門?掃盲有無必要
    2月13日,黃徵等15位江蘇省政協委員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給中學生、大學生進行繁體字「掃盲」,特別是大學一年級新生,不論文理科,都要學一年的繁體字和異體字。  此前,一些專家、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提出恢復繁體字的建議也不時見諸媒體。這讓我們不得不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繁體字是否真的到了該掃盲的時候?又該如何掃盲?
  • 政協委員何偉:建議統一編制「國學」教材
    中國青年網3月4日訊(記者 賈元熙)「我建議統一編制中小學生『國學』教材,現在開始應該刻不容緩地針對青少年實施一種以道德和人文精神為目標的教育體系的復興,我相信國學在這裡面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瀋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對記者說。
  • 37年前全國政協這個組只有15名委員,但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歲月悠悠,37年彈指一揮間,但參加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無黨派愛國人士小組秘書工作的經歷,雖然「當時只道是尋常」,但「沉思往事立殘陽」時,更能體會到那段經歷的溫潤和澤被我後來工作、人生的點點滴滴。15名委員就是一個世界、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縮影大學期間,我學的是歷史專業。寫畢業論文時,我選擇的是關於辛亥革命方面的題目。
  • 政協委員建議:中高考引入學生自薦信+學校推薦信 - CCTV.com
    政協委員建議:中高考引入學生自薦信+學校推薦信 近日,致公黨上海市委在政協提案中建議,在學生選拔過程中,是否能逐步推行自薦信和推薦信的做法,既展現學生的個性,又凸現誠信監管。
  • 政協委員建議大陸與港澳臺繁簡體字互認互通,教育部答覆了
    對於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兩岸三地繁簡體字互認互通的提案》,教育部經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作出答覆,並於12月16日公開了答覆內容。
  • 馮小剛籲恢復部分繁體字 網友:先把字幕繁體化
    建議馮導從自己的電影做起,先把字幕都換成繁體字!」  @石頭集:有喜歡繁體字的,就當作個人愛好自己學去吧。不要推廣,我們更需要快速度交流。  @ImaGine-意象:支持!很多簡體字都是為了簡潔,方便。但有的繁體字卻有著別樣的含義!了解、知道繁體字賦予的中國文化微妙的含義,對於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有一定的作用!
  • 「小委員」提出「大提案」 第六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舉行
    來自全國77所學校600多名學生社團代表提出了82份提案,「小委員」們齊聚一堂,開啟建言資政之旅。「小委員」們的提案題材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保、教育、醫療等方面,關注了社會熱點及「痛點」問題,如垃圾分類治理、未成年人心理關懷、網絡安全防治、養老護理體系建設等。
  • 提案建議「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終於回應了
    教育部另稱,據國家11個部委(局)組織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對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的數據顯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的比例佔58.69%;「困難很多」的比例佔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這表明,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 ...上好高中」,深圳市政協委員建議定期公布高中學位建設進度表
    10月29日,深圳市政協副主席王大平率部分政協委員,就「高質量普及高中教育」開展監督性視察,推動解決學校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困難,努力讓教師隊伍「安心」教學,辦讓市民「放心」的教育。視察組前後前往龍華高級中學、梅林中學,了解新老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 原標題:政協委員建議大陸與港澳臺繁簡體字互認互通,教育部答覆了
    對於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兩岸三地繁簡體字互認互通的提案》,教育部經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作出答覆,並於12月16日公開了答覆內容。
  • 政協委員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據《法制晚報》昨日(3月4日)報導,在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馮小剛舉例,如「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政協委員建議大學應設婚姻必修課 合格才能結婚
    聯組討論 民生  把健身消費納入醫保範圍,實現一卡通;婚姻課進大學成為必修課;扶持民辦幼兒園更普惠……昨日,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側重討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增進民生幸福」的聯組會議上,政協委員們談民生、談幸福感,紛紛建言獻策。
  • 17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推動經典進校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17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推動經典進校園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火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定風波》、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清代詩人袁枚的《苔》……節目用現代音樂重新演繹經典,節目的熱播也成為兩會討論的熱點。
  • 政協委員建言為古老大運河「數字畫像」 建現代資料庫
    15日,在南京進行的江蘇省兩會上,多位江蘇省政協委員支招。有的委員提出,為古老大運河「數字畫像」,建現代資料庫。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中新網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大運河在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如何更高層次持續做好保護?15日,在南京進行的江蘇省兩會上,多位江蘇省政協委員支招。有的委員提出,為古老大運河「數字畫像」,建現代資料庫。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
    198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198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 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雲端」開幕,600多位「小委員」帶來85份...
    揚子晚報訊(記者 王贇) 15日,2020年第七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活動正式開幕,這也是活動自2014年成立以來首次「雲端」進行。記者了解到,來自全國67所學校的600多名高中學生社團代表此次帶來了85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