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工黨上海市委建言醫療資源配置:增加婦產科和兒科資源總量
「二孩」政策影響下,婦產科和兒科資源需求階段性上漲。
有衛生計生專家估計,「二孩」政策實施後,上海每年出生人口大約增加2-3萬人,即從政策實施前的24萬人增加到27萬人左右。而每新增一名新生兒,相應的產婦、兒童醫療服務及資源配置需求也將隨之增加,但上海的婦產科和兒科資源配置卻依然存在不少短板。
為此,今年上海「兩會」期間,農工黨上海市委將向上海市政協遞交一份題為《關於合理配置本市婦幼醫療資源的建議》的集體提案,建議上海增加婦產科和兒科醫療資源總量,包括婦產科和兒科床位數、醫生數和護士數配置量,並適當調整醫療資源在不同級別、類別機構中的配置比例。
郊區交界地帶常現資源配置盲區
「根據我們對上海市婦產科、兒科醫療資源配置供給現狀的調查分析,上海的婦產科、兒科醫療資源高於全國水平,但其供給主要集中在三級醫療機構,並主要集中在市區。」農工黨上海市委在這份提案中稱,基層醫療機構婦產科和兒科的服務質量相對較弱,郊區相對短缺,上海市郊區交界地帶常出現資源配置盲區。
此外,通過對上海市育齡婦女和兒童人口預測研究,特別是對上海市戶籍人口在「兩孩」政策前景下4種不同生育率水平的人口發展趨勢進行多方案預測,揭示出上海市面臨的人口總量和結構問題:在全面兩孩政策影響下短期內出生人口數量將有顯著增加,到2020年前會達到頂峰;婦產科、兒科醫療服務床位短缺;婦產科、兒科醫療服務專業人員短缺。
根據上海市婦產科、兒科醫療資源需求預測研究,可進一步預測上海市2020年婦產科和兒科床位和醫生的需求配置量,明確上海市在應對「二孩」政策時應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調整方向:醫療服務需求增長,資源總量不足;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不均衡;患者期望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有待改善;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大,薪酬待遇較低。
適當調整醫療資源配置比例
為應對「二孩」政策影響下婦產科和兒科資源需求的階段性上漲,農工黨上海市委建議,上海需要增加婦產科和兒科醫療資源總量,包括婦產科和兒科床位數、醫生數和護士數配置量。
同時,調整婦產科和兒科醫療資源結構,針對婦產科和兒科醫療資源結構不均的問題,需要適當調整醫療資源在不同級別、類別機構中的配置比例,並改善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婦產科和兒科的服務質量,鼓勵就近就醫,完善分級診療機制。
從優化婦產科和兒科醫療資源的空間布局上看,上海市市區醫療資源相對富餘,郊區相對短缺。「建議在資源配置時,應當充分考慮布局的公平性,以提高人群醫療服務可及性。」
農工黨上海市委還建議,「十三五」期間,上海應當不斷提高婦產科和兒科醫療技術水平,努力將上海市打造為國家級婦產科和兒科醫學高地,建立全國性的婦產科和兒科醫學中心。同時,充分發揮上海市婦產科和兒科醫學中心的引領和輻射作用,通過合理規劃、能力建設和資源優化等舉措,培養骨幹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及時做好研究成果的臨床應用轉化。
而在改善婦產科、兒科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環境方面,該提案建議,理順婦產科、兒科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建立動態調整機制,薪酬水平的設定既要體現婦產科、兒科醫療服務特點,又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行業收入水平相協調。此外,建立符合醫療服務機構功能定位、有利於有序診療體系構建的梯度工資制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工資待遇,縮小不同級別間的收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