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隨遷子女校成「百姓身邊好學校」的啟示
□名校家長:不僅要檢查孩子的作業,還要做手工,做PPT,甚至要請假參加學校活動。家長不堪重負,卻又不得已而為之。裕興學校家長:老師從不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對錯,只需督促孩子完成作業
□名校孩子:學前就基本都上過英語輔導班。裕興學校孩子: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入學時英語基礎基本為零,但是該校英語學科評價連續多年在全區名列前茅
-----------------------------------------------------
位於合肥市城郊接合部的裕興學校,前身是合鋼工人子弟小學,因為國有企業改革,學校生源萎縮,後來被劃轉為瑤海區管理,成為一所定點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小學。
為了生計而奔波,這裡的部分家長不能「全天候」地照料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體育課受了皮外傷之後,老師卻怎麼也聯繫不上家長,後來才知道家長一直在上夜班;比如,放學一個小時了,家長還沒有來接孩子,原來是他們忙得忘記了。
讓校長周美平最受觸動的是一次家訪——看到眼前孩子一家的居住環境,以及家長眼神裡滿滿的「尊敬之情」,到訪的老師眼睛都溼潤了。正是因為頻繁的家訪讓他們意識到,這就是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現狀。作為老師,更應體諒家長,不要把壓力都轉嫁給他們。
從家長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家長「減負」的同時,引導他們承擔應盡的教育義務,成為合肥市裕興學校的辦學思路。正是沿著這條路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所農民工小學成功實現了「逆襲」,教學質量評價在全區名列前茅,素質教育的成果層出不窮,今年又被評為合肥市「百姓身邊的好學校」。
「我們這裡從不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對錯」
在全國不少學校,「家長作業多」已是普遍現象。家長不僅要檢查孩子的作業,還要做手工,做PPT,甚至要請假參加學校活動,尤其「名校」這種風氣更盛。為此,家長不堪重負,卻又不得已而為之。
在合肥市裕興學校,老師從不要求家長檢查作業對錯,家長的責任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不少家長忙於生計,文化程度不高,沒有精力、沒有時間來輔導孩子的作業。如果讓他們來檢查對錯,實在是勉為其難,他們只要確保孩子完成作業就可以了。」此外,在鄭曉敏老師看來,孩子作業的表現是對老師課堂教學效果的直接反映,如果作業被家長訂正了,老師如何了解孩子的接受程度呢?
「我們的孩子沒有機會上外面的輔導班,所以老師必須對孩子的作業負責,只能抓住在校的一切時間進行輔導。」裕興學校的課間時分,經常出現這樣的感人場景:英語老師一邊喝水,一邊聽學生背誦課文;數學老師一邊擦黑板,一邊回頭解答臺下學生的問題;放學後,家長遲遲不來接,老師就在辦公室裡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症」;有時,看著衣衫不整的孩子,老師會幫他們洗臉,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給他們。
「相比其他學校,我們家長的現狀決定了老師必須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英語老師範露舉例說,相比城區孩子學前就上英語輔導班,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入學時英語基礎基本為零,但是該校英語學科評價連續多年在全區名列前茅。
「我們要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只要老師用心,就會出成果。」據範露介紹,她一個人帶了4個班的英語課,每次課後,她會在微信群裡挨個收聽所有孩子上傳的英語誦讀音頻,並及時給予指正。「這樣的好老師,到哪裡去找。」一同採訪的同事這樣感慨。
「我們不僅要教學生,還要教家長」
體諒家長,並不意味允許家長在教育中缺位。恰恰相反,裕興學校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就是「家校合育」,引導家長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該校被評為「合肥市家教名校」,僅僅30多人的師資隊伍中,有10位老師取得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資格。
直到今天,鄭曉敏老師還記得自己開家長會時,那個讓她感動的場景:孩子是爺爺帶的,因為老人的手機沒有拍照功能,老師講教育方法的時候,他就對著PPT一筆一畫地在小本子上記下來。「那一刻,我意識到家長對學習教育方法的渴盼,我們不僅要教學生,還要教家長」。
為此,該校創建了家長學校,並且制定了《家長學校學員考勤制度》《家長學員考核、獎勵、經驗交流制度》等各項制度,將該工作納入到學校工作計劃、學校發展規劃和班主任評估之中。
除了定期的家長會,該校還定期請來教育專家為全體家長進行家教集中培訓,並發放《家長學校系列教材》《小學生經典閱讀指導》等書籍供家長自學。
考慮到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時會有一段心理過渡期,每年5月,學校都會派出老師前往學區內的幼兒園,對家長開展幼小銜接的專題培訓,並帶著孩子進入一年級班級,與學生共同上課,體驗小學生活。
在裕興學校,家長最光榮的時刻,就是站在領獎臺上。學校根據家長的學習情況及其育子方法,定期評選、表彰一部分教子有方的家長,並讓代表上臺發言,從而起到示範效應。
「我們應當相信家長的學習能力,儘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對知識同樣充滿了渴望。」讓鄭曉敏感動的是,毋需老師做動員,每一次組織培訓,家長都到得特別齊。
「學校才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2013年,因為城市道路改造,裕興學校原來校址被拆,師生不得不暫時借居在兄弟學校,因此老師沒有寬裕的辦公場地,學校沒有像樣的功能室,開會時都要臨時找教室。但是這樣的條件並未給素質教育的開展帶來多大影響,反倒是激發了老師的幹勁兒,創造了一連串的「奇蹟」。
因為沒有操場,老師就帶著孩子早早地來到其他學校,借操場進行訓練。最終,該校的一名男生獲得了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男子60米的冠軍。
在安徽省黃梅劇院專業演員指導下,一群沒有音樂基礎的孩子排演的「小黃車」獲全國首屆戲曲嘉年華「最佳創新獎」,作為安徽唯一一個節目進京參演。
「不能完全指望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來承擔素質教育的任務,學校才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據該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楊秀雲介紹,該校鼓號隊成立僅半年,就在區裡的比賽中獲得了特等獎。「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老師、家長和孩子更能吃苦,暑假裡師生冒著高溫堅持訓練,家長則確保一天4次接送」。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開展素質教育無疑讓他們變得自信開朗起來。」她向記者表示,「今天在這個校園裡,你能區別開誰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嗎?所有的孩子臉上寫著一樣的陽光與自信。」
據了解,裕興學校明年將搬遷至一座48個班級,近50畝規模的新校園,地點位於幸福路。「那時候,這裡的孩子肯定會變得更加幸福!」在場的老師不約而同地這樣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不僅是裕興學校這樣的農民工小學,所有的學校都應當釐定清楚家長與老師各自承擔的責任。「作業的事情本來就屬於老師教學的一部分,不應該由家長承擔,現在浙江和寧夏都已叫停家長檢查作業」。
他表示,當前存在著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界限不清晰的問題,以致有些老師沒有盡到教學責任,而家長管了不該管的事情,比如家長要去聽老師的課,幹預了教學。「家長的主要任務是關注孩子的習慣養成、心理健康以及權益保護,要尊重老師的教學自主權,當然老師也應當主動履職,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才能建立起兩者之間的和諧關係」。記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