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說的是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愛招搖的兒子失去了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金銀的概念還基本停留在物質財富的層面,沒有本質變化,而「弓箭」的概念則需要重新定義。那麼,在當下,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禮物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樣東西。
首先是閱讀。
我相信,現在家長們對孩子的具體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終極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這樣的大目標,通過「教育」的功能所能實現的就是,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異,就像人和人在身高長相方面先天會有些差異一樣;但智力的塑造,其空間比身體相貌的塑造大得多。而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
其原理,第一,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而獲得良好語言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就是閱讀;第二,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知識背景。任何閱讀都可拓寬一個人的見識,讓他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他的閱讀量一定是呈正相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這是他在教學一線多年研究和觀察後得出的一個重要的結論。 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為任何一部書,只要它是一本好書,往往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是正面的。這些東西都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會更成熟,價值觀會更完善,他的境界會更美好。哪怕是一本科普書,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形成良好影響。因為很多道德和意識問題,根本地講,其實是智力問題。智力不足的人,智慧也很難飽滿,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閱讀的第三層功效——閱讀可以修復心理創傷。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帶著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長大的,區別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父母和老師可能會無意中傷害我們,生活和命運有可能對我們不公。有的人能戰勝這些傷害,有的人則在傷害的陰影中傷痛一生。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救贖和自我成全能力。這一點,也是基於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自由」。
「自由」這兩個字,在我們的教育中還沒成為共識,公眾對它還有太多的誤解。每當我在不同的場合談到給兒童自由的問題時,總會遭遇質疑,而質疑者總會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於一個多麼幼稚的階段。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怕孩子犯錯誤,凡事都要指點一番,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孩子一旦嘗試失敗了就大加指責和批評,這樣的家長,就是強權家長,他們對孩子的「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其實就變成一句空話。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佔有。」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機會,也失去了自我認識和調整的信心。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 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而是一種選擇力和判斷力。孩子有能力去選擇自己需要的、健康的東西,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種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們似乎天然地知道行為的界限在什麼地方。 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他的行為只是放縱,不是自由。他的放縱正是壓抑的後果,是選擇功能的失效,所以是反自由的。這樣的孩子,他內心軟弱無力,他其實是恐懼地活著,因為他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給孩子自由,是家長和教師能否有分寸地表達關愛,有質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只有成人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重新理解自由,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價值,才能把「自由」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種關係,我們願意把世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現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可靠的財富。但在「教育」 的概念之下,到底我們給孩子的是什麼,這方面家長和家長的差別經常是巨大的。這個差別,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手段的不同,區分出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