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道理說過多少次,孩子是一句也沒聽進去=!」
「我被氣的頭疼,孩子還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
「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不都是為了孩子好麼,他怎麼就這麼不講道理?」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你是不是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即使你沒說過,那是不是曾經也聽到過這樣的話?
1.在家庭教育中,講道理是下下策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的著作《愛彌兒》中反覆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然而,這三種卻是當下許多家長最青睞的教育方式,。
知乎有一個點讚過百萬的熱門問題——「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思維模式?」其實有這樣一條回答——
「父母跟你講道理,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我說你啊,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你爸,我還能害你嗎?我怎麼不說人家孩子呢,為了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像這樣的對話,很多家庭當中都會出現,其實很多孩子都討厭這樣的話,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勸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甚至擅自替你做安排。」
所以,發現了嗎?大部分父母和孩子溝通會先講道理,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的道理,孩子會反感甚至叛逆;這時父母會生氣、發脾氣甚至動手,孩子感到害怕、恐慌甚至惴惴不安;父母擔心自己發脾氣嚇到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就開始「賣慘」式的刻意感動,妄圖讓孩子產生「共情」,接受最開始的道理,並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執行。
但其實,在家庭教育中,講道理是下下策。你會發現你對孩子說了一大堆後,一點用都沒用。另外,孩子年齡越小道理越難講通,因為他們聽不懂,而不合時宜的講道理就是一種「冷暴力」。會阻礙與孩子之間有效溝通。
那這時候很多父母會很疑惑「講道理不聽,難道我就不講了?」該講的道理還是要講的,只是要換一種方式,改變「講道理」的思維方式。
我們大多數父母講道理,都是用「嘮叨」來實現的,語重心長的反覆絮叨,尤其是在某一件事情上,過多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相對道理嘮叨而言,簡短、有重點、明確的面對面溝通更有效。
2.教育的天敵,是家長的脾氣
大家都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視頻——「爸爸吼孩子寫作業、媽媽吼孩子寫作業」,視頻中爸爸媽媽吼到情緒失控、雙手撫胸,孩子哇哇大哭。
網友們看到視頻後,評論無外乎是「同款孩子、同款爸媽、場景神還原」,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評論「陪孩子寫作業,這是一道送命題。」
但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像,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發脾氣,未必是孩子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錯,未必是孩子真做錯了,更多地是可能是孩子的某種行為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相同的場景下,父母內心:「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陪你寫作業,供你吃穿,不就是希望你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安穩過一生嗎!」孩子內心:「我真的好想睡覺、這題真的太難了,我真的做不出來,我不想學習,嗚嗚嗚~~~。」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一味地壞情緒宣洩,只會加劇雙方的溝通成本。父母對孩子失望到痛心疾首,孩子對父母厭倦到不敢反抗。長此以往,這種環境中,很可能會給孩子未來性格塑帶來嚴重創傷。
曾經有調查發現: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表現得更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或者憤怒。曾經有媽媽這樣說:「他有個脾氣不太好的爸媽,她從小就在叮叮噹噹的吵鬧聲當中長大,小的時候就想:『以後當媽了,絕不像父母那般』,可是有了孩子之後,卻還是忍不住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每次發完火,看到孩子在一旁低著頭哭,我好像就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蒙臺梭利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大人的壞情緒就像垃圾,當孩子成為大人壞情緒的垃圾桶時,他們會潛移默化地被感染,變得不會控制情緒。那些在父母的壞脾氣裡長大的孩子,也容易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身邊的人。
3.「爸媽都是為了你好」是一種自我感動的道德綁架。
最近很火的《三十而已》中的陳嶼(演員楊玏飾演)從小被窮養長大,媽媽偏愛弟弟,給他的教育「我們家裡窮,弟弟小,你要幫扶他」他從小到大都背負著親情枷鎖,多花一分錢都覺得罪惡,不會處理家庭親密關係,害怕育兒帶來的枷鎖。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在進入婚姻生活後也是理性的冷漠,甚至於有點不近人情。
成家後的陳嶼面對妻子的撒嬌,他象徵性的禮貌;面對妻子的懷孕後失子,他冷靜地程式化處理;到最後矛盾爆發,他依然沒有袒露真實的自己。在陳嶼的幼年生活裡,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家庭愛的教育,所以他不會表達,單方面認為一切情感往來都是麻煩。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往往是會烙印在靈魂深處。在家庭教育中,想讓孩子有上進心,願意吃苦努力,最簡單的方法是父母先成為這樣的人,靠說教約束、演苦肉計、刻意感動,往往既辛苦了父母,又委屈了孩子。
那些用自己的犧牲和愛付出,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從而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也許只是想給孩子一點壓力,希望用自己的人生軌跡約束孩子少走彎路。但是,類似於「道德綁架」這樣的付出,很可能會逼得孩子適得其反。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吧,一位吃了一輩子魚頭的媽媽卻在最後臨終前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不喜歡吃魚頭,只是為了把魚肉留給你」。給孩子好的、把委屈、不好留給自己,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我感動式付出。」因為父母付出了,但孩子感覺不到開心甚至壓力倍增,導致最後的結果是媽媽委屈了一輩子,孩子也愧疚半生。
如果說講道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自我感動是讓這份溝通直擊心靈,那這份溝通,其實從來都是單方面的情感輸入,是不具備任何教育價值的。
4.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的?德國哲學家思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努力上進,孩子自然不會落後;父母和顏悅色,孩子也懂好好說話;父母彼此相愛,孩子未來的婚姻幸福。在家庭教育中,育兒的最高境界,就是育己。父母不用講大道理、不要發脾氣、更不要刻意感動,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孩子,因為你,爸媽成了更好的自己。
當發現孩子某一方面出現問題時,先不要忙於斥責,也不要講長篇大論的道理,而是建立平等溝通,一起找到問題所在,搞清楚孩子的做法是否真的存在問題後,以平和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走正確的方向。
如果孩子不接受引導,或者「唱反調」時,父母別著急發脾氣,先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行為是否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抱著心平氣和的態度,嘗試與孩子一起去探討有爭議的事件該如何去做。
面對爭議,父母突兀地「我這是為你好」其實是抹殺孩子內心選擇,特別那些忙於工作而疏於對孩子生活學習上的指導的父母,都自認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但那些「最好」並非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不如換個角度,尊重孩子的選擇,考慮孩子的感受,給一個彼此信任的機會。
教育孩子其實是一門藝術,在數十年的教育過程中,不嘮叨道理、不發脾氣、不刻意感動既是為人父母的「育兒」方式選擇,也是為人父母「育己」的漫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