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對「垃圾快樂」上癮

2020-10-21 方圓教

有數據顯示:

抖音85%的用戶在24歲以下,基本以95後、00後為主。

◆拍攝者中,小學生竟然佔了很大比例。

我們的孩子,甘願淪為碎片娛樂的俘虜,讓無節制的感官享受淹沒自己。

當孩子沉迷於垃圾快樂,哪還有什麼將來可言,未來可期?

1

短視頻正在吞噬孩子的專注力

一位家長留言抱怨,說孩子太愛刷抖音了:

孩子才上三年級,喜歡刷抖音,他粉絲已經有好幾千了,還跟我說長大後要當網紅。

天天拿個手機拍拍拍,完全不學習了,我讓他去看書,他還嫌我煩,讓我不要管他。

這位家長的煩惱,也是大多數家長的煩惱。

多少家長,之前把「手機」當保姆,直接用手機哄孩子,如今罵「手機」有害,導致孩子不愛學習。

孩子沉迷短視頻,對學習失去興趣,罪魁禍首正是家長。

有教育專家指出,教育路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哪怕只是作業,也很難完全安靜下來。

不是玩文具,就是敲牆壁,或者光坐著發呆。

10分鐘時間裡,有8分鐘在玩,剩餘不到2分鐘才在作業本上寫了幾筆。

明知孩子不自覺,家長卻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關注孩子的學習力,直接用手機搪塞孩子。

簡直誤人子弟。

玩過短視頻的大人都知道:會!上!癮!

1則短視頻只有15秒,但不間斷地播放,會讓你捨不得離開,也忘了已經過去多長時間。

等你終於刷累了,幾個小時也過去了。大人尚且難逃短視頻的上癮機制,何況孩子。

作為家長,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不要放任短視頻對孩子的「精神腐蝕」。


2

低俗視頻正在蠶食孩子的價值觀

許多家長不以為然,我也刷短視頻,也不見我怎麼了?

大人是大人,孩子是孩子,你能分清網絡與現實,孩子能嗎?

之前,一個6歲男孩直播媽媽洗澡的視頻在全網瘋傳,人們驚訝地發現,「偷拍媽媽」的視頻早已在抖音上風行。

這些孩子偷偷拍下媽媽的一舉一動,給視頻標上「媽媽偷拍」的字樣,再傳上網絡。

有的媽媽因為做家務而衣衫不整;

有的媽媽因為熟睡而露出隱私部位;

有的媽媽正在換衣服或洗澡!

十年前,誰都不會想到,有人會將偷拍的鏡頭對準媽媽。

可就在今天,如此魔幻的一幕確實發生了。

短短視頻,五「毒」俱全,孩子正在遭受短視頻的荼毒。

在這些視頻中,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博眼球、博流量,他們說髒話,自殘,惡搞,欺凌……他們不會對你的孩子負責,你的孩子卻深受他們摧殘。

有網友這樣評論:

「家長到底怎麼教育孩子的?!

抖音、快手鋪天蓋地的低俗惡搞,蠶食著未成年人尚未成形的價值觀。

這是最好的時代。

對他們來說也許並不是。」

孩子的世界是一片混沌,你為他劈開陰霾,照進陽光雨露,他就得到健康的營養滋長,你若不管不顧,任由他看網紅搔首弄姿、看搞笑低俗的視頻、看故意炫富擺款,他也會不分好壞照單全收。

尚未形成成熟三觀的孩子,對一切是非對錯都一知半解,你若縱容,必毀孩子。


3

垃圾快樂正在你毀掉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獲贊最多的回答是:

「玩手機不可怕,被手機玩弄才可怕,千萬別讓孩子成為垃圾快樂的奴隸。」

我們聽過太多玩手機影響孩子成績、影響健康、影響前途的例子了。

一個原本優秀的孩子,有一天對手機上癮,一發不可收拾。

他無法再從學習中得到快樂,只有刷短視頻能讓他快速得到快感,只有拿著手機能讓他得到安全感。

於是,他在虛擬世界中逐漸迷失,去做一些原本不該做的事情。

某短視頻平臺,出現了一群未成年私奔、懷孕、全網最年輕媽媽。

他們用戀愛、結婚、生子,吸引了一大波粉絲,還獲得平臺的流量扶持。

公開自己懷孕的視頻,得意洋洋地炫耀,當成年人談及性和懷孕尚且害羞時,她們的臉上滿是驕傲。

有了這些成功網紅的先例,更多未成年人爭相給自己打上「最小媽媽」的標籤,仿佛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

當「早孕」成了風潮,其他無底線的行為也見怪不怪,越來越多未成年人開始裸聊、文愛、傳播淫穢色情……

我們不禁要問:

「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

「他們的父母在哪裡?」

在孩子形成三觀的關鍵時刻,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把好關,別讓短視頻扭曲孩子的一生。

4

別再以任何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沉迷短視頻,一時的快感有可能釀成一生的悔恨。

真正有益的快樂都不是即時的,比如讀書、鍛鍊、培養興趣等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真正有益的教育絕不是隨性的,父母要做好孩子與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牆。

★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愛玩手機,他就愛玩手機,父母愛刷抖音,他也愛刷抖音。

當務之急不是警告孩子放下手機,而是父母首先放下手機,遠離短視頻。

卸載短視頻軟體,告訴孩子沉迷這些垃圾娛樂的危害,杜絕孩子產生興趣。

平時在家陪伴孩子時,儘量不要玩手機,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給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任何嘮叨和說教,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父母越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越想玩。而且,父母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也不可能完全放棄。

與其嚴防死守,不如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讓孩子學會等待,先把手頭的事情做好,得到的結果會更好。

給孩子樹立目標,從易到難鍛鍊他的自制力,過好手機之外的充實生活。

記得關注孩子的情緒,化解其負面情緒,及時鼓勵,引導孩子堅持下去。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開

當孩子沉迷社交網絡,寧願與網友聊天也不與父母溝通時,家長就要及時反思自己。

不管你是陪伴太少,還是敷衍應付孩子,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家長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知道是麼行為正面積極,什麼行為譁眾取寵,不要被這個世界迷花了雙眼。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接納、肯定、欣賞、尊重,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良師益友,給孩子好的人生引導,才能避免孩子沉迷手機。

相關焦點

  • 想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沉迷於「垃圾快樂」中吧
    孩子成年之前,心理髮育不夠成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於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娛樂活動中,比如遊戲、小說、電視劇等等。很多孩子一旦沉迷進去,就像吃了會上癮的「毒藥」而無心學習,成為一個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人。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話題:「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有網友表示:「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
  •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ta沉迷於「垃圾快樂」
    也就是「垃圾快樂」。快樂是人類的追求,不過追求快樂的方式正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重要原因。社會學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底層」臥底8年後發現,越是處於底層的人,越是會用一種消耗型的方式來尋求快樂,比如肥皂劇、毒品、電子遊戲。
  • 成就孩子需舉全家之力,毀掉孩子卻只需讓他沉迷在「垃圾快樂」中
    文|西紅柿媽媽成就一個孩子,需要舉全家之力。可毀掉一個孩子,卻只需要讓他沉迷在「垃圾快樂」中,就足矣。什麼是垃圾快樂?知乎高贊有個回答:能夠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就是垃圾快樂。小孩子很容易滿足,他們在體驗了短期快感後,很快就會上癮。若非有強大的意志力,很難自律的戒掉這種上癮行為。那麼,有哪些垃圾快樂,會讓孩子上癮呢?
  •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還不是因為大人們的驕縱和寵溺,讓孩子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變得無法無天。你若問,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是什麼?那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有人說,如何快速毀掉一個孩子,就是寵他,寵他,使勁寵他。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太舒服」
    」為何孩子會變成這樣?還不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讓孩子變得太過自我,從而變得蠻橫無理。所以說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過得「太舒服」。我這位同事是個大忙人,平時工作量大還經常出差交流,老公比她還忙,所以就把孩子放到了孩子他奶那裡。老人照顧孩子,真可謂是面面俱到,甚至可以說無微不至,7歲大的孩子還幫他穿衣服,餵飯,繫鞋帶,就差孩子上廁所端夜壺了。
  • 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太忙
    同齡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謀生,他就已經扛起了40歲中年人的人生。同齡的孩子還在被爸爸媽媽寵著,護著,他就已經透支了童年的快樂。童年的委屈和傷害讓他像一個被壓迫了太久的孩子,他冷暴力,他執拗、他冷漠、他更願意躲在屋子裡伺候魚缸裡的熱帶魚。
  • 女生右眼突然「暴盲」: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一部手機中國人到底有多麼愛玩手機?高曉松曾經說:在好萊塢開會的時候,中國這邊桌子上全是手機,有的人還拿兩個,開會的時候還時不時的看手機,回消息。對此,一名美國人問他:「我們說話特別無聊嗎?為什麼你們中國人開會的時候總是看手機」。顯然,玩手機已經成了中國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習慣:等車的時候玩手機,電梯裡玩手機,吃飯的時候玩手機,睡覺前也要玩手機。因為成年人的行為,很多孩子也變成了「屏奴」,不讓玩?分分鐘炸毛給你看。
  • 致家長:不讓孩子擺脫「垃圾快樂」,孩子就難以健康成長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問的是:「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高贊網友說得好:「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39;。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在玩手機的&39;當中。」孩子成年之前,心理髮育不夠成熟,很容易沉迷於與學習無關的娛樂活動中,比如玩遊戲、看網絡小說、追電視劇等。
  • 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沉迷在垃圾快樂中,
    難怪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讓他縱慾享樂。1垃圾快樂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有網友回答到:「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是什麼引發了垃圾快樂?那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孩子一旦嘗到了垃圾快樂的甜頭,就會上癮,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會讓意志迷失,忽略了本來應該做的事情。
  • 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順著他"
    &34;,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34;。古代有一個男子,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最後殺人被判極刑。在臨刑前,男子提出再吸吮一次母親的乳頭,母親就真的解開衣襟餵他,他卻一口咬下母親的乳頭哭道:&34;這樣從小順著孩子,不加管教,最後釀成大禍的例子比比皆是。古有偷針男,今有李天一、張默、房祖名等人。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可以說是百依百順。一個個從小恣意妄為,最後都鋃鐺入獄。
  • 遠離垃圾快樂!
    有句話說:「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我卻不以為然。玩手機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垃圾快樂,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孩子一旦嘗到了垃圾快樂的甜頭,就會上癮,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會讓意志迷失,忽略了本來應該做的事情。而暑假時間長,更容易養成沉迷的習慣,更容易越陷越深。而在暑假結束後,孩子也更難擺脫垃圾快樂帶來的影響。「凡是讓你爽的東西,日後也一定會讓你痛苦。」沉迷垃圾快樂,是毀掉成績最快的方式。
  • 手機上癮引發血案,毀掉的卻不僅僅是孩子
    比如手機上癮,會毀掉人的自控力,只專注虛擬世界可能導致抑鬱,甚至毀掉學業等。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徐光興說過,網絡上信息混雜容易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衝擊,造成認知的混亂。手機在無形中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的孩子。閨蜜的兒子上小學時,是挺上進的一個小孩。結果六年級的暑假,閨蜜想著讓孩子放鬆一下,便把家裡閒置的手機交給了孩子。
  •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他
    紀錄片《鏡子》裡的家明,就是這樣一個悲劇。父母對他的管教太嚴格。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寵著他,慣著他,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子裡毀掉他。孫楊其實就是一個被媽媽保護得太好的「巨嬰」。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昨天,公眾號「洞見」推薦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文章開宗明義,放暑假,一定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很明顯,文章的觀點受到了家長的熱捧,輕鬆10萬+。那簡直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犯罪!在《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這篇文章中,第一個小標題是:快樂學習是世界上最大的騙局。這樣的句式被廣泛運用。這很煽情,被它吸引,根本不需要過腦。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樂成長
    ,你只要快樂就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越來越崇尚快樂教育。教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成就人的事業。說白了,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懂得堅持到底,懂得對自己狠一些。
  •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快樂」過暑假
    放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暑假一到,孩子怎麼安排就成了不少家長最頭疼的事。有些家長會放任孩子:「孩子平時課業這麼重,好不容易放個暑假,還不得好好輕鬆一下?」有遠見的家長會覺得:「放假了也不能掉以輕心,現在不努力,長大後肯定要吃苦頭。」同事王姐的老公就屬於前者。
  • 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太忙,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同齡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謀生,他就已經扛起了40歲中年人的人生。同齡的孩子還在被爸爸媽媽寵著,護著,他就已經透支了童年的快樂。童年的委屈和傷害讓他像一個被壓迫了太久的孩子,他冷暴力,他執拗、他冷漠、他更願意躲在屋子裡伺候魚缸裡的熱帶魚。
  • 學點心理學: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他
    紀錄片《鏡子》裡的家明,就是這樣一個悲劇。父母對他的管教太嚴格。他買寵物回家,會被丟掉;想騎自行車出去玩,被反對;他想當歌手、學畫畫,父親都一一拒絕。這種典型的極端縱容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想法是對孩子「不放心」,所以用溺愛的方式來保護他。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寵著他,慣著他,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子裡毀掉他。父母替孩子做得越多,越容易將孩子養廢。
  • 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賺快錢
    白巖松在《幸福了嗎》一書中很沉痛地寫道: 這個社會最大的危機是:底線正不斷地被突破,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只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在我看來,這種賺快錢就是王道的思路,真的比什麼疾病都可怕。有句話說得好:對自己和世界了解越少,越容易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
  • 開學季: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要他追求極致與完美
    回想初為父母,我們對呱呱墜地的小生命最大的期盼,不就是健康和快樂嗎?為何走著走著,初心不見了。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培養出心理陽光的孩子。兒子氣走一個一個家庭老師,麥家卻依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期,面對兒子叛逆難異的一面,麥家始終選擇理解和陪伴孩子,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