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心理學: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他

2020-09-15 湘雲水一天

電影《黑鏡》中有一個令人淚奔的故事。

Sara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三歲那年意外走丟。

後來,為了保護女兒,媽媽給她的腦袋裡植入了一種叫「方舟天使」的晶片。

它可以掌握女孩的位置,還能屏蔽許多危險的畫面。

比如院子裡的惡犬、打架的男孩、少兒不宜的黃暴場面都會被打上馬賽克。

媽媽給女孩營造了一個沒有傷害,沒有危險的世界,卻讓女孩一步步深陷泥潭。

女孩進入青春期,晶片被關閉,卻發生了不可控的局面。

她不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不知道毒品是有害的,與男孩發生性關係也絲毫感覺不到危險。

她沒有情緒,也不懂憤怒的表達,親人離世也不會悲傷。

後來她開始自殘,甚至用針將手指戳破,想要感受一下血流的樣子。

媽媽在後知後覺中才發現了女兒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無法修復的親子矛盾。

媽媽用完美無缺的保護,給了女孩安全感,卻也毀掉了她。

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把自以為「為你好」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繼而演變成一種過度的保護。

有心理學家曾將過度保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極端約束型,另一種是極端縱容型。

不管哪一種「保護」,都是被曲解的愛,給孩子帶來的都是滿身的傷害。

01

對孩子精神上的約束,讓孩子失去自由

在《不好說,特想聽》節目中,27歲的男孩天天一直「怨恨」母親。

媽媽一直對他的控制欲特別強,偷看他的日記、拆掉房間的門鎖、房間安裝攝像頭、外出都會偷偷地跟蹤。

從小到大,天天心裡就特別壓抑。

媽媽卻認為「我是因為愛他,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他」。

她無視兒子的內心,還不停地責怪兒子不理解她。

她說:「我不管你是恨也好,愛也好,你是我兒子,永遠改變不了。」

這是一種極端的約束,這樣的「保護」不是親子關係的蜜餞,而是一場對孩子精神上的控制。

當孩子的生活充滿被迫、被監督,甚至被約束自由,會讓孩子陷入痛苦的根源。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地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後不僅獨立性差,可能會給心理造成巨大的傷害。

紀錄片《鏡子》裡的家明,就是這樣一個悲劇。

父母對他的管教太嚴格。

他買寵物回家,會被丟掉;想騎自行車出去玩,被反對;他想當歌手、學畫畫,父親都一一拒絕。

被自由禁錮的家明為了反抗父母,早早就輟學,天天在家上網,玩遊戲,最後甚至自殘。

父母的本意是保護孩子,但如果這份愛讓孩子失去自由和自我,就變成了傷害。

父母過度地幹預孩子的生活,硬生生變成了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

它讓父母產生快感和滿足,卻讓孩子逐漸被逼「崩潰」。

要想保護孩子,不是簡單的約束和控制,而是看見和理解,尊重和放手。

02

生活上的溺愛,只能養出巨嬰

在《老師請回答》一期節目中,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的李永樂老師說:

「我從小就不是很會做家務,有時候連遙控器沒有電這樣的小問題都解決不了,到了飯店也不會點菜。」

父母從小就將他保護得特別好,一直告訴他:「我們安排好一切,你只需要安心學習就可以了。」

這種典型的極端縱容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想法是對孩子「不放心」,所以用溺愛的方式來保護他。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

寵著他,慣著他,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子裡毀掉他。

父母替孩子做得越多,越容易將孩子養廢。

在本該與父母分離,卻被盡力地保護著,即使再優秀也容易被毀掉。

孫楊其實就是一個被媽媽保護得太好的「巨嬰」。

從小學開始,媽媽每天給他燉湯、送飯;五年級時媽媽還要給他穿鞋子。

後來到了隊裡,明明是一米七的個子,卻要別人幫他系褲腰帶。

有時候臨近比賽,媽媽不在身邊他都會問怎麼辦。

他的生活裡,所有事情都需要媽媽幫他善後,沒有自己的一點思想和主見。

這就是被父母溺愛的後果,不僅成了生活的「白痴」,還要事事地依賴父母。

父母的愛太滿,會讓孩子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失去獨立的能力。

每一次對孩子的「不放心」,都會讓他慢慢退化,到最後即使變成了大人,也活得像一個孩子。

愛孩子是本能,但以愛之名來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利,就會變成孩子最重的懲罰。

比起過度保護,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放手。

03

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自私」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來,那是一種侵略甚至毀滅,孩子的創造力來自於「我選擇」。

「我選擇」就意味著父母要與孩子分離,它是成長的標誌。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父母單方面的努力,然而優秀的家庭需要父母與孩子的共同努力。

與其過度保護孩子,不如讓父母學著「自私」一點,不僅輕鬆自己,也能成就孩子。

1) 生活上「偷點懶」,不把溺愛變成害

教育孩子,首先要給孩子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把獨立做事和獨立解決問題變成孩子該做的事,他才不會依賴父母。

它的意義在於,當孩子不得不離開父母時,依然能堅強而樂觀地面對。

有一個小女孩,14歲時獨自整理行李,飛行27個小時到美國留學。

後來到了美國,卻被告知15歲以下不能單獨出行,並被扣留。

當時她並沒有向父母求助,而是向警察證明自己來此的目的。

她展示了自己的文件,還解釋自己不了解年齡限制,是來讀書的。

女孩處事從容淡定,讓警察信服。

孩子小時候偷的懶,會成為日後的坑;相反的父母「偷懶」會成為孩子日後獨立行走的保護傘。

父母學會對孩子「不插手」,長大後孩子就不需要父母插手。

生活上,父母「懶一點」,把小事交給孩子做,孩子才能在吃過生活中的苦之後,擁有更堅韌的生活。

2) 不把「順從」和「聽話」當成是教育的標準

父母常常將「做什麼」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足夠好的媽媽」這個概念,其中包含著父母的分寸感。

父母可以給孩子親密的愛,卻不能忘了要尊重孩子,把控制權和決定權交到孩子的手上。

這是讓孩子精神獨立的標誌。

前不久,11歲貧民窟男孩跳芭蕾舞視頻走紅。

他的家庭貧困,房屋簡陋,卻有著一個執著的夢想,跳芭蕾舞。

但是他是一個黑人,跳舞被許多人嘲笑。

剛開始,連父母都覺得他在胡鬧,但是並沒有阻止他的夢想,他喜歡,父母就讓他去做。

後來,得到父母的支持,男孩越來越努力,父母也越來越喜歡看他跳舞。

媽媽說:「他跳舞時,我很開心,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

父母的尊重和支持給了男孩力量和勇氣。

最後,男孩被紐約頂尖舞蹈團錄取,成就了他的夢想。

父母與其掌控孩子的思想,不如將「我要求你做什麼」換成「你想怎樣做」。

摒棄「順從」和「聽話」的教育思想,用「尊重」和「看見」來撫育孩子的心靈。

它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主見和思想。

比起約束孩子,父母的尊重和看見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04

TED演講中有這樣一個主題:不要過分保護你的孩子,讓他過清單式的生活。

父母的期望過高,就會為孩子鋪路,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這就是清單式的生活。

它其實禁錮著孩子的自由。

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愛包含理解與支持,看見與放手。

與其將孩子禁錮在被父母自我執著的保護中,不如看著孩子的眼睛。

「你今天過得怎樣」當成是愛孩子的切口,用「你想怎樣做」作為放開孩子的步伐。

用愛感化孩子,讓他感受榮辱辛酸,如此才能學著愛自己,更會愛別人。

這是給孩子最有力的保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保護」他
    媽媽卻認為「我是因為愛他,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他」。她無視兒子的內心,還不停地責怪兒子不理解她。他買寵物回家,會被丟掉;想騎自行車出去玩,被反對;他想當歌手、學畫畫,父親都一一拒絕。這種典型的極端縱容型的父母,他們最大的想法是對孩子「不放心」,所以用溺愛的方式來保護他。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他/她「過度保護」!
    Professor有一個做培訓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她跟我吐槽,有天早上她一進教室,就看到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對著送他上學的外公拳打腳踢。這個孩子平時見了老師不問好,學習的時候更是恣意馬虎,還曾一臉自豪地說自己打過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 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順著他"
    &34;,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34;。古代有一個男子,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最後殺人被判極刑。在臨刑前,男子提出再吸吮一次母親的乳頭,母親就真的解開衣襟餵他,他卻一口咬下母親的乳頭哭道:&34;這樣從小順著孩子,不加管教,最後釀成大禍的例子比比皆是。古有偷針男,今有李天一、張默、房祖名等人。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可以說是百依百順。一個個從小恣意妄為,最後都鋃鐺入獄。
  • 為何李玫瑾認為,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外向?
    李玫瑾教授認為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個孩子外向,她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都認為,孩子內向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絞盡腦汁想要讓孩子的性格更加外向一些。更有甚者,有些家長認為內向是一種缺陷。實際上,在心理學上來說,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是沒有好壞和優劣之分的,它們只是兩種性格。有些人非常的熱情大方,跟人交流的時候也是滔滔不絕,有說不完的話,這類人就是所謂的「外向」的人。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昨天,公眾號「洞見」推薦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文章開宗明義,放暑假,一定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很明顯,文章的觀點受到了家長的熱捧,輕鬆10萬+。當然,販「毒」是最賺錢的。這類公眾號深諳人心人性,販賣焦慮。它們與中國家長一道,構成了孩子的噩夢。2.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對「垃圾快樂」上癮
    大人是大人,孩子是孩子,你能分清網絡與現實,孩子能嗎?之前,一個6歲男孩直播媽媽洗澡的視頻在全網瘋傳,人們驚訝地發現,「偷拍媽媽」的視頻早已在抖音上風行。孩子的世界是一片混沌,你為他劈開陰霾,照進陽光雨露,他就得到健康的營養滋長,你若不管不顧,任由他看網紅搔首弄姿、看搞笑低俗的視頻、看故意炫富擺款,他也會不分好壞照單全收。
  • 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太忙
    記得有人說過:父母毀掉孩子的方式有兩種童年的委屈和傷害讓他像一個被壓迫了太久的孩子,他冷暴力,他執拗、他冷漠、他更願意躲在屋子裡伺候魚缸裡的熱帶魚。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有時間成長。把孩子禁錮在四尺見方的寫字桌上,沒有帶他看過真正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孩子永遠體會不到什麼是海闊天空任你飛。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專注力?
    他越堆越高,眼睛都不眨一下,安靜又認真,仿佛進入了無我之境。這時候,坐在一旁的親友團紛紛發來慰問:寶貝兒,你堆的是什麼呀?真的是太棒了!我的乖孫兒喲,渴嗎?來,喝口水!寶寶,你堆的不對,學媽媽這樣做!......這些場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句句愛意滿滿,殊不知這些愛意,正在毀掉寶寶的專注力。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太舒服」
    」為何孩子會變成這樣?還不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讓孩子變得太過自我,從而變得蠻橫無理。所以說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過得「太舒服」。我這位同事是個大忙人,平時工作量大還經常出差交流,老公比她還忙,所以就把孩子放到了孩子他奶那裡。老人照顧孩子,真可謂是面面俱到,甚至可以說無微不至,7歲大的孩子還幫他穿衣服,餵飯,繫鞋帶,就差孩子上廁所端夜壺了。
  •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還不是因為大人們的驕縱和寵溺,讓孩子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變得無法無天。你若問,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是什麼?那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有人說,如何快速毀掉一個孩子,就是寵他,寵他,使勁寵他。
  • 如何全面徹底的毀掉一個孩子?推薦3個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如何做能毀掉一個孩子?如果你有孩子,你想要毀掉他,那麼就請做好這5件事情,肯定不會讓家長們失望的。第二件事情:語言暴力對待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比山高,比海深,但是不正當的給予的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負擔,而且有可能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致命點,其中之一就是用語言暴力對待孩子。」你真笨,怎麼就生了你這樣的廢物,這個你能做好了天都要變了......」生活中類似於這樣的話,是不是覺得特別的熟悉。
  •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給他留面子
    但是沒有人在意到,孩子被當眾羞辱傷了自尊而溢出的悲傷。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給他留面子。,嘲笑他,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給孩子留面子,就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賦予孩子最溫柔的力量。「私下教育」的方式,既維護了孩子的尊嚴,同時也能讓孩子很快地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
  • 毀掉一個孩子,不是給他手機,而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過暑假
    今年,全國上下的孩子們都過上了一個超長的假期,如今又理所當然的過起了暑假。一位媽媽卻對孩子假期的狀態有了擔憂,她稱兒子習慣網課後,每天穿著睡褲蓬頭垢面地一邊啃鴨脖一邊上課,不僅沒有老師的&34;,也沒有同學之間的&34;,有吃有喝還可以躺著,在這種毫無壓力的狀態下優哉遊哉。媽媽看到孩子這樣,心裡五味乏陳,兒子似乎享受著&34;,但太安逸的狀態容易讓人懈怠。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01.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父母對他百依百順我的同事小劉最近幾天因為感冒生病在家休息,本來是想著自己好好休息,爸爸來照顧孩子。當天爸爸有事出門了,孩子到了飯點就催著媽媽要做飯,可是小劉因為重感冒已經身體無力,叫孩子自己點個外賣。
  •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無外乎這四件小事,別不信!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無外乎這四件小事,別不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成功需要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而且有時候那1%的靈感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可見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失敗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同樣的道理,放在做人上,成就一個人很難,但是毀掉一個人要比成就一個人要簡單得多,通過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得之,毀掉一個人,只需要四件事就夠了。
  •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文/江小黑成就一個孩子難嗎?非常難。那毀掉一個孩子簡單嗎?特別簡單。只需要做到以下這三點,一個被你寄予厚望的孩子就被毀了。01.逼他外向在很多父母眼裡,內向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前途的,而外向,才是孩子走到哪都吃香的尚方寶劍。然而,這樣的想法對嗎?
  •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管他,使勁管他
    你走過去拉他到客廳最遠的地方,說,我們約定好的,超過茶几的位置看電視,你需要站在這個角落看10分鐘,才能回到沙發上。娃吃一塹長一智,靠近電視機的次數減少了。管孩子,是大人要求孩子要怎麼做,孩子就得怎麼做,結果孩子充滿壓迫感和牴觸心理。因此,越管,孩子越不聽。
  • 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上網課就是一種毒雞湯。完全是把孩子放到溫水裡。我看到有人分享的問題,關於「你們家孩子上網課是什麼樣子的?」健康時報有這樣一篇文章《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孩子沉迷於玩手機,到底有多可怕?
  • 心理學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根本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謹就曾說過:很多父母往往看重孩子在學校所受的文化教育,而忽略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有些孩子的壞毛病和壞習慣,不單來自遊戲與懶惰,還來自最親的父母。想要將孩子養育好,父母就必須了解並掌握孩子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並遵循這些心理規律為孩子製造條件,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心理學:父母這些「暗示」,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你的這些「暗示」,正在毀掉你的孩子你知道嗎?家長短短的幾句話,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的命運有位媽媽輔導自己三年級的孩子寫作業時經常崩潰,她每次崩潰時都大喊:「我的天,你怎麼這麼笨啊」。慢慢的,孩子真的成為了班上最笨的,其他小朋友都會的,非常簡單的題他都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