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植保植檢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突出草地貪夜蛾、小麥赤黴病等重大病蟲疫情,及早謀劃部署,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提升植保植檢工作能力和水平,確保全年農業豐產豐收。
全市植保植檢工作的主要目標: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達標區域防治處置率達到 90%,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3%,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農藥使用量與基期相比減少 1%以上。確保農作物重大病蟲不大面積暴發成災、重大植物疫情不惡性擴散蔓延。
一、強化重大病蟲草鼠害監測防控工作,推進統防統治
(一)加強監測預警。完善市級基層測報網點及縣區田間監測點體系建設,加強病蟲草鼠疫情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監測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開展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監測,加強對小麥赤黴病、水稻「兩遷」害蟲、水稻穗期病害、蝗蟲、農田雜草、農區害鼠和植物疫情的監測調查工作,及時掌握髮生動態,準確研判發生態勢,通過印發情報、電視、廣播等渠道及時準確發布趨勢預報預警信息。
(二)切實抓好重大病蟲草鼠防控工作。密切關注農作物重大流行性病害、遷飛性暴發性害蟲,突出防控重點,及早制定草地貪夜蛾、小麥赤黴病、農田主要雜草防控工作方案和防控技術方案,落實防控資金,細化防控措施,適時召開防治現場會,組織開展科學防控。強化技術指導,在重大病蟲防控關鍵時期,組織相關專家和植保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做好防控指導、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強化屬地責任,完善應急防控指揮調度機制,適時開展應急演練,落實病蟲災情報告和每月「兩調度兩通報」制度,落實統防統治、群防群治、聯防聯控要求,確保突發病蟲不大面積成災,將重大病蟲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三)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進「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縣」創建工作,促進整建制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種植大戶、農藥、藥械生產經營企業積極投入到統防統治工作中,開展農企對接和技物結合,提高統防統治的社會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加強對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的技術培訓,通過各項扶持引導手段,扶持一批管理規範、技術先進、誠信度高的專業防治隊伍做優做強,規範統防統治組織管理,不斷增強全市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和水平。
二、切實做好植物檢疫管理
(一)抓好種子產地檢疫。以我市轄區內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為重點,完善種子種苗繁育企業基地備案制度,嚴格開展產地檢疫。突出抓好種子市場檢疫監管,重點針對我市主要作物、主要企業、主要交易市場,開展種子種苗檢疫檢查。
(二)落實疫情防控,阻截疫情蔓延。做好疫情監測,增加疫情監測網點,嚴格報告發布制度,在做好我市已發生疫情監測的同時,重點做好紅火蟻、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扶桑綿粉蚧、小麥全蝕病等未發植物疫情的監測。抓好阻截防治,加強區域間疫情防控協作,加強相關部門間合作,做好檢疫協作聯防,嚴防稻水象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已發植物疫情傳播蔓延。加強技能培訓,實行檢疫人員輪訓制度,積極參加「全省植物檢疫大比武」、開展「植物檢疫宣傳月」等活動,提升檢疫人員疫情防控能力。
(三)做好檢疫審批服務。加強植物檢疫信息化建設,加強對「全國農業植物檢疫信息化管理系統」平臺的推廣應用,推行植物檢疫行政審批全程網上辦理,規範產地檢疫、調運檢疫流程,推行網上申請、網上審批、信息公開。按照「雙隨機、一公開」 要求,規範開展事中、事後疫情監管,建立檢疫證書二維碼與信息追溯體系。
三、科學防控,切實推進農藥減量增效
(一)積極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引領。推進「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推進果菜茶等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試點工作,做好國家級、省級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做好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綠色防控示範區和綠色防控推廣區。
(二)抓好科學合理用藥指導,探索技術替代。做好新產品示範,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風險農藥,加大新型農藥助劑、種子處理劑、超低量製劑、緩控釋製劑和新型納米航空製劑等新劑型農藥示範推廣力度。做好新藥械替代,推廣大中型施藥機械和低容量噴霧、靜電噴霧,加大老舊器械淘汰力度,因地制宜發展航空植保。做好新技術推廣,重點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農業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集成應用,根據各地實際探索糧食作物和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開展綠色化、精準化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和應用研究,開展種子處理、送嫁藥、穗期綜合防治和冬前除草等病蟲草害綜合解決方案技術研究和推廣。開展「百萬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培訓」活動,推廣精準高效施藥、輪換用藥等技術。
(三)積極促進統防綠防融合。創新防控模式,充分發揮統防統治組織優勢和綠色防控技術優勢,實現從代防代治服務向承包防治服務轉變,從單一開展化學防治向全程綠色防控轉變,不斷提升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加強引導扶持,提供病蟲發生防控信息與技術培訓,爭取綠色防控項目支持,促成統防統治組織向綠色防治組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