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銷」自己的學術論文?這位社會學博士寫了一本指南

2020-12-13 澎湃新聞
王雨磊,社會學博士,筆名「石頭」,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他也是一位資深的學術論文審稿編輯,曾在核心期刊《學術研究》工作多年,擔任《政法社會學》欄目責任編輯。他曾創辦微信公眾號「學術與社會」,不定期推送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及博士論文寫作心得。

《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是王雨磊寫給人文社科領域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者的實用手冊,他在其中提出了七條有效投稿的建議。王雨磊認為,學術期刊相當於學術市場,學術發表也是一門技藝。

很多作者認為,文章寫得好,就能發得好。這種觀點不免有些片面。文章能夠發表的基礎固然是文章本身寫得好,但是易發表不僅依靠好的寫作,同樣需要作者認真鑽研投稿本身的過程與門道。投稿是一門技術活,熟練者事半功倍,生疏者事倍功半。有些學者研究做得很好,可是由於投稿不得要領,不免有些埋沒;還有一些不明就裡的作者被網上魚龍混雜的投稿方式蒙蔽,上當受騙。所以,投稿一事不能馬虎,而必須謹慎對待,並且有意訓練、提高,如此方不誤學問大事。

一、有的放矢

學術期刊相當於學術市場,作者相當於賣家,讀者相當於買家。因此,如何讓自己的學問更加符合讀者和學術市場,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議題。所謂投稿,實際上不過是順利實現學術發表,將自己的學術產品順利投放到學術市場中。說白了,投稿就是推銷自己的學術產品,把文章順利「賣出去」。而且還要「賣個好價錢」。很多學者不願意將文章視為產品,覺得學術是神聖的,但是說到底,學問必須有其市場,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不管這種市場以何種形式存在。

首先,投稿者要明白自己的發表目的。發表目的有兩個:為了傳播學術觀點;為了發表本身,比如發表以求學位畢業、職稱晉升。前者是自目的性的,後者則是工具性的。從前一個目的來看,文章最好發表在人氣較旺、知名度較高的期刊上,以便學術觀點可以被更為廣泛地傳播;而從後面的目的看,文章最好發表在學術刊物中排名較為靠前的期刊上,比如很多高校所劃定的頂級刊物上。當然,這兩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有所重合,但也有不重合之處,作者在投稿前必須明確自己的發表訴求,然後以此確立一個發表的目標刊物。

其次,投稿者在經過甄別、確立了目標刊物之後,最好對這些刊物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投稿者最好深入閱讀這些刊物,知曉它們的「套路」——選題的方向和角度、研究方法和文章性質、文章的寫法等,如此一來,投稿者才能有的放矢。

二、定製式寫作

每一個期刊都有其獨特的發稿傾向和文章風格,這是由它長期的出版生態造成的,並不是某個編輯或作者決定的,所以,向其投稿,最好能夠事先綜合考慮期刊的選題、風格、取向、篇幅甚至體例等,讓所寫文章符合這些期刊的選題與風格等,甚至在寫作的時候便有意識地向這些期刊靠攏,量體裁衣,定製式地寫作。

定製式寫作就是將投稿融合到寫作之中,一般來說,向什麼刊物投稿,在論文寫作之前就已經明確,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向這個刊物靠攏,甚至在選題時就加以考慮。文章選題最好與所投刊物的辦刊宗旨、選題風格和定位一致。比如,給《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投稿前,我會認真看一下該期刊以前的文章,自覺反思文章整體是否與其相符。

要系統閱讀並跟蹤這些期刊,了解這些刊物的投稿要求、刊物風格、刊物的選題要求及宗旨、內容範圍、主要的發稿方向、出版周期、選稿周期、讀者對象、發稿的篇幅等等,由此決定自己論文撰寫的格式、內容和篇幅。

三、投稿前的自查

在投稿前,要進行自查,以便預先將問題消滅掉,避免投稿受阻。具體的自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選題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處於學術前沿,能否反映學術研究的現狀、新動向和新趨勢?

第二,研究觀點是否紮實、可靠,研究結論是否有實質性的推動?

第三,是否已經表述清楚?自己能否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出論文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這樣就可以檢驗自己的觀點是否表達清楚,是否鮮明、突出,是否有新意,是否站得住腳。

第四,論文的材料、數據和圖表是否準確、簡明和完備?語言是否規範,是否條理清楚、層次明確、邏輯完備?有無錯別字、表達不到位的地方?

第五,注釋格式和參考文獻是否到位?注釋和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是否規範反映了作者治學的態度是否嚴謹,文獻的數量反映了作者的閱讀量,參考文獻的質量反映了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注意索引文獻的權威性和期刊檔次,多引用專業刊物的文章、高級別刊物的文章,儘量引用專著和研究性文章,少引用教科書,否則說明作者的閱讀量和知識面都比較有限。

第六,作者信息是否完備?是否提供了電話、郵箱、作者單位和職稱等必要信息?要把聯繫方式寫上去,有的作者在投稿時不寫聯繫方式,這樣,編輯難以直接聯繫上。準確來說,投稿要註明作者信息,如姓名、性別、電話、通信地址、郵箱、工作單位、職稱、研究單位。

第七,有無涉嫌剽竊。文章剽竊是期刊的底線,一旦出現剽竊問題,不僅會使作者聲譽受損,而且也會讓期刊聲譽遭受打擊。不管是有意的抄襲,還是無意的重複,作者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否則,一旦被認定為剽竊,將會進入期刊的「黑名單」,影響今後的學術發表。值得注意的是,不僅不能剽竊他人的文章,也不能自我剽竊,也就是同樣的文章重複發表。

四、推介自己的文章

投稿就像推銷,投稿者必須學會推銷自己的文章。當然,這裡並不是說要做虛假宣傳,而是要想方設法向學術期刊正確地釋放信號,以便期刊及其編輯更好地從眾多的投稿中發現、識別乃至錄用自己的文章。

其實,向編輯推介自己的文章,不僅是推銷自己,也是方便編輯,更便於編輯向主編及其他編輯部同人推介你的文章,因此,推介文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般推介自己的文章既可以打電話,也可以在投稿郵件中說明,相對來說,在投稿中說明是一件比較順當的事情。

首先,要向編輯證明自己的研究選題是有價值的、值得推介的。作者要說明:通過研究,希望達到一個什麼研究目標,從什麼角度進行切入,相關研究做到什麼程度了,這篇文章做到什麼程度了。作者要說服編輯為何你的研究選題是重要的。

其次,作者要能夠儘可能簡潔地陳述自己的研究貢獻。實際上,越是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說明自己的研究,就越是證明文章做到位了。很多作者打電話給編輯,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當編輯問他的研究貢獻時,他答不上來,或者說得不夠明晰,這說明文章還沒有寫到位,還得繼續加油。其實,編輯的問題很簡單:投稿文章那麼多,為什麼我要發你的文章,給我一個理由!編輯被作者說服之後,然後才向主編推介。如果編輯自己都沒有被說服,他又怎麼可能說服主編以及其他編輯部同人呢?

再次,最好把摘要和關鍵詞等關鍵性的信息都做得完整。編輯在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標題,其次就是文章的摘要。在文章的編排上,應儘可能地給人一種這是完成稿而不是初稿的感覺。參考文獻最好按照所投刊物的格式重新編輯一次。

最後,編輯部還關心:作者的履歷、學科,研究的範圍,作者主持了什麼項目,近些年都關心哪些學術問題。如果作者已經有了比較好、比較多的學術發表,相信一定可以增強編輯的信心。

推介的關鍵是真實地顯示自己的研究水平,便於審稿者了解作者及其文章。注意不要過分誇大自己,也不必過於自謙,而是要中庸——恰如其分地呈現自己的實力和研究結果。

五、七條建議

第一,正視投稿。對於年輕作者來說,投稿、改稿也是一個提高自身學術表達水平的過程。因此,不要把投稿視為研究的剩餘物,而要把投稿視為學術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如何投稿。

第二,熟悉學刊。很多作者不了解學術出版的一般特徵和刊發流程,因此往往在學術晉升生涯中因小失大。建議作者平時多了解出版周期、刊發流程等學刊基本情況。這樣一來,一旦有了急需,才不會手忙腳亂,而且也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同時也可以避免上當受騙。

第三,固定閱讀。每一類刊物、每一本刊物,都有自己的歷史、風格,通過固定閱讀,你可以知曉這些刊物的學術取向和選稿要求,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數。有了必要的閱讀積累,再與期刊編輯溝通,便有了更多的共享知識,也會更加順暢。

第四,訂閱紙版。儘管現在數字出版已經很發達,但是我仍然建議作者去圖書館認真讀一讀紙質版期刊,有條件的,最好可以訂閱一些自己中意的期刊。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結了作者和編輯的心血,紙質版能讓你更好地感覺到字裡行間的學術誠意。聞著墨香,摸著紙張,欣賞著封面、插圖,這也是學術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不要海投。很多期刊都嚴禁一稿多投,而且無的放矢的海投也絕非良策。最好平時就有意識地閱讀一些學術刊物,從研究階段就熟悉、了解這些刊物,最後成文、投稿就會更加自然、順暢。對於有些綜合刊物,建議投遞列印稿。

第六,經常開會。很多時候,學術期刊約稿不是「看人」,而是「看文」,學刊編輯經常旁聽會議,如果你的文章很棒,又恰好符合在場學刊的選題需求的話,他們會主動來找你約稿的。

第七,多方核實。現在很多刊物都有經費支持,甚至還有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一般來說,多數刊物不收版面費。網絡上的投稿一定要辨明真假。一般來說,那些帶有不規律的數字的郵箱、域名多半是假的。如果你覺得不放心,最好從其主辦單位的網頁進入學術期刊的官網,或者打電話到編輯部詢問。總之,要多方核實,不要輕易上當。

本文摘自《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王雨磊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如何「推銷」自己的論文?這位社會學博士寫了指南
    王雨磊,社會學博士,筆名「石頭」,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他也是一位資深的學術論文審稿編輯,曾在核心期刊《學術研究》工作多年,擔任《政法社會學》欄目責任編輯。他曾創辦微信公眾號「學術與社會」,不定期推送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及博士論文寫作心得。《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是王雨磊寫給人文社科領域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者的實用手冊,他在其中提出了七條有效投稿的建議。王雨磊認為,學術期刊相當於學術市場,學術發表也是一門技藝。很多作者認為,文章寫得好,就能發得好。這種觀點不免有些片面。
  • 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定性研究類)
    中山大學 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指南
  • 《唐人街》是如何煉成的:UCLA社會學教授周敏的學術之路
    鮮為人知的是,周敏的學術成名作《唐人街》一書,是在她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成書的。當時在討論博士論文選題時,她的導師John Logan教授曾經對此選題存疑。在當時,移民社區的研究已經被學界看做是一個"過熱"的領域,芝加哥學派的經典著作浩如煙海,似乎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去研究的了。
  • 幕後的話| 拿了2020年臺灣社會學學會的碩士論文佳作獎
    我是赴臺的「陸生」,我也聽說評審方面是有堅持,只以學術為準,不以「國籍」、語言之類的外在因素為參考。不過我也不確定之前有沒有非臺灣籍學生獲獎過。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的吳心越學姐也剛獲得臺灣社會研究學會的「批判與實踐博士論文獎」。
  • 學術論文寫作指引(06):如何寫文獻回顧
    作者肚子裡的墨水,往往在評述文獻的過程中一覽無餘。一個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進行文獻檢索與評述的基本能力。如果一篇投稿,參考文獻中連一篇像樣的學術論文或著作都沒有的話,那麼,這篇文章的學術旅程基本也就告終了。文獻回顧的層次和格調往往顯示了作者的學品、學力與學養。透過作者所回顧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學術歷程、學術交往和學術境界。
  • 【明日恢復原價】社會學專業核心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訓練營
    因此在講師方面也是邀請到了具有多領域研究的學術大咖,具有中英文幾十篇核心期刊發表經驗的教授、青年教師、核心期刊編輯加盟主持。某社會學領域核心期刊資深責編,985高校資深講師,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 如何出書?博士論文成書教程
    本文刊於《出版發行研究》2019年7月刊,原文標題為《博士論文如何成書 ——一個學術出版社編輯的視角》,已獲授權。 一、引言 在學術出版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中,對學術著作供給側的分類梳理和系統整合已經成為一項當務之急。
  • 博士論文寫作難?也許你沒找準自己的定位
    本報記者 袁一雪在SCI上發表論文是博士畢業的關鍵,但即便在前期有深厚的積累,寫好一篇論文也是個大工程,特別是這篇論文還需要用非母語寫作。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淑華在加拿大求學時,也曾經為此而煩惱,所幸她看到了一本書——Helping Doctoral Students WritePedagogies for supervision(《如何指導博士生學術寫作——給導師的教學法》),給了她極大的助力。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後,陳淑華希望更多博士生可以看到這本書,於是琢磨著要將其翻譯為中文。
  • 他是北大博士,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初期他寫的論文也被貶得一文不值
    2016年9月,我成為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名直博生,兩年半的求學生涯轉瞬即逝,每每回想起這段時光,我都為自己在這裡培養出的堅定執著的學術信念和樂觀篤定的生活態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博三時我有幸獲得了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這一殊榮,這不僅給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極大幫助,也對我一直以來的努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 如何寫學期論文:這裡是最佳指南?
    Team paper、Essay、Coursework、Report、Dissertation — 這些都是學生經常在學習Dissertation — 這些都是學生經常在學習期間需要面臨學術寫作任務
  • 不想寫論文了怎麼辦?
    於是,為了這個宏達的目標日夜苦讀,搜索文獻,改稿數十次,最終C刊拒稿(終審:修改擬發表),後來一系列原因決定放棄了,這就是我的C刊之路。你們呢? 什麼是論文,怎麼寫論文,如何寫論文?論文能代發嗎???說一件最近震驚我三觀的事情,一直以為代寫代發只是個別現象,後來才發現我太嫩了。
  • 寫博士論文的10個提示
    通常,博士學位論文是在你辛勤工作數年後,在你學位階段的最後幾個月以近乎瘋狂的方式寫成。但是,你可以按下面的提示來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提示1不要被書寫博士論文給嚇倒當你的博士論文工作開始成形時,就開始書寫。同時要記住,任何作者都需要修改。另外,使用本文提供的基本技巧來幫助自己,以使生活更輕鬆。在開始之前,先讀一些偉大的作家怎麼說如何寫作的,並把他們的建議放在心上。
  • 如何寫好一篇學術論文?
    這裡,我要以個人的十幾年論文投稿經歷為基礎,和大家交流一下學術論文投稿中容易出現的誤區,以及提醒大家如何避開這些誤區,不掉進坑裡,在學術產出的道路上高歌猛進。我的體會是:提高效率的最好方式是——正確。這可是我在走了無數彎路,掉進無數的坑裡,硬生生摔出來的悲壯結論啊。
  • 【方法】黃源盛: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2018年9月18日上午,學術校慶名家論壇暨洪範學術論壇第83期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沈家本堂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
  •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不要求學術論文啦?這是真的嗎?
    有的竟然直接說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不需要論文就可以畢業了,博士畢業的難度降低了等一系列言論,那這些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大家跟我一起探究一下。首先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規定》關於博士畢業要求的內容。「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這句話如何解讀呢?
  • 博士論文寫作難?也許你沒找準自己的定位—新聞—科學網
    2014年3月,這本於2006年出版的書再版,裡面增加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範例,新增把論文改寫成期刊文章的章節,同時補充了更多有關閱讀、記筆記、演示和參加學術會議的建議,以及更多有關發展個人寫作風格的信息和如何使用社交媒體來發展跨學科和跨國界的人脈網絡和對話。2020年3月,這本書的中文版正式出版。
  • 黃源盛: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主講人為臺灣輔仁大學法律學系黃源盛教授。講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長陳景良教授擔任主持人,來自本校法學院的蔣楠楠老師及眾多法科學子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伊始,陳景良教授對黃源盛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向與會者宣布黃源盛教授已正式受聘為我校「文瀾學者」講座教授,隨後黃源盛教授便正式開講。
  •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無關學術
    但今年7月,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一篇題目為《失能的恐懼——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的碩士論文,則更讓網友大呼「這也行?!」據了解,該論文的作者在摘要中寫道「此篇研究是源自於我身為一個研究所學生卻寫不出論文的反思,我無法寫出一篇對社會工作具有價值的論文,於是因緣際會之下,開始用自我敘事的研究方法書寫自己無法寫出論文的文本,當一篇篇的生命故事的文本慢慢的從言語變成文字後,我也從中找到了一些我無法寫出我所期待論文的線索。」
  • 90後學術論文致謝自救指南
    正文寫了個開頭我就不想寫了,致謝打了幾十個版本的腹稿,還在字斟句酌,不亦樂乎。寫一篇學術論文多半是正襟危坐假正經,本來沒什麼新材料、新觀點還非要假模假樣套個框架,反覆論證自己在某個具體問題上推動了學術研究。寫到最後,我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論文很偉大了,哈哈。論文是寫來給別人看的,致謝是留給自己抒情的。
  • 最實用的論文投稿指南,沒有之一
    導讀:很多學術論文的寫作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非常用心撰寫的論文被多家期刊拒絕,令人非常沮喪。有豐富的論文寫作和投稿經驗的作者往往都會發現,文章寫得好,不一定就能發得好,文章要發得好,投稿很關鍵。那麼,如何投稿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