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壓力超大,一到晚上就思慮萬千,整夜合不上眼。」
有位朋友,跟我談起她最近面臨的困境。
「公司最近在開拓新業務,特別忙。本來想加班趕個活兒,結果看《延禧攻略》看到了晚上10點……」
「實在困得不行了,我就想乾脆定個明早的鬧鐘,準備大早上爬起來幹。結果躺下之後卻怎麼也睡不著。」
聽了她這一番話,我深感同情。其實,一邊享樂放縱、一邊拖延焦慮,這樣的情況是很多年輕人當下的生活寫照。
壓力一大就想放縱自己,但越放縱壓力卻變得越大,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破解這種怪圈呢?
前不久,我在《極簡思維》一書中看到一個觀點:放縱,不過是我們想要逃避壓力的一種心理手段。對此,我非常贊同。
「當你感受到壓力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轉移,而是清理自己的思緒。」
這本書說,清理思緒的過程,其實就是減輕壓力的過程。它最簡單實用,但很多人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書的作者,是《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S. J. 斯科特,他著有30多本心理自助類書籍,其作品已被翻譯成13種不同的語言。
在《極簡思維》這本書中,斯科特向我們介紹了世界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提倡的極簡思維方法,希望能幫助人們奪回那些分給雜念和焦慮的時間和精力,重新找回簡單、平靜的精神生活。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清理思緒、化解壓力的,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消極想法是阻礙我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罪魁禍首。在「幹掉」消極想法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想法。
作者說,消極想法主要由四種方式引發,它們通常
會以悄無聲息的形式出現。一不注意,它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壓力過大是許多人感到生活不堪重負的首要原因。事實上,信息過載、生活雜事過多會讓人變得比平時更敏感、焦躁。
舉個普通的例子:當你空閒時間較多的時候,你可能不會在意別人給你添了什麼麻煩。但在你非常忙的時候,如果有人給你添了麻煩,或許你會想破口大罵。
因此,很多人並非脾氣暴躁,他們可能只是壓力比較大而已。
很多人不知道,選擇太多也會帶來麻煩。
心理學家創造了「選擇悖論」一詞,意思是說,雖然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自主選項,但是選擇越多思緒越亂,越容易造成焦慮、猶豫等現象。
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歐巴馬、賈伯斯、扎克伯格等,都儘可能減少在服裝上的選擇。因為他們不想因為挑選合適的衣服而苦惱好幾個小時。
不及時清理雜物,也會消耗人的時間和精力,並讓人產生一系列負面消極的想法。
例如,在堆滿文件的辦公桌上,你想找到上星期存的重要文件是很困難的。每找一次,都得花去大量精力。如果你把桌子收拾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你會發現工作效率一下子就上去了。
清理精神上的垃圾也能讓我們變得更專注,你能放下的苛責、埋怨、內疚越多,你就會越富有正能量!
把事情往壞處想,非常容易打開混亂思緒的大門。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深有同感。如果一位母親開始擔心她的孩子,如果一個人開始擔心另一半變得不忠,他們很可能會變得茶飯不思、萎靡不振。
消極偏見和焦慮、過度思考有著非常頑固的聯結。如果我們凡事能往好處想,會減少很多無謂的煩惱。
雖然我們明白了消極想法是如何產生的,但改變我們的習慣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想有效地整理你的思緒,你不僅需要耐心地進行練習,還需要自覺地從小事做起,慢慢成長。」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種能有效排除雜念的練習,希望下面的介紹能幫助到大家:
如果你靜下心來觀察,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就像野猴子一樣竄來竄去,從不停歇。如果想要控制住這隻野猴子,最好的方法是運用有意識的呼吸。
作者提到,緩慢而有節奏地深呼吸是擺脫消極思想的一個極好方法。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時候,大腦會從無休止的「自我獨白」進入放空狀態,從而獲得深度休息。
雖然消極傾向在大多數人身上真實存在,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其主動改變。
例如,當你做錯了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我真是一個失敗者,我怎麼連這點事情也做不好。但實際上,如果你仔細地檢討這個想法,你會發現它並不是真實的——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而且許多事情的發展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控制的。
因此,與其讓這種消極的思想佔據我們的大腦,不如在消極思想發生的時候挑戰它。只需要簡單地用一個具體地例子來反駁你的想法,用積極的事件或過去的勝利來提醒你的大腦,你就能從負面想法中解脫出來。
我們許多思考其實是無謂的擔心和焦慮引發的,它不但不能幫助解決問題,還會佔用我們的精力。什麼樣的思考才是有效的思考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能幫助我們向目標邁進的思考就是有效的思考。當大腦亂作一團的時候,做些積極的事情將會幫助我們擺脫消極思維。
先思考完成目標所需要的事項,然後劃分它們的優先級,此舉至少能減輕70%的無謂焦慮。
學會控制我們的思緒,不僅能極大地緩解我們負面情緒,還能讓我們做事更有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詳細指導,請閱讀《極簡思維》,強烈推薦這本將萬千讀者從繁重的壓力中解放出來的超級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