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最近KET考位事件有感而發,不針對任何機構或者個人或者自媒體,如覺得受到一萬點暴擊,請捫心自問下。
標題代表了我的觀點:
低齡的標準化考試就是一門生意,別太當真了。
我給大家追根溯源一下,原來劍橋(KET,PET出題機構),ETS(託福/GMAT出題機構)都搞的是「出國英語能力測試」,也就是說,如果你要申請外國院校,那麼怎麼證明你英語/基礎思考水平夠好呢?這些標準化考試就給國外院校提供了一把「尺子」,讓招生官明白你的英語水平/思考水平大概能有多好。
後來什麼3E,5C等中國出題機構的考試都被停了,給心儀的初中寫「情書」怎麼表達自己英語優秀呢?那麼就去考國外出題機構的考試,這個總沒法停了吧。
雖然學校都拼命否認自己會參考這些標準化考試的成績,但是攔不住大家都往上寫,然後SMK成功以後談經驗的時候都會說一下自己的「進度」,那麼進度裡一定會包含標準考試的成績。所以這些國外的低階標準化考試就火了,所有的流量都湧向了劍橋。考務費那麼貴?不存在的!只要報得到就OK!
什麼,你問我現在搖號了還有沒有人遞「情書」,額,呵呵.不予回答!
那麼其他出題機構一看,我去!劍橋靠這樣低級別的考試賺得盆滿缽滿啊!我也來啦!
然後你會看到什麼TOFEL Primary,TOFEL Junior,PTE(培生旗下),等等各種考試都來了。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
錢!
焦慮的中國家長口袋裡的錢!
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出題機構開心,培訓機構開心,家長也開心。
家長是需要assurances的(中文不知道有什麼特別貼切的詞,大意就是對自己孩子信心的保證)。來自權威」劍橋「」ETS」的assurances真的是焦慮的家長的一貼安慰劑。
我非常非常理解家長,因為我就是其中一員。
但是讓我保持清醒的是本科四年嚴格的英語教學訓練和研究生階段訓練出來的對商業的敏感。
我還牢牢記住我的導師的一句話:
你要搞明白,你要教「英語」,還是「英語考試」。
標準化考試很多時候是可以「訓練」出來的——這條不接受反駁。當出題思路被破解,被分析,並且形成一種「套路」的時候,和語言本身的相關度就不高了。
語言評估一直是英語教學研究中一個非常難的點, 因為語言是很少有"標準答案的", 即使是所有人都認為 "準確"的語法和用詞, 也會因為說話人/寫作者特殊的需要做出調整: 從兩道錯題淺談英語語法教學
那麼低階的標準化考試要不要考?
答案:
如果你有剛需(寫情書,或者其他入學門檻),那麼沒得選,去考!
如果你覺得孩子學英文沒動力,需要一個「死線」(deadline),以考促學,那麼請重新思考和組織一下你孩子學習的動力。英文是一門語言,它的學習不應該是程式化的,語言本身就是一門很有魅力的東西。
如果你有發朋友圈集贊的需求,呃,去考?
以上都沒有的話,就不用花錢和時間了。其實最主要是時間!
水平到了隨便考一下我覺得還可以。那些吭哧吭哧報班拉進度的孩子,真的不如把時間用在朗讀閱讀寫作,把水平提上去。
最後強圖震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