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全省之力打造省會,成為區域中心城市,進而在省市競爭中佔得先機,是許多省份採取「強省會」戰略的初衷。不過實現強省會的途徑卻各有不同,其中一種就是撿現成的,也即合併身旁的小弟,優雅的叫法是「優化行政區劃,做大中心城市」。
濟南是最近成功實現行政區劃優化的一個例子:2019年1月,位於濟南東南的萊蕪市整體併入濟南,成為濟南市的萊蕪區和鋼城區。再往前的2011年,安徽的巢湖市一分為三,廬江縣與縣級巢湖市併入合肥,其它部分則劃歸蕪湖和馬鞍山兩市。
而改開後最先優化行政區劃的省會是超級強省會成都:1983年3月,四川的溫江地區整體併入成都,2016年5月,資陽市的縣級簡陽市劃歸成都代管;1996年,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合併了松花江地區;1999年2月,雲南省的東川市成為省會昆明的一個區。
為什麼合併周邊小弟的撿現成模式這麼受青睞呢?因為比起招商引資和引進人才,合併模式最立竿見影:增加了土地和人口,拓寬了城市空間,並便於整合城市資源。比起整合全省資源、城鎮一體化、通過降低入戶門檻來增加人口這些手法,後遺症要小得多。
後遺症小,不等於好操作,畢竟行政區劃的任何變動不但需要雙方的協調,還需要上面的批准。而且,短期內雖然能增加省會的經濟總量,但也有可能降低城市的人均GDP。但是架不住誘惑,這招還是被許多省會城市所考慮。那麼接下來還有哪些省會城市有可能會走這條路呢?
呼聲最高的是陝西省省會,從2003年的西鹹經濟一體化到2014年的西鹹新區,西安變合作為主動,一步步做大做強,雖然一直給予身邊這座比自己還古老的城市以應有的尊重,但在西部三大城市中一直居於成都和重慶之後,難保不會有合併鹹陽進一步壯大自己的想法。
如日中天的深圳在四十大壽之際沒有等來擴大行政版圖的好消息,珠三角的區劃調整異動暫時告一段落。不過三年內被兩座城市趕超的廣東省省會廣州,在面臨被另一座省會城市杭州超越的風險下,多少會有吞併身邊佛山市的衝動,雖然可能因體量太大難以下咽。
另外兩座有可能實現行政區劃優化的省會是南京和鄭州。南京在省內經濟和人口方面一直居於蘇州之後,合併旁邊的鎮江後經濟總量不一定能超越蘇州,但至少能回到省內人口第一大城市的地位;鄭州已經是強省會,但要在北方城市中再上一個臺階,擴大地盤和人口是一個選擇,東邊的開封和南邊的許昌都是合併的考慮對象。
說了這麼多,其實忽略了一個最有可能實行行政區劃優化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在北方比石家莊還低調的山西省會太原。太原如果能吞下其東邊山西省內體量最小的陽泉市,則人口首先能居省內第一,經濟總量數據也能好看不少,並給其強省會之路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