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和他的「宣一宴」:認真做飯、用心待客

2020-12-18 澎湃新聞

「江南的名菜被帶到臺灣,最後繞了一圈,我又將它們帶了回來,」詹宏志說。

11月25日,番禺路324號,上海老洋房鄰近草坪的客廳裡,一席特殊的晚宴正在進行中。

臺灣作家詹宏志主持加做菜,來自滬港臺三地的蔡康永、馬家輝、曹可凡、金宇澄、徐滬生、毛尖、莊祖宜、陳綿泰應邀前來,大家言笑晏晏,享受詹宏志已過世太太、《國宴與家宴》作者王宣一所親創的菜品、聽詹宏志先生講述著一道道菜餚背後的故事,並分享自己的美食記憶。

這便是由中信出版·大方攜手詹宏志聯合舉辦的「宣一宴——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

青豆魚圓湯

「宣一宴」的來歷

詹宏志是作家,是編輯,也是電影人,他監製過《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曾任「滾石唱片」總經理,給羅大佑、伍佰等策劃唱片。他的太太王宣一出版過多部小說集,也數次摘下臺灣的各類文學獎。

在臺灣文藝界和商界,沒有吃過詹府家宴、宣一宴可能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太太宣一還在世時,詹宏志與王宣一一年舉辦大大小小近百場家宴,蔡康永、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張北海、馬家輝、張大春、朱天心、唐諾、梁文道等都去吃過,可以說涵蓋了半個臺北文藝界。2015年2月14日,王宣一在義大利的旅途猝逝。

30歲前沒燒過開水、40歲後才入廚房的詹宏志說:「在太太過世前,我沒有認真學習過她的菜系。嶽母是杭州大家,做出來的杭州菜是《紅樓夢》的水準。我怕這些味道就這麼失傳了,所以很努力地想要找回太太和嶽母擅長的手藝。」「希望她的手藝和若干獨有的菜餚不會消失在世界上」。

為懷念愛妻、保留關於她的記憶,詹宏志在宣一過世後慢慢學會了她生前會做的好多拿手菜,並於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臺北亞都麗致大飯店天香樓復刻「宣一宴」,開放給公眾。2018年11月25日,詹宏志聯合大方(王宣一美食著作《國宴與家宴》簡體新版出版方)在上海復刻了「宣一宴——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將宣一的作品與記憶帶回大陸。

「宣一宴」回到上海

王宣一出身江浙世家,拿手的都是江浙菜,因此這是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宴席菜品由詹宏志親自選材、親手製作,再現了夫人王宣一聞名臺灣文藝界的多道名菜,為了給朋友們奉上這桌佳餚,詹宏志在國慶期間專程到上海踏勘宴客的場地、食材、調料等種種細節,並再三斟酌菜單,希望透過菜餚反映妻子從繼承家傳手藝到博採眾長的成長曆程。

詹宏志和王宣一都秉承「認真待客」的哲學,「認真待客是要向賓客與朋友傳遞一個訊息,我真心真情,進我所有與所能,希望你得到一個美好的對待,回家也津津樂道,不會輕易忘懷。」

「來到上海做菜是一個挑戰,食物和調料都有不同,有時候看上去一樣的食材,煮出來完全是兩個味道,」詹宏志說。

隨同詹宏志前來準備「上海宣一宴」的是臺北天香樓行政主廚楊光宗,宣一生前是臺北天香樓的美食顧問,常與楊光宗一起探討廚藝。宣一去世後,楊光宗和詹宏志學會了大部分宣一的拿手菜,尤其是紅燒牛肉,已掌握九分精髓。他和詹宏志在臺北多次籌辦「宣一宴」,帶著宣一的好手藝成為「上海宣一宴」的幫廚;詹宏志還邀請了臺灣fikafika咖啡創始人、2013年北歐咖啡烘焙大賽冠軍陳志煌前來,宣一生前最愛fikafika的咖啡,認識陳志煌之後便說要請他吃飯,「我原以為是一句客套話,沒想到她是真心」。可惜邀請未來得及實現宣一便去世,詹宏志記得此邀請,決定學會宣一的手藝完成這個邀約,這也成為了復刻「宣一宴」的起源;「上海宣一宴」菜單由《文匯報》編輯、滬上陸公子陸灝小楷手寫,所有細節無不傳遞出主人認真待客的心意。

蔡康永、馬家輝、莊祖宜為了這場特別的「上海宣一宴」,分別從臺北、香港、成都專程來滬。在蔡康永看來,詹宏志和王宣一這對夫妻,是這樣的人之中的模範生。詹宏志這麼多年來所說所寫,總是令他興味盎然、心嚮往之,而王宣一溫暖熱鬧、舉重若輕。「他們都是很難得的人,難得的品質好的人。時間很快,王宣一過世一年了。宏志依據他們兩人在廚房中合作的回憶,把宣一喜歡做的菜,重新做了一桌出來請大家吃,親手炒紅豆沙、親手切油豆腐皮。」蔡康永在宣一還在世時就去吃過王宣一和詹宏志的家宴,「他們家吃飯很有意思。宣一和宏志一人上個菜,中西方的都有。這次滬上的美食家、滿腹經綸的作者、有趣的人都來了,又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體驗。」

馬家輝2016年至臺北書展領獎時受邀到詹家吃飯,但「只吃到十分之一詹家宴」。馬家輝笑言,「詹家、王家那種張羅鋪排、重視流程次序的宴會,十足紅樓夢的大觀園;而我家的宴會,就是一場『青樓夢』。」 馬家輝最愛牛肉,上次家宴未品嘗到這道耗時四天的著名「宣一牛肉」,此次在上海的宣一宴上終於達成所願。

曹可凡的文化訪談類節目《可凡傾聽》訪問過詹宏志,這次前來赴宴,不僅是為了品評美食,也深深為此次家宴裡面的情意所感動。

毛尖覺得,詹宏志不僅學會了宣一的菜,也把宣一「認真做飯、用心待客」的宴客精神傳承了下來,宣一雖然過世,但又好似一直在身邊,這可能是最好的懷念方式;

楊光宗與詹宏志(右)

異地辦宴,極不容易。因為上海的食材特性與臺灣不同,例如上海蔥的蔥白部分極少、牛肉燉軟的速度是臺灣牛肉的三倍多,甚至連水質不同都成了問題、導致製作青豆魚圓的時候也造成了難題,不過詹先生與超級幫手楊光宗都一一克服了困難。「在上海辦宴,驚嚇多於驚喜。我覺得這次只發揮了自己平時五六成的功力。」詹宏志談道。雖如此說,賓客一致認為已然非常驚豔,尤其對紅燒牛肉與青豆魚圓的印象最為深刻。

同品嘗了「上海宣一宴」的沈宏非如此評價: 「60多年前東渡臺灣的江南滋味,今日重返上海時,已經帶上了閩南、客家、日本、義大利甚至南美洲的風味,每一口,都是一種『兒童相見不相識』的美麗哀愁,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這是一桌簡體字版的《國宴與家宴》。」

「我們本來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視為理所當然,等到《國宴與家宴》出版後,我們才意會到這是一個文化傳承。她,王宣一,和她的母親許聞龢,同屬於這個『認真請客』的傳統。」詹宏志說,「我復刻了宣一宴紀念她,因為這個,覺得什麼都沒有改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詹宏志:火候足時味自美
    「宣一宴」大小瑣事,詹宏志事必躬親他把當晚「宣一宴」所需碗碟盡數挑選好,唯獨還剩下三個最重要的大盤子還沒有著落。盤子要足夠大,裝上燉得酥軟的「宣一牛肉」,滿滿足足盡夠一桌人享用,才是相得益彰。這當然是宣一的主意。
  • 詹宏志:妻子離開之後,我開始學做她的菜
    文/姚崢華2016年見到詹宏志先生,他在香港書展上做講演,新書《旅行與讀書》出版。會場上,他講的,離不開一個名字——王宣一。2017年見到詹宏志先生,他在深圳圖書館做講演,會場擠擠,水洩不通。他講的,始終有一個名字——王宣一。
  • 詹宏志:轉型時代的書生
    1980年代後期,詹宏志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臺灣社會變遷的作品——《趨勢索隱》、《趨勢報告》、《城市觀察》等,佔據臺灣金石堂圖書排行榜頭名幾乎一整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正是那些書,讓他後來「在社會上浪得一點虛名」。  他在書裡效仿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寫的是臺灣的「小趨勢」。
  • 詹宏志職業生涯繽紛多彩 馬英九贊他「閱讀達人」
    不過,詹宏志當時只能在出版社幹美術設計,因為文字為主的工作至少要他大學畢業才能做。幸運的是,由於他之前在中學時畫過地圖,所以很早就學會了一些繪圖方法,基本上還能應付美術編輯的工作。就這樣,詹宏志大學時幾乎和老師們一樣忙。
  • 臺灣第一才子詹宏志
    被梁文道稱為臺灣「絕代才子」的詹宏志終於在大陸首度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此次詹宏志作品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共四卷:《人生一瞬》、《綠光往事》、《詹宏志私房謀殺》、《偵探研究》。《人生一瞬》中,詹宏志回憶各個成長階段難忘的人、事、物、情與景,以及遊歷海外各國的見聞。《綠光往事》中,詹宏志繼續講述親情故事。這兩卷散文文筆清新淡雅,情感樸素深沉,展示了詹宏志絕不遜色於當今任何一位頂尖作家的文字功底,證明了朱天文所論他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
  • 專訪|詹宏志:一段勇敢前行的人生
    去年在出版了旅行文學作品《旅行與讀書》之後,詹宏志回到了作家的身份,參加書展和一系列推廣活動成了他的工作之一。當時,詹宏志驚訝地發現,大陸大學生依然對他年輕時代所經歷的一系列文化運動感興趣,對他和他夥伴們做過的事情耳熟能詳,對這些臺灣文化的「遺老」保持尊敬。當時,他被問到最多的還是1970-1980年代的臺灣文學、音樂和電影浪潮。
  • 詹宏志:願作臺灣文化採樣人
    對於詹宏志,未必有很多大陸讀者會了解熟知,就如同我們對於臺灣文化已隔膜日重。可梁文道說:「沒有詹宏志,就沒有今天的臺灣。」盛讚如此,多少吸引著我們想去一窺究竟。2012年5月,詹宏志在內地首度出版了他的作品集。
  • 詹宏志:臺灣社會的「張望者」
    故事說得精彩,主角卻似乎永遠不是他。「我只是每次都因緣際會,恰巧在現場而已」羅大佑、侯孝賢、楊德昌、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如果給這些在臺灣文化界叱詫風雲的人物畫一張關係圖,詹宏志是可以聯繫每個人的關鍵一環。
  • 詹宏志 轉型時代的書生
    1980年代後期,詹宏志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臺灣社會變遷的作品——《趨勢索隱》、《趨勢報告》、《城市觀察》等,佔據臺灣金石堂圖書排行榜頭名幾乎一整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正是那些書,讓他後來「在社會上浪得一點虛名」。  他在書裡效仿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寫的是臺灣的「小趨勢」。
  • 詹宏志從書中得到了什麼
    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 謝嵐如果沒有詹宏志的沿門託缽式的行銷法,侯孝賢的電影生涯會怎樣呢?這個假設,真的不好回答。
  • 詹宏志:在家宴客
    王宣一但消息傳來,「小李」已經答應了,我和宣一也必須硬著頭皮上場了,任祥興衝衝跑來和我們商量派對的細節;她帶來一份賓客名單,說:「這是我這邊要邀請的客人名單,你再加上你想要的客人,我們一起都請……」那份名單洋洋灑灑,囊括了臺北文化界與商界名流,我快速瀏覽計算,發現一共是86位頗有來頭的客人,如果再加上樂師、工作人員,吃飯的人數恐怕要接近
  • 待客造句和解釋_待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待客參考例句:1、請您坐下稍等片刻。給客人倒茶,禮貌待客。2、有客人來訪,應該以禮相待,才是待客之道。3、這裡的售貨員待客十分禮貌熱情。5、待客隆重並不意味著要大肆鋪張。6、就是那樣地,像待客人說話,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7、溫州人視吃湯糰為吉祥,歷來有湯糰待客的風俗習慣。8、定禮好治辦,不算什麼,就只明兒咱們家排筵待客,脫身不得。
  • 詹宏志 我有一個書呆子的勇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因渴望讀到更多的書,詹宏志每年都會有一次「找書之旅」,倫敦、東京、紐約,滿世界跑。有時一次旅行就能買到60到80公斤的書。他幾乎馬不停蹄地把世界各地的書打包運回臺灣。  只是收入囊中當然稱不上是讀書人,詹宏志如此費盡心力找書,最初是為了研究和學習。1989年,他想寫一本「旅行的形上學」的書,探究人的行動及後果。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廣泛閱讀歷史上重要的旅行家、探險家的旅行敘述。
  • 生日宴上「敬毒」待客 壽星被刑拘11人被行政處罰
    生日宴上「敬毒」待客 壽星被刑拘11人被行政處罰 來源:紅網 作者:魏龍元 鄧鵬程 編輯:鄧瑤 2015-01-26 11:31:48
  • 詹宏志:旅行即折磨 | 人物
    詹宏志:旅行即折磨 採訪 | 張天宇詹宏志的身份有些複雜,出版人、音樂人、傳媒人、電商、文學評論家以及「臺灣版馬雲」都可以套用在他身上,久而久之反倒讓人忘了他最初的身份,一個讀書人——國小畢業時,他就把家鄉的圖書館看光了。
  • 詹宏志:閱讀是我的鴉片,每天做就是了
    詹宏志,臺灣資深文化人,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親歷並見證了臺灣文化40年。耳順之年的他,享受著一個人與三隻貓的平靜生活,而閱讀已經成為他每天不可或缺的精神鴉片。「它已經變成我的生活習慣了,我不做這個事,我還不知道做什麼呢。」
  • 詹宏志一小時可看十萬字 風度儒雅有200種名片
    詹宏志,臺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復旦大學出版社近期推出了詹宏志的四本書: 《人生一瞬》、《綠光往事》、《詹宏志私房謀殺》與《偵探研究》。
  • 詹宏志稱創業會上癮 有比單純賺錢更多的理由
    談創業 創業會上癮,從茫茫書海中得到最多幫助  詹宏志被稱為「無法歸類的人」。做網站,創辦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操刀臺灣《商業周刊》這樣的頂尖財經雜誌,為伍佰、林強出唱片……在大學主修經濟學的詹宏志,幾十年變換了多重身份,在世人眼裡,他是一位成功的創業者。而他卻說,其實原本沒想過要自己創業。
  • 詹宏志對談郭臺銘嘆創新困境
    華夏經緯網6月8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宣布參與國民黨黨內初選後,開設YouTube影音頻道推出「郭董來請教」單元,邀請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對談,詹宏志感嘆臺灣「失去了15年」、「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沒有最高的見解,對網絡產業的投資從一停就是十多年!」
  • 全才詹宏志:我一直以編輯的思維在做同一件事
    這家公司業務非常龐雜,硬體、軟體通吃,還出了一款手機設備。詹宏志自己都驚訝:「我居然發明了一款手機?連我自己也沒想過。」詹宏志還是最早在臺灣提出「電子報紙」的人,2000年2月,他創辦了華人世界第一家網絡報紙——《明日報》,憑藉自己的行業影響力挖來了200名優秀記者,計劃打造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媒體帝國,當時在新聞界颳起一陣旋風,可惜因為收費機制無法建立,一年多後宣告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