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名菜被帶到臺灣,最後繞了一圈,我又將它們帶了回來,」詹宏志說。
11月25日,番禺路324號,上海老洋房鄰近草坪的客廳裡,一席特殊的晚宴正在進行中。
臺灣作家詹宏志主持加做菜,來自滬港臺三地的蔡康永、馬家輝、曹可凡、金宇澄、徐滬生、毛尖、莊祖宜、陳綿泰應邀前來,大家言笑晏晏,享受詹宏志已過世太太、《國宴與家宴》作者王宣一所親創的菜品、聽詹宏志先生講述著一道道菜餚背後的故事,並分享自己的美食記憶。
這便是由中信出版·大方攜手詹宏志聯合舉辦的「宣一宴——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
青豆魚圓湯「宣一宴」的來歷詹宏志是作家,是編輯,也是電影人,他監製過《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曾任「滾石唱片」總經理,給羅大佑、伍佰等策劃唱片。他的太太王宣一出版過多部小說集,也數次摘下臺灣的各類文學獎。
在臺灣文藝界和商界,沒有吃過詹府家宴、宣一宴可能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太太宣一還在世時,詹宏志與王宣一一年舉辦大大小小近百場家宴,蔡康永、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張北海、馬家輝、張大春、朱天心、唐諾、梁文道等都去吃過,可以說涵蓋了半個臺北文藝界。2015年2月14日,王宣一在義大利的旅途猝逝。
30歲前沒燒過開水、40歲後才入廚房的詹宏志說:「在太太過世前,我沒有認真學習過她的菜系。嶽母是杭州大家,做出來的杭州菜是《紅樓夢》的水準。我怕這些味道就這麼失傳了,所以很努力地想要找回太太和嶽母擅長的手藝。」「希望她的手藝和若干獨有的菜餚不會消失在世界上」。
為懷念愛妻、保留關於她的記憶,詹宏志在宣一過世後慢慢學會了她生前會做的好多拿手菜,並於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臺北亞都麗致大飯店天香樓復刻「宣一宴」,開放給公眾。2018年11月25日,詹宏志聯合大方(王宣一美食著作《國宴與家宴》簡體新版出版方)在上海復刻了「宣一宴——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將宣一的作品與記憶帶回大陸。
「宣一宴」回到上海王宣一出身江浙世家,拿手的都是江浙菜,因此這是一席自臺北回歸的海派家宴。宴席菜品由詹宏志親自選材、親手製作,再現了夫人王宣一聞名臺灣文藝界的多道名菜,為了給朋友們奉上這桌佳餚,詹宏志在國慶期間專程到上海踏勘宴客的場地、食材、調料等種種細節,並再三斟酌菜單,希望透過菜餚反映妻子從繼承家傳手藝到博採眾長的成長曆程。
詹宏志和王宣一都秉承「認真待客」的哲學,「認真待客是要向賓客與朋友傳遞一個訊息,我真心真情,進我所有與所能,希望你得到一個美好的對待,回家也津津樂道,不會輕易忘懷。」
「來到上海做菜是一個挑戰,食物和調料都有不同,有時候看上去一樣的食材,煮出來完全是兩個味道,」詹宏志說。
隨同詹宏志前來準備「上海宣一宴」的是臺北天香樓行政主廚楊光宗,宣一生前是臺北天香樓的美食顧問,常與楊光宗一起探討廚藝。宣一去世後,楊光宗和詹宏志學會了大部分宣一的拿手菜,尤其是紅燒牛肉,已掌握九分精髓。他和詹宏志在臺北多次籌辦「宣一宴」,帶著宣一的好手藝成為「上海宣一宴」的幫廚;詹宏志還邀請了臺灣fikafika咖啡創始人、2013年北歐咖啡烘焙大賽冠軍陳志煌前來,宣一生前最愛fikafika的咖啡,認識陳志煌之後便說要請他吃飯,「我原以為是一句客套話,沒想到她是真心」。可惜邀請未來得及實現宣一便去世,詹宏志記得此邀請,決定學會宣一的手藝完成這個邀約,這也成為了復刻「宣一宴」的起源;「上海宣一宴」菜單由《文匯報》編輯、滬上陸公子陸灝小楷手寫,所有細節無不傳遞出主人認真待客的心意。
蔡康永、馬家輝、莊祖宜為了這場特別的「上海宣一宴」,分別從臺北、香港、成都專程來滬。在蔡康永看來,詹宏志和王宣一這對夫妻,是這樣的人之中的模範生。詹宏志這麼多年來所說所寫,總是令他興味盎然、心嚮往之,而王宣一溫暖熱鬧、舉重若輕。「他們都是很難得的人,難得的品質好的人。時間很快,王宣一過世一年了。宏志依據他們兩人在廚房中合作的回憶,把宣一喜歡做的菜,重新做了一桌出來請大家吃,親手炒紅豆沙、親手切油豆腐皮。」蔡康永在宣一還在世時就去吃過王宣一和詹宏志的家宴,「他們家吃飯很有意思。宣一和宏志一人上個菜,中西方的都有。這次滬上的美食家、滿腹經綸的作者、有趣的人都來了,又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體驗。」
馬家輝2016年至臺北書展領獎時受邀到詹家吃飯,但「只吃到十分之一詹家宴」。馬家輝笑言,「詹家、王家那種張羅鋪排、重視流程次序的宴會,十足紅樓夢的大觀園;而我家的宴會,就是一場『青樓夢』。」 馬家輝最愛牛肉,上次家宴未品嘗到這道耗時四天的著名「宣一牛肉」,此次在上海的宣一宴上終於達成所願。
曹可凡的文化訪談類節目《可凡傾聽》訪問過詹宏志,這次前來赴宴,不僅是為了品評美食,也深深為此次家宴裡面的情意所感動。
毛尖覺得,詹宏志不僅學會了宣一的菜,也把宣一「認真做飯、用心待客」的宴客精神傳承了下來,宣一雖然過世,但又好似一直在身邊,這可能是最好的懷念方式;
楊光宗與詹宏志(右)異地辦宴,極不容易。因為上海的食材特性與臺灣不同,例如上海蔥的蔥白部分極少、牛肉燉軟的速度是臺灣牛肉的三倍多,甚至連水質不同都成了問題、導致製作青豆魚圓的時候也造成了難題,不過詹先生與超級幫手楊光宗都一一克服了困難。「在上海辦宴,驚嚇多於驚喜。我覺得這次只發揮了自己平時五六成的功力。」詹宏志談道。雖如此說,賓客一致認為已然非常驚豔,尤其對紅燒牛肉與青豆魚圓的印象最為深刻。
同品嘗了「上海宣一宴」的沈宏非如此評價: 「60多年前東渡臺灣的江南滋味,今日重返上海時,已經帶上了閩南、客家、日本、義大利甚至南美洲的風味,每一口,都是一種『兒童相見不相識』的美麗哀愁,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這是一桌簡體字版的《國宴與家宴》。」
「我們本來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視為理所當然,等到《國宴與家宴》出版後,我們才意會到這是一個文化傳承。她,王宣一,和她的母親許聞龢,同屬於這個『認真請客』的傳統。」詹宏志說,「我復刻了宣一宴紀念她,因為這個,覺得什麼都沒有改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