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就在銅錢下面(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2008年7月17日,備受關注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地宮開啟,撩開神秘面紗的一角。地宮呈圓形,直徑2.2米,考古人員在第一層發現大量銅錢,將繼續挖掘。曾有「天下第一塔」和「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的南京大報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於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與羅馬大鬥獸場、比薩斜塔等一道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在歷史上,大報恩寺所在的長幹裡,不但佛寺屢毀屢建,而且與佛祖舍利有不解之緣。
祁海寧在《金陵大報恩寺史話》中對這種淵源作了細緻的考證:早在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會在孫權的幫助下,建了阿育王塔,並將佛祖真身舍利供奉其中。以阿育王塔為中心的建初寺,是中國南方最早的寺廟。
東晉孝武帝時,毀於叛亂的建初寺得到重建,更名為長幹寺。北方僧人慧達在長幹寺地下發現一隻鐵箱,鐵箱內套著銀箱,銀箱內又套金箱。金箱內收藏著多枚晶瑩圓潤的佛祖舍利,另外還有佛祖留下的指甲和頭髮等物。據史書記載,慧達重建阿育王塔時,盛裝舍利的器具也更為鄭重——最外層為堅固的石函,函內放置鐵壺,壺內放置銀坩,坩內放置金鏤罌,罌內再放置一隻琉璃碗,碗內方才盛裝舍利。篤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對長幹寺雙塔進行改造,他將舍利分為兩份,每份都用金罌、玉罌層層盛裝,然後分別放入兩座由黃金、寶石製成的七寶小塔中,最外層用石函封固。這兩個石函連同各種寶物分別放入兩座塔的地宮之中,使得地宮之中「珍寶充積」。
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潤州刺史李德裕將荒廢已久的長幹寺阿育王塔地宮再次打開,發現了21枚舍利。其中的11枚遷往潤州(今鎮江),另外的10枚則被留在了原地。
北宋年間,宋真宗下詔整修長幹寺,並新建了9層佛塔,賜名為「聖感舍利塔」,塔下建地宮,收藏傳世舍利應是毋庸置疑的。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下詔將長幹寺改稱為天禧寺。
元代,天禧寺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剎。元世祖忽必烈不僅賜給該寺主持「佛光大師」的尊號,而且將秦檜家族位於南京江寧縣的家廟旌忠寺沒收,撥給天禧寺作為下院,以壯大天禧寺的經濟實力。後來,忽必烈乾脆下詔將天禧寺改名為「元興天禧慈恩旌忠教寺」,將天禧寺與元朝的興盛直接聯繫起來。
唐代以後,為防止有人覬覦舍利,地宮藏有舍利一向秘而不宣,但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有一段記錄還是洩露了大報恩寺琉璃塔下的秘密:正德十五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駕臨大報恩寺,他進入琉璃塔底層大殿時,突然發現地下留著一個長方形的小孔。他向司值的僧人詢問,僧人驚慌之中說這是「金井」(墓葬中放置棺木的地方留的小孔)。朱厚照聽了面帶怒容,大報恩寺方丈西林大師趕緊出面解圍。他說這叫「氣眼」,留此氣眼是為了讓佛祖舍利接觸生氣,保持靈性。根據這條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地宮之中藏有珍貴的佛祖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