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供儀式現場。
舍利在容器底部,清晰可見。
儀式吸引社會各界人士觀瞻。
原標題:11顆諸聖舍利分供至毗盧寺 舍利如米粒,以白色為主
11月18日,佛教界又一聖物——諸聖舍利正式迎請分供至南京毗盧寺。此次分供至毗盧寺的諸聖舍利共計11顆。
諸聖舍利是指高僧的舍利。一般來說,後世的高僧舍利都是埋在佛祖舍利附近,在其他的地宮裡供奉。2008年6月12日,諸聖舍利與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感應舍利等聖物自大報恩寺(前身宋代長幹寺)地宮出土、並於2010年盛世重光。
據出土石函北壁《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記載,諸聖舍利是與佛頂骨舍利、感應舍利同時於公元1011年瘞藏於長幹寺地宮。在分供儀式上,記者看到這些舍利放置於質地透明、外形如塔的專用的供奉容器中。舍利形如米粒,顏色以白色為主,少量為紅色和黑色,是歷代高僧大德智慧圓融的標誌、修行圓滿的象徵。
經佛教界、文化界、文物界研究同意,有關部門批准,諸聖舍利被從南京博物館迎請至毗盧寺做永久供奉。500名僧眾及信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出席了供奉儀式。
據悉,諸聖舍利將供奉在毗盧寺西方三聖殿,專門從北京定製的供奉臺高一米八,安裝了防盜設施。毗盧寺西方三聖殿中供奉的三座玉質菩薩像與真人一般高,每尊完全由一塊整玉精工雕刻而成,晶瑩醍透,莊嚴慈祥。屆時,中外遊客和民眾將可近距離瞻仰聖物和聖像。
【連結】毗盧寺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884年兩江總督曾國荃重建毗盧寺,毗盧寺東起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接太平橋、南至漢府街,成為南京第一大寺。1912年孫中山先生派秘書馬君武與太虛大師在毗盧寺成立中國佛教協進會(中國佛教會前身)。1931年4月,中國佛教會從上海遷來毗盧寺,毗盧寺成為民國政府中央寺,趙樸初任秘書在此辦公,毗盧寺一躍成為全國佛教中心。 1942年,日軍在南京城南發掘工事時,玄奘舍利在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被發現,當時被各界送到南京毗盧寺供奉。文革初,玄奘三藏頂骨舍利交由南京市文物局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