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購買服務下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進行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財政部、中央編辦《關於做好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的意見》指出,積極推進採用競爭擇優方式向事業單位購買服務,逐步減少向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直接委託的購買服務事項。面臨結構性改革挑戰,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要想做大做強做優就必須為社會不斷提供新產品和周到服務,除了優化技術要素、團隊效率和契約精神,更為重要的是創新承接能力,健全管理制度,靈活服務方式,規範績效評價體系。
二、政府購買服務下的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夠清晰
事業單位除財政補助收入外,主要由事業收入、上級補助收入、經營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資金來彌補經費缺口。有的單位將財務管理目標設為多從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支持來維持預算收支平衡,這類以彈性預算為目標的財務管理不利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事業單位除了具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公益性屬性外,還有事業單位存在的宗旨和價值,在財務管理的目標上事業單位與行政單位、企業存在著本質的區別。由於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夠清晰,因而不容易執行到位。
(二)預算管理的意識有待加強
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經費來源不主要依靠財政,大多自主經營取得,在預算管理的認識上重視不夠。在預算編制前期,編制預算預留時間緊任務重,缺乏認真規劃和充分調研,風險估計不夠,預算編制剛性不足;在預算編制過程中,有的由於沒有完善的中長期戰略的規劃,專注於眼前利益,資金組合不合理,籌融資成本偏高,內部資金在周轉使用過程中存在因沉澱、挪用和擠佔等現象導致效率偏低的問題;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由於預算編制未及時反饋調整,前瞻性不足,在後期判斷預算實際支出的資金數量與預算編制支出可能性的大小比較時就會暴露前期預算編制的一些弊端,且弊端在後期項目推進時逐步顯現。
(三)項目資金管理有漏洞
政府購買服務下的財務管理重視對撥付資金用途的管理,承接單位對該撥付資金實行有效管理,是為確保撥付資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但目前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重資金撥付而輕資金用途的問題。項目資金管理有漏洞,體現在資金的使用超範圍、超標準、不精準,沒能做到專款專用;資金的時間成本重視不夠,財務分析相對薄弱;財務人員對單位的業務狀況、存在問題和今後發展趨勢理解不夠深入等。
(四)內部控制及監督體系不完善
單位層面,有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信息系統建設相對落後、不完善;業務層面政府購買服務的透明度、資金監管及合同管理不夠完善。受到人員編制的影響,有的人員身兼數職,集管理與監督於一身,這對內部控制構成了安全隱患。加上個別人員學習主動性不強,內部控制相關理論沒有適時更新,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相對滯後。監督管理流於形式,抑制了監督對內部控制的促進作用。監督評價機制不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內控信息化建設中,考核評價制度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兌現激勵與問責落實不夠。
三、政府購買服務下財務管理的優化措施
(一)明確財務管理目標
將事業單位績效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通過公眾參與、社會參與來進行評分,將社會和公眾的滿意度作為參考指標,對不易衡量的指標,可繼續細化,如財務指標優化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社會認可度,技術革新和人員合理化建議等。確立好財務管理目標,之前為做好公益不計成本的要人要錢的行為就應該被約束,加強成本管理的意識和績效評價意識,用有限的錢辦合適的公益服務,如可採取目標成本管理,把業務部門分為各個成本中心,通過控制收支總額,變成本優勢為價格優勢,提高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服務綜合競爭力。
(二)加強綜合預算管理
一是搭建人人有責,全員參與、部門匯總,全面覆蓋和全程跟蹤控制的綜合管理系統,更高效地服務於政府購買服務下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二是促進業務財務一體化,避免財務與業務脫節,鼓勵全員參與和過程控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從實際出發,群策群力,確保重點部門、重要人員、重點項目、重要過程的實際需要,重點支持,動態控制;三是樹立競爭意識與危機意識,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優化支出結構,將各種專項資金細化到具體項目,提高精準性;四是預算執行環節,細化預算管理,增強執行的剛性,實行符合實際的預算績效考評制度以及預算安排與績效目標掛鈎的獎懲制度。
(三)全要素做好項目資金管理
事業單位應嚴格按財經法規的相關規定,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嚴格按合同規定的資金使用範圍,分門別類進行財務核算,核實業務票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加大審核和稽查力度。項目資金管理落實到帳務處理上還需嚴格區分業務性質和項目內容,明細子目要相互銜接。及時將承接單位的資金信息建立資料庫並與政府部門國庫的收付款進行核對,及時總結、分析相關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完工審計報告,為日後更好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提供數據支持。
(四)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一是積極加強單位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大數據融合和系統軟體投入。通過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將採購、報銷、資產、預算等業務儘可能多地轉化成信息流和有機體,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及專業人員對財務指標分析,及時發現並堵塞漏洞,提高內部控制制度的運行效率;二是健全內部控制評價監督體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和定期督辦機制,對不相容崗位進行分設分管,定期組織專班對單位「三資」盤點清理,定期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資金開展自查和巡查,釐清職責兌現獎懲;三是提升人員內控意識,加強制度理論的學習,提高政府購買服務下的財務管理能力。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