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20餘年,看這個全科醫生如何成為健康「守門人」「我們的30...

2020-12-17 浦東發布

在浦東,活躍著一大批全科醫生。他們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杜兆輝,便是全科醫生中的代表人物。在浦東這片熱土上,他與社區居民朝夕相處20餘年,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乘勢而上,為全科醫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浦東屢創「紀錄」

32歲,成為上海最年輕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2013年,帶領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首批醫學院校附屬基層醫療機構,開創「中山—濰坊」教學門診模式;2014年,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建立全科醫生實訓中心,並取得全國首個培訓考核系統專利……這些年,杜兆輝在浦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1998年,從安徽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杜兆輝,進入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從門診到深入社區「走街串巷」,從老年病房到家庭病床,社區醫院的工作瑣碎而細緻。杜兆輝依稀記得,剛工作那會兒的夏天酷熱難當,他騎著自行車到居民家中,揮汗為臥床患者換藥;忙完一整天的診療後,又義務為行動不便的九旬老夫婦送藥上門。

 

正是因為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基層醫療發展的深刻見解,很快,杜兆輝從普通的家庭醫生提升為全科團隊隊長、老年護理病房負責人……杜兆輝發現,社區「看病難」這一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那麼瓶頸在哪兒?杜兆輝發現,多次排隊繳費就是大家「吐槽」的一個點。「能不能像餐廳一樣,患者也來個先看病後交費?」經過仔細研究,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於2004年創新性地提出「先診療、後結算」的門診優化流程,該流程成為新一輪醫改在全國推廣的模式。同樣的,為更好地管理居民健康檔案,杜兆輝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率先為近6萬社區居民建立了動態電子檔案,涵蓋核心健康檔案、診療記錄以及兒童保健、計劃免疫、腫瘤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信息。

 

2007年,杜兆輝成了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全科醫學是全新的產物,要讓老百姓真正接納、讓醫務人員真正投入,就得不斷學習。」為此,在拿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管理碩士學位後,杜兆輝繼續攻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博士。

 

在提升自己的同時,杜兆輝不斷為社區衛生機構創造平臺。作為浦東新區重要薄弱學科建設(全科醫學)的帶頭人,他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區域、行業的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引領。2013年10月,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掛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起社區醫、教、研發展的新平臺,該模式成為全科醫生執業後培養的上海社區模式。

 

那一年,上海首批規培全科醫生畢業生,有8名選擇了濰坊。「我們把二十分之一的畢業生都招至麾下,我稱他們是『黃埔一期』。」杜兆輝介紹,這批學員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堅力量。

在浦東看到全科醫學未來

「剛工作時,我有些困惑和迷茫。在社區醫院工作,仿佛能看到30年後的自己。」1998年時的杜兆輝,和其他學醫的年輕人一樣,渴望進入「大醫院」,希望有一番「大作為」,在社區工作,曾有一點「不甘心」。沒想到,全科醫生時代很快就來臨了。

 

杜兆輝笑稱自己是「夜大」畢業的全科醫生。2000年,上海市新一輪社區衛生改革啟動,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踏上工作崗位兩年、身份還是社區醫院內科醫生的杜兆輝,經過理論與實踐技能培訓後,正式轉崗成為全科醫生,「成為全科醫生的那一刻,原本心中的那一點遺憾與不甘,完全消失了。」

幹出一番事業的杜兆輝,曾多次表達堅持在全科醫學一線工作的決心。2013年,杜兆輝被提任為浦東新區醫療機構管理中心副主任,他向組織提出請求:「工作重心仍想放在社區」。2015年,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職面臨轉正機會,杜兆輝卻出人意料地婉拒了:「我還是想留在社區」。去年,在新區新一輪大調研期間,區委組織部根據民主推薦、個人能力素質等考評結果,再次將杜兆輝列入提任名單,但他的回答依舊未變:「我想繼續堅守社區衛生一線。」

 

堅守在社區、專注於全科醫學,是杜兆輝的初心。我趕上了全科醫學在中國發展的最好時代。在浦東,我看到了全科醫學的未來。能用畢生所學奉獻給最適合的崗位,就是我最大的自豪。」杜兆輝說。

 

浦東對全科醫學的支持在何處?杜兆輝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浦東新區出臺的「衛生八條」,通過傾向性的獎勵,使新區農村化地區全科醫生及其他一線醫務人員的收入得到顯著提高,此舉吸引了大量醫療人才來浦東「落戶」。隨後,上海其他幾個區縣也相繼效仿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一線醫務人員的政策。

 

2013、2014年,浦東又連續兩年承辦了東方家庭醫生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科醫師集聚浦東,共話家庭醫生的未來發展。而起源於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實訓基地,也早已走出社區,不僅被複製到浦東的金楊、合慶、惠南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且開始在上海乃至全國複製推廣,北京、江蘇、山東、廣東等地已經建立起近70個全科醫生實訓基地。

 

如今,離開了工作近20年的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杜兆輝帶領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上演一場「加速跑」。他請來恩師孫曉明教授坐鎮,在濰坊、上鋼分別開設家庭醫生工作室。

 

家庭醫生和全科醫生有什麼差別?面對拋出的問題,杜兆輝解釋,不同的稱呼對應的是不同的角度:對於社區居民來說,需要家庭醫生來關注家庭的全健康管理;對於「全科」醫生來說,需要掌握全面的醫學及健康知識。杜兆輝又以「分級診療」中全科醫生的角色舉例,並形象比喻道:分級診療就像一個「手掌」,五指為專、掌心為全,專為全之延、全為專之融;掌根是疾病的原點,掌指關節是專科與全科的分界。「而我的工作就是好好夯實掌心的厚度和溫度,讓其與五指的配合更成熟靈活,最終形成能託住健康的大掌。」他說。

 

目前,上鋼新村街道每萬人口擁有4.45名家庭醫生,高於本市3.5名的基準線。未來,浦東全科醫學將如何發展?在杜兆輝看來,家庭醫生發展將從「重量」轉向「重質」,「專注於自己的崗位,並非只能坐井觀天,國內外的新動態都可以成為我們克服瓶頸的法寶。」

 

去年,杜兆輝赴美國3個月,沉下心來,全面考察了當地的家庭醫生管理模式。「中國與美國在技術上沒什麼差距了,但是美國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和培養機制值得我們學習。」杜兆輝介紹,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劃打造「前庭後院」的家庭醫生門診模式,前端是患者的全預約平臺和健康管理區域,後端是「患者坐定、醫生流動」的全科診室。

「它應該是全程、連續、周期性的契約服務,醫患有緊密的服務依從關係,不能隨機來、隨便看,診療前,患者有15分鐘與家庭醫生助理或護士的交流,再與醫生溝通診療至少半小時。」杜兆輝在他的辦公室裡,描繪著自己心目中的全科醫生診療。他堅信,全科醫療的未來將愈加美好。

編輯:鄒瑩

你在看嗎?

相關焦點

  • 全科醫生:當好基層健康「守門人」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題:全科醫生:當好基層健康「守門人」新華社記者閆祥嶺、邱冰清、陳聰、肖思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 在臺灣當全科醫生:高收入、高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臺灣先於大陸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慢性病成為健康最大威脅的背景下,也早於大陸重視全科醫生。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的全科醫生有較為完善的培養體制、發展路徑,全科醫生也成為高收入、高服務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在臺灣,全科醫生被稱作家庭醫生,主要分布在醫院的家庭醫學科以及基層診所。島內約有500家醫院、20000家診所,其中大多為全科診所。
  • 永州丨全科醫生:基層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我們作為基層全科醫生,在面對病人情況時會從全局評估首診病人的健康狀況,從而判斷是留在基層治療,還是轉診到上級醫院。」小圩鄉衛生院全科醫生、院長鄭凱說到。橋市鄉衛生院全科醫生到村裡義診,為群眾看病解疑。
  • 健康「守門人」的尷尬:海南每萬名城鄉人口僅擁有1.18名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是百姓身邊的健康衛士,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被稱為百姓健康「守門人」。他們分布在鄉鎮醫院、社區醫院等基層一線,承擔著居民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病人康復、慢性病管理等,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海南,正面臨全科醫生缺乏的問題,尤其是基層全科醫生嚴重不足。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有註冊全科醫生1094人,僅有407人在鄉鎮衛生院服務。
  • 全科醫生不是低端醫生
    後來,老人去了專科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老人有嚴重心臟病,並及時放了支架。老人感慨地說,沒想到全科醫生真有「全活」!這個故事生動地詮釋了全科醫生的價值。在我國,全科醫生常常被認為是「低端醫生」,什麼病也治不了,只會聊天開藥。其實,真正的全科醫生是「通才」,他們把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堆分割的「零件」。
  • 走近鄉村健康「守門人」 讓青年全科醫生在基層留得住、有發展
    目前,已有2.5萬名本科生畢業,並進入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其中約1萬名已完成培訓到崗服務,從規模上實現了為中西部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從事全科醫療本科醫學生的全覆蓋。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一些偏遠地區的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關注這些年輕的鄉村健康「守門人」的生存狀態。
  • 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 開辦全科診所
    ,在醫保控費方面,要求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團隊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2018年起,新增臨床醫學、中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重點向全科等緊缺專業傾斜,並擴大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招收規模,力爭到2020年全科專業招收數量達到當年總招收計劃的20%,並逐年增加;承擔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工作的醫院(含中醫,下同),必須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配備科室工作人員,開展全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並與基層醫療機構聯合培養全科醫生;同時,要加快網絡數位化課程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小邱是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除了看病,解決居民的「頭痛腦熱」、發現危急重症及時轉診之外,她還要承擔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健康體檢、慢病管理等基本公衛工作和提供家庭醫生服務。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換句話說,只要是跟居民健康有關的事,他們都要關。
  • 柯楊: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醫改全局
    全科醫生是指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  我國基層全科醫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看病難、看病貴  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轉崗培訓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
  • 緩解看病難 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醫改全局
    ●全科醫生是指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新型醫生  ●我國基層全科醫生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看病難、看病貴  ●到2020年,我國將通過轉崗培訓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種途徑培養30萬名全科醫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 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關係原則是什麼?
    編者按:教育部和國家衛計委12日表示,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全科醫生30萬名以上,提升基層衛生崗位的吸引力,據悉,按照時間進度表,目前我國已有20餘萬全科醫生了,那麼作為國民健康的守門人,他們與專科醫生之間該是怎樣一種關係呢?今天,我們來借鑑參考一下美國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關係。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 建立全科醫生獨立評價體系
    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除了要治病,還要管好居民健康,做好公共衛生服務。但全科醫生的考核一直沿用專科醫生的老辦法,這讓全科醫生感覺很"受傷"。這樣的困境,即將在深圳率先破局。
  • 看門診、帶學生……美國醫生沈義揚一心致力提高海南全科醫學水平
    看門診、帶學生、做培訓,美國醫生沈義揚一心致力提高海南全科醫學水平  願作健康「守門人」的「洋醫生」  -海南日報記者周元  高鼻深目、一頭褐發,土生土長的美國人Timothy Noel Stephens,有一個中國味兒很濃的名字——「沈義揚」。
  • 專科醫生轉全科 給2萬
    在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方面,深圳更是不停地施展「大手筆」,多次加強全科醫生待遇保障,以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全科領域。深圳對於全科醫生數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3.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25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6名以上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深圳建設需求。
  • 段連忠:彝鄉健康「守門人」
    今年1月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昌寧縣珠街彝族鄉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的段連忠同志第一時間向全院幹部職工發出號召:「高揚一面旗幟、樹立一棵標杆、鑄造一個形象,築牢群眾『防火牆』,堅決當好彝鄉人民健康的守門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帶頭這樣做的。
  • 新疆全科醫生緣何缺位:社會認同感差業務提升難
    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體系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相對於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全科醫生又稱為家庭醫生,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因而又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而我區的全科醫生嚴重缺位。什麼原因導致了全科醫生的缺位?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 李翔:20餘年櫛風沐雨,不遺餘力當好患者健康的「守門人」
    大多數患者認識他一定是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因為從醫20餘年來,他的名字顯然已經成為一種品牌,在患者之間口口相傳!「那時候的醫療技術有限,患者若是頸肩腰痛,我們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牽引、理療等。」李翔回憶起那時候的醫療技術說,一個醫生若是沒有精湛的醫術,怎麼還能夠救死扶傷呢?2000年,李翔到四川省骨科醫院進修中醫骨傷,自那之後,李翔走上了一條追求攻克疼痛性疾病的道路,並把追求醫術的長進作為終身課題。
  • 足不出戶就把病給看了!家庭醫生做健康「守門人」,醫患成朋友
    年初目標提升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覆蓋率,實現每萬名居民擁有3名以上全科醫生。在全市優化調整急救工作站30個,確保呼叫滿足率達到95%以上。在街道、社區等建設運營50個社會心理服務站。「控制血糖,關鍵要在生活方式上多注意,每周最好堅持5到7次運動。」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
    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在深圳,全科醫生服務範圍很寬,考核卻很「窄」。記者8日從市衛健委獲悉,市衛健委印發了《深圳市全科醫師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全科醫生劃定了自己的職業「跑道」,執業管理、繼續教育、能力考核、職稱評審等都有獨立的體系,不以看大病論英雄,成為國內的首創。該辦法將於2月1日正式實施。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起步晚,全科醫師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深圳全市共有註冊全科醫師5378人,其中,在社康中心執業的全科醫師有4378人。
  • 這個省招聘全科醫生!年薪8萬 設特崗 給編制
    但遠遠無法滿足社會對於全科醫生的需求。「目前無論是基層醫療機構還是大醫院,都同樣需要全科醫生。但全科醫學的地位還有待提高。」湖南某三甲醫院的一位副主任醫師表示,「全科醫生收入少、地位低、沒有存在感。從而導致了全科醫學長期處於尷尬地位。」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全科醫生缺口量多達數十萬,尤其是在基層。長此以往,將影響分級診療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