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先於大陸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慢性病成為健康最大威脅的背景下,也早於大陸重視全科醫生。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的全科醫生有較為完善的培養體制、發展路徑,全科醫生也成為高收入、高服務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在臺灣,全科醫生被稱作家庭醫生,主要分布在醫院的家庭醫學科以及基層診所。島內約有500家醫院、20000家診所,其中大多為全科診所。
臺北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胡念之診治的大多是「各種慢性病、三高、有睡眠問題,以及身體不舒服但不知道掛哪科的患者」。由於這些疾病也是大眾最常見的疾病,全科醫生承擔著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作為一名女醫生,胡念之認為,家庭醫生有全科的特質,親友會面臨的疾病基本都能照顧,給身邊人很安心的感覺;而且家庭醫生特別重視溝通,開放性和多元性比較高;與專科醫生相比,步調沒有那麼快,壓力小。
在大醫院工作聲望好,社會地位高,但胡念之說:「相較而言,醫院家醫科不如診所強勢。」
芝山診所醫師餘儀呈1996年在辭去壢新醫院家醫科主任後,在位於臺北士林區的家門口開起了全科診所。說到選擇開診所的原因,他說:「我喜歡在社區,醫病互動比較頻繁。基層家庭醫生看的大多是左鄰右舍,吃個宵夜、到菜市場買個菜就會碰到我的病人。」
據新光醫院行政管理中心主任洪子仁介紹,全科醫生在大醫院工作幾年後轉而開診所是不錯的選擇,除了有靈活的時間,不必承擔教學研究任務以外,收入還可能超過醫院薪水。
洪子仁說,一般基層家庭醫生一個月平均收入50萬元新臺幣,醫院家醫科醫生平均月收入30萬元新臺幣。餘儀呈的診所一年有約9000人次就診,最高紀錄是月入60萬元新臺幣。
在臺灣,成長為一名全科醫生需要接受七年不分科的本科醫學教育,其中包括兩年見習醫師和一年實習醫師,畢業後還要做三年住院醫師,也是在這期間確定科別。選擇全科醫生,就要在各個科室輪轉三年。(記者田穎 何自力)
基層全科醫生很多都有在大醫院工作的經歷。餘儀呈198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臺北榮民總醫院,做了5年的專科訓練,1992年升任主治醫師。1995年到壢新醫院做家醫科主任。
餘儀呈選擇做全科醫生,是因為全科醫生範圍廣、不分科,診治患者時可以有全面的觀念,「比較像傳統的醫生」。
餘儀呈舉例說,曾經有一個患者拉肚子,到診所要求打點滴,但是經過問診,他發現患者有心衰的症狀,經檢查果然有心衰,打點滴很危險。
全科醫生除了有「全人照護」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重視預防。餘儀呈也舉例說,一個家庭裡如果母親得了乳腺癌,他就要對女兒進行健康教育,告訴她哪些因素可能導致乳癌;而一個家庭如果父親肥胖,他也必須提醒正在青春期的兒子節食。
餘儀呈的信條是「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他說,全科醫生不僅要做好中醫和下醫的工作,更要思考如何做上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