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當全科醫生:高收入、高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臺灣先於大陸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慢性病成為健康最大威脅的背景下,也早於大陸重視全科醫生。

  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的全科醫生有較為完善的培養體制、發展路徑,全科醫生也成為高收入、高服務品質的健康守門人。

  在臺灣,全科醫生被稱作家庭醫生,主要分布在醫院的家庭醫學科以及基層診所。島內約有500家醫院、20000家診所,其中大多為全科診所。

  臺北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胡念之診治的大多是「各種慢性病、三高、有睡眠問題,以及身體不舒服但不知道掛哪科的患者」。由於這些疾病也是大眾最常見的疾病,全科醫生承擔著健康守門人的角色。

  作為一名女醫生,胡念之認為,家庭醫生有全科的特質,親友會面臨的疾病基本都能照顧,給身邊人很安心的感覺;而且家庭醫生特別重視溝通,開放性和多元性比較高;與專科醫生相比,步調沒有那麼快,壓力小。

  在大醫院工作聲望好,社會地位高,但胡念之說:「相較而言,醫院家醫科不如診所強勢。」

  芝山診所醫師餘儀呈1996年在辭去壢新醫院家醫科主任後,在位於臺北士林區的家門口開起了全科診所。說到選擇開診所的原因,他說:「我喜歡在社區,醫病互動比較頻繁。基層家庭醫生看的大多是左鄰右舍,吃個宵夜、到菜市場買個菜就會碰到我的病人。」

  據新光醫院行政管理中心主任洪子仁介紹,全科醫生在大醫院工作幾年後轉而開診所是不錯的選擇,除了有靈活的時間,不必承擔教學研究任務以外,收入還可能超過醫院薪水。

  洪子仁說,一般基層家庭醫生一個月平均收入50萬元新臺幣,醫院家醫科醫生平均月收入30萬元新臺幣。餘儀呈的診所一年有約9000人次就診,最高紀錄是月入60萬元新臺幣。

  在臺灣,成長為一名全科醫生需要接受七年不分科的本科醫學教育,其中包括兩年見習醫師和一年實習醫師,畢業後還要做三年住院醫師,也是在這期間確定科別。選擇全科醫生,就要在各個科室輪轉三年。(記者田穎 何自力)

  基層全科醫生很多都有在大醫院工作的經歷。餘儀呈198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臺北榮民總醫院,做了5年的專科訓練,1992年升任主治醫師。1995年到壢新醫院做家醫科主任。

  餘儀呈選擇做全科醫生,是因為全科醫生範圍廣、不分科,診治患者時可以有全面的觀念,「比較像傳統的醫生」。

  餘儀呈舉例說,曾經有一個患者拉肚子,到診所要求打點滴,但是經過問診,他發現患者有心衰的症狀,經檢查果然有心衰,打點滴很危險。

  全科醫生除了有「全人照護」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重視預防。餘儀呈也舉例說,一個家庭裡如果母親得了乳腺癌,他就要對女兒進行健康教育,告訴她哪些因素可能導致乳癌;而一個家庭如果父親肥胖,他也必須提醒正在青春期的兒子節食。

  餘儀呈的信條是「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他說,全科醫生不僅要做好中醫和下醫的工作,更要思考如何做上醫。

相關焦點

  • 全科醫生:當好基層健康「守門人」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題:全科醫生:當好基層健康「守門人」新華社記者閆祥嶺、邱冰清、陳聰、肖思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
  • 健康「守門人」的尷尬:海南每萬名城鄉人口僅擁有1.18名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是百姓身邊的健康衛士,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被稱為百姓健康「守門人」。他們分布在鄉鎮醫院、社區醫院等基層一線,承擔著居民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病人康復、慢性病管理等,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然而,在海南,正面臨全科醫生缺乏的問題,尤其是基層全科醫生嚴重不足。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有註冊全科醫生1094人,僅有407人在鄉鎮衛生院服務。
  • 永州丨全科醫生:基層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我們作為基層全科醫生,在面對病人情況時會從全局評估首診病人的健康狀況,從而判斷是留在基層治療,還是轉診到上級醫院。」小圩鄉衛生院全科醫生、院長鄭凱說到。橋市鄉衛生院全科醫生到村裡義診,為群眾看病解疑。
  • 北京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社區醫院全科醫生收入將提高
    北京全科醫生缺口約1500人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生,是與專科醫生並列設置的醫療人員序列,主要在基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預防保健,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系統管理等綜合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 全科醫生不是低端醫生
    後來,老人去了專科醫院,醫生檢查後發現老人有嚴重心臟病,並及時放了支架。老人感慨地說,沒想到全科醫生真有「全活」!這個故事生動地詮釋了全科醫生的價值。在我國,全科醫生常常被認為是「低端醫生」,什麼病也治不了,只會聊天開藥。其實,真正的全科醫生是「通才」,他們把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堆分割的「零件」。
  • 走街串巷20餘年,看這個全科醫生如何成為健康「守門人」「我們的30...
    在浦東,活躍著一大批全科醫生。他們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杜兆輝,便是全科醫生中的代表人物。在浦東這片熱土上,他與社區居民朝夕相處20餘年,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乘勢而上,為全科醫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 支持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 開辦全科診所
    ,在醫保控費方面,要求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團隊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根據意見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到2030年,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更加健全,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 走近鄉村健康「守門人」 讓青年全科醫生在基層留得住、有發展
    目前,已有2.5萬名本科生畢業,並進入全科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其中約1萬名已完成培訓到崗服務,從規模上實現了為中西部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從事全科醫療本科醫學生的全覆蓋。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一些偏遠地區的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關注這些年輕的鄉村健康「守門人」的生存狀態。
  • 我國全科醫生距規劃目標缺口達50萬 國辦發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
    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生,是離居民最近的健康「守門人」,也是居民看病的第一道關口,更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一環。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3名合格全科醫生的目標;到2030年,城鄉每萬名居民應擁有5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 柯楊: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醫改全局
    而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途徑,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大舉措。  全科醫生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守門人」  專科醫生難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在人類迎接疾病挑戰的實踐中,醫療衛生領域專業分科日益細化,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
  • 鄉村醫生:貧困地區百姓健康守門人
    陝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寶琴表示,今後,陝西省要進一步加強基層建設,各市要加大村醫招聘力度,保障鄉村醫生待遇和合理收入,穩妥推進老齡鄉村醫生退出。持續對鄉村醫生開展實用技能和適宜技術培訓,提高鄉村醫生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和中醫藥服務能力。此外,陝西省要在脫貧攻堅期內,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配置基本醫療設備。
  • 北京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全科診所 現狀:全科醫生缺口約1500人
    資料圖 王珂攝現狀:全科醫生缺口約1500人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生,是與專科醫生並列設置的醫療人員序列,主要在基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預防保健,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系統管理等綜合服務,為個人和家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 中國醫生的煩惱:醫生的收入究竟是高、還是低?
    醫生應該屬於高收入群體有著經濟學之父之稱的亞當·斯密認為,在一個社會中,醫生和律師的勞動報酬應該比較高,因為我們把健康委託於醫生,而把財產(有時甚至是生命和名譽)委託於律師。這一論斷在西方國家得到了普遍印證,而在國內只對了一半。
  • 專科醫生轉全科 給2萬
    在全科醫生激勵機制方面,深圳更是不停地施展「大手筆」,多次加強全科醫生待遇保障,以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全科領域。深圳對於全科醫生數量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3.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25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5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6名以上全科醫生,全科醫生隊伍基本滿足健康深圳建設需求。
  • 緩解看病難 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關係醫改全局
    而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途徑,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大舉措。   全科醫生是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守門人」  專科醫生難以滿足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在人類迎接疾病挑戰的實踐中,醫療衛生領域專業分科日益細化,技術要求也不斷提高。大醫院、專科醫生和高新醫療技術的結合,把以疾病為中心、分專科進行診療的方式發揮到了極致。
  • 全科醫生發展困境,怎麼破
    原標題:全科醫生發展困境,怎麼破 全科醫生要管好小病、轉好大病、處理急病、管理慢病,不僅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關鍵,更是實現醫療服務體系上下聯動的橋梁,是百姓健康的「守門人」。不斷完善全科醫生制度對於醫療改革意義重大。 我國全科醫生隊伍目前狀況如何?
  • 新疆全科醫生緣何缺位:社會認同感差業務提升難
    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體系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全科醫生隊伍。相對於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全科醫生又稱為家庭醫生,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因而又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而我區的全科醫生嚴重缺位。什麼原因導致了全科醫生的缺位?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 用好制度把全科醫生留在基層
    同年,《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出臺,對全科醫生培養提出明確要求,全科醫生培訓體系、培養模式初步建立。     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全科醫生隊伍,是進一步深化醫改、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緊迫需求。然而,目前全科醫生培養依然面臨突出問題。一方面,全科醫生總量不足。
  • 全科醫生高薪高職稱時代,來了
    自從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各地對全科醫生的扶持可謂力度空前,更多的人認識到全科醫生對於基層醫療乃至整個分級診療體系的重要意義。如今我國全科人才緊俏,基層醫療工作不少都需要以全科醫生為核心,但在一些基層地區,往往整個鄉鎮也就一兩名全科醫生,因此全科醫生隊伍的培養工作迫在眉睫,同時這也表明了全科人才擁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前景。福建省此次發布會重點介紹了福建在薪資、職稱、培訓、培養等方面給予全科醫生人才的優惠舉措,這些舉措將極大提升全科醫生的執業吸引力。
  • 全科醫生執業範圍和職能有哪些?國家衛計委釋疑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國新辦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意見》有關情況。  會上有記者問:第一個問題,十九大報告裡明確提出要加強全科醫生的建設,國家為什麼要如此重視全科醫生建設這個工作?另外,全科醫生的建設和老百姓切身的利益有什麼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