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記是寫作素材的集結號
對學生而言,寫作的困難之一就是無「米」下鍋。常見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搜腸刮肚,
仍難覓素材入文,無奈之下,要麼截百家之言,拼一家之文;要麼一個素材改改換換一用三年。素材用時方恨少!原因何在?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有腦不思。美國人威廉·W·維斯特把這種狀況比喻為「一臺只能收兩個臺的蹩腳的收音機」。對此,威廉提出的對策是寫「自述文」。寫「自述文」可以「培養你對周圍生活的注意力」,「現在你變成了一臺昂貴的、複雜的立體式收音機,能夠從四面八方收到多達數十個精確的逼真的廣播節目」。「寫自述文的最大意義還在於它促進你對發生的事情進行思考」。我們所說的日記便是被威廉稱作「自述文」中的一種。威廉用形象的比喻為我們呈現了「自述文」的兩種功用:一是利於觀察力的養成;二是促進思考力的形成。的確,如果我們的學生具有了這兩種能力,自會見人之所未見,聞人之所未聞;想人之所未想。日積月累,又何愁無「米」下鍋呢?俄國文學家列夫·託爾斯泰,被稱作「俄羅斯文學史上空前絕後的大師」。探索他創作的軌跡,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他從19歲到82歲逝世,除中間間斷了一段時間外,共寫了51年的日記,這些日記無疑成為他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文學家尚且如此,中學生要提高寫作水平更應像孔慶東老師說的那樣:每天寫日記,天天堅持,寫到一千回,下筆如有神。
二、布衣之交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
【原文】「居期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於衛甚重。」
【譯文】「過了一年,孟嘗君召見那個與自己夫人有私情的人,對他說:『您和我交往,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大官得不到,小官又不願做。衛嗣君和我交情很好。我給您準備車馬、皮裘、繒帛等禮物,希望您去同衛嗣君交朋友。』這個門客到了衛國後,衛嗣君果然很器重他。」
【釋義】布衣即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葛織物衣服,富貴人家才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布衣之交是指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友誼。該典故指的是孟嘗君和他的一個門客之間的交往。
【拓展連結】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齊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為了籠絡人心,也招攬了許多賢能之士。孟嘗君讓他們住在自己家裡,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這些人被稱為門客。
據《戰國策·齊策三》記載:孟嘗君的一個門客,和孟嘗君的夫人有了私情。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嘗君,並說:「那個人吃著你的飯,住著你的房子,卻喜歡上你的妻子,真是太不夠義氣了,你應該把他殺了。」孟嘗君卻說:「由衷地欣賞和喜歡一個人,這是人之常情,算了吧,以後不要再提了。」一年以後,孟嘗君召見了那個與他的夫人有私情的門客,並對他說:「你來我這裡已經很長時間了,大官得不到,小官又不願做。衛國國君衛嗣君和我交情很好。我給您準備車馬、皮裘、繒帛等見面禮物,希望您去同衛嗣君交朋友。」又對他說:「我們是布衣之交,希望衛國能給你偉大前程。」
這個門客到了衛國以後,果然受到了衛嗣君的重用。後來,齊國和衛國關係惡化,衛國想聯合諸侯之軍攻打齊國,關鍵時刻那個門客站了出來,為了報答孟嘗君的恩情,他極力勸阻。聽了門客的勸說,衛嗣君放棄了進攻齊國的計劃,由此避免了一場戰爭。
齊國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感慨,都由衷地讚嘆道:「孟嘗君真可是善於處理事情的人啊!他轉禍為功了。」以上便是典故「布衣之交」的由來。
【今讀新得】這則典故讓人們看到了孟嘗君寬容大度的君子之風。面對羞辱,孟嘗君沒有還以顏色,而是以德報怨,保持了極大的冷靜與克制,表現出了非凡的大度與寬容。這使得那位門客非常感動,並在關鍵時刻捨命勸阻衛國國君,使衛國放棄了攻打齊國的企圖。可以說,正是孟嘗君的大度與寬容化解了這場危機。由此再次證明:人生道路上,寬容具有一種無堅不摧的魔力。它是一種高貴品質,還是一種高遠境界,更是一種化敵為友的智慧。孟嘗君由此事而折射出的寬宏大量亦是齊文化友善精神的生動體現。
推而廣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是優缺點並存的共同體。因此,在無垠的時光隧道中,與其計較和苛求,不如寬容與善待,這是對有限生命的一種珍視。朋友之間若寬容以待,將會帶來雙贏的結果,帶給彼此更多更大的空間。而與人相處時,若多一份寬容,就會少一份紛爭,少一份恩怨。古語有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一些小矛盾、小摩擦,面對家人、朋友、同事的缺點與過失,如果能像孟嘗君那樣,少一點苛求和計較,多一份包容與忍讓,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那樣的海闊天空、風輕雲淡,生活也會步入美妙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