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城鄉同步「雲」端共上一堂課

2020-07-14 國際在線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才能從根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幾年,通過「雲課堂」等方式,湖南山村的孩子們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希望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老師好。」

「真好,今天鄧老師跟孩子們又在我們網絡學校的課堂見面了。」

這是暑假前,湖南新晃縣芙蓉學校五年級學生們的最後一堂數學課。網絡那頭是遠在省城的長沙芙蓉區數學帶頭人鄧仕秀老師。這樣的城鄉同步,「雲」端共上一堂課,已經開展了一個學期了。

鄧老師說的山村小朋友就包括13歲的楊錦民。楊錦民的家在湖南新晃縣米貝鄉碧朗村,那裡大山環抱,教育資源匱乏。大部分村民最多上到初中就回家務農或者外出打工,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的寥寥無幾。

轉機來源於一所新學校。為了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這幾年,湖南省興建了一批高質量現代化學校,專門招收貧困學生,統一命名為芙蓉學校。

2019年,新晃芙蓉學校建成招生,楊錦民也從村小學轉入這裡。全校35個班級與長沙市、懷化市等地的名校、名師聯合建立起了「雲課堂」,定期進行遠程網絡教學。教學一體機、攝像頭、高速寬帶組成了「雲課堂」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山裡的孩子們隨時可以同步聽到優質的課程。

除了傳統的基礎學科,學校還增設了口語交際課等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課程。原本內向、拘謹的楊錦民成了課堂上的小明星,惟妙惟肖的表演經常把同學們逗得哈哈大笑。

進了芙蓉學校後,楊錦民的性格開朗了,數學成績從原來的不及格提高到了90多分。除了自己學到了更豐富的知識外,楊錦民還經常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回家的時候當起了小老師,「雲課堂」的知識正被延伸到村寨裡。

湖南省還通過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三區支教計劃」「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項目的傾斜支持,為芙蓉學校培養配備優秀的教師隊伍。引入各地優秀教育教學資源結對幫扶,定期進行教師培訓和網絡教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目前,湖南省已經有16所芙蓉學校投入使用。到2021年,100所芙蓉學校將覆蓋湖南全省所有貧困縣市,15萬名山裡娃將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這一天上的是籃球課。張武強老師挨個檢查大家握球的姿勢手法。以前,由於師資結構性短缺,體育課就是「瘋玩課」,專職體育老師想都不敢想。2015年開始,當地整合鄉鎮教育資源,開啟「師資共享,巡迴走教」的教學新模式。「學生不動老師動」打破了校級界限,教育力量得到整合配置。5年來,走教讓5000多名山區孩子實現高質量就近入學。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郭家夭村:山坡坡上飄來幸福「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郭家夭村:山坡坡上飄來幸福「雲」 2020-10-06 16: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相約「雲」端同上一堂課
    記者3月30日獲悉,遼寧中醫藥大學精心策劃了《戰「疫」中國》專題思政課,全校萬餘名師生相約「雲」端,同上一堂思政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這次特殊的思政課以戰疫為題材, 緊緊抓住這個重大的歷史性事件,把戰疫中彰顯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大國擔當等元素,作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有效窗口,讓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大草原上的小康生活
    採訪手記對於嚮往開闊而自由的人們來說,呼倫貝爾大草原應該是心頭一直飄著的雲、種著的草。雖然來過不止一次,但這次聽到呼倫貝爾這個目的地,我們還是雀躍了好幾天。一整天輾轉多處、在路上奔波五六個小時,我們的車隊走了一條穿越草原的小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身在其中,老百姓時刻享受著小康生活帶來的滿滿幸福。 成都市委宣傳部供圖  黃秀芳是寬巷子社區腰鼓隊的隊長,這個腰鼓隊有20多人,一周訓練一次。同時,她還是歌舞班的活躍分子,一周三次培訓課基本一次不落,聲樂和舞蹈給他們的生活平添了無窮樂趣,「來了就不想走」,這是黃秀芳和「小夥伴們」對他們的文化組織最直白也最真誠的告白。
  • 鄉村小學第一堂電腦課,從「編程」開始
    △點擊視頻觀看更多保利發展控股粵東公司夢想藝術課堂「Maker實驗室」互動現場10月,對於揭陽惠來橋觀村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是無比充實的,他們總有上不完的課。佘校長說,疫情期間,城裡的小朋友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線上學習,但橋觀村的孩子們卻沒有這些設備條件,落下了大半年課程。看了看課表,除了語數英音體美,還有一節科學課。
  • 甘肅臨澤:城鄉教育同步「跨」入「雲端」
    「《三國演義》中英雄如雲,他們對君主的忠,對兄弟的義,對父母的孝,無不激蕩著人們的英雄情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國,共話三國……」夏日的清晨,當記者邁入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濱河小學的一間錄播教室時,該校五年級(1)班的學生正在通過網絡在線課堂與十幾公裡外的新華鎮中心小學和華強中心小學的學生同上一堂語文課——《三國演義》讀書交流會。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那時候我才明白,總書記說的小康,不僅是咱老百姓吃飽穿暖,還要健健康康地多活幾年。」從那以後,李引生每天吃完飯,都要在村裡走上一轉,「聽一聽東家長西家短,看一看村裡都有什麼新鮮事兒。」生活富裕了,精神也不能空虛。熱愛秦州小曲的村民們組建起了非遺傳習所,農閒時節湊在一起哼上兩句,心裡好不痛快。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來了「走教」老師
    8月19日下午,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秦安隴城教育園區,聚焦這種適宜山區發展的教育模式——走教。張武強是天水市秦安縣隴城中心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除了完成中心小學的教學任務,每周二、四,他都要乘坐通勤車到鎮上偏遠的小學和教學點為學生們上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請聽錄音報導:《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見到周明則時,他正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用手機直播,演唱歌曲《宋家溝》。周明則:閨女也給我買了音效卡,高興了回來我們就坐下唱歌,上「快手」,流行歌、老歌,我啥歌也唱。
  • 全面小康 教育擔當 | 讓教育插上科技翅膀 信息化為全面小康提供...
    由江蘇省教育廳主辦、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頻道執行,「全面小康 教育擔當」全媒體環省行新聞行動開啟!我們將藉助文字和鏡頭,記錄下在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諸多感人事跡、典型人物和成功經驗。 一位學生家長表示,名師空中課堂非常方便,「省去了上課外班的費用,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便捷有效。」 「下一步,將擴大『空中課堂』應用的模式以及應用的內容,來助推城鄉教育的迅速發展。同時,加快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實現城鄉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寶民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十一)巧手編織幸福路 攜手共圓致富夢 2020-09-14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一襲白裙的龍欣看起來嫻靜端莊,娓娓講述著白果園街區的故事。龍欣是長沙芙蓉區定王臺街道豐泉古井社區書記,從街道到社區工作,已經17年。「我是地道的長沙人。」龍欣充滿對「老長沙」的眷戀,「位於白果園片區登隆街的長沙劇院,是母親年輕時聽越劇的地方,這個劇院現在還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①昔日屋漏布衾寒 今朝...
    【開欄語】凝聚決勝全面小康正能量,共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2013年11月,貴州出臺《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實施貴州省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資源共享 城鄉娃娃同上一堂課 「陝西教育扶智平臺」搭建近...
    通過平臺,城鄉娃娃可以同上一堂課。10月15日,華商報記者從「陝西教育扶智平臺」應用現場會獲悉,該平臺從去年搭建以來,共有9個地市、25個區縣、41所學校參與試點,被幫扶學校27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