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我國共經歷四次人口增長高峰。分別是:第一次,1949~1957年;第二次,1962~1970年;第三次,1981~1990年。受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生育政策調整的影響,從2000年以來,我國開始經歷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
從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來看,新生兒數量已經進入一個平穩增長期,長期徘徊在每年1600萬左右,未來將進一步補充各階段生源,但已不太可能超越以往歷史高峰。
受第四次人口高峰期的影響,同時伴隨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與支持,學齡前兒童入園數量從2004年開始以平均每年4%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2014年在園兒童數量已經達到4051萬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數據,2010年我國女性平均生育年齡為28.18歲。這表明第三次人口高峰帶來的生育高峰預計將延續至2018年左右,之後將開始下滑。
未來幾年學齡前兒童入園人數將繼續增長,學齡前兒童入園以及適齡兒童入學將面臨更大壓力。
學齡前兒童在園人數從2003年開始一直呈現增長趨勢,2003年僅為2004萬人,到2014年增長至4051萬人,十一年間增幅超過102%。
2001年,隨著學前階段學生數量的減少,教師數量也出現較大降幅,從2000年的86萬減少至63萬,年降幅達27%。之後逐年增長,2013年達到166萬,相較2001年增幅達163%。
從2000年到2001年,幼兒園數量從17.6萬所銳減到11.2萬所,一年間減少了6.4萬所,是1996-2000年期間幼兒園減少總數的6倍。
2002年開始,幼兒園數量開始緩慢回升,2014年達到21萬所。與1996年的高峰相比12年時間僅增加了2.3萬所。但從在園人數來看,2014年是4051萬人,比1996年多出1384萬人。顯然,目前幼兒園的滿園率及平均規模都超過了1996年的水平。
伴隨適齡人口的減少,小學招生數量在1997年後開始第二輪下降,從2500萬左右減少至2004年的1747萬人,七年間減少約700多萬人,總降幅達36.5%。
從2004年至2014年間,小學招生數量基本維持在1700萬人左右。2014年不足1700萬,僅有1658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未來一個很長時間,適齡入學人口並不會有大幅度的變化。
伴隨1997年開始的招生人數下降,小學在校生人數也開始大幅度減少。1997年在校生數量為1.4億,到2014年減少至9451萬人,十七年累計降幅達32%。
伴隨1997年開始的小學一年級入學新生的下降,小學教師數量在這一時期也同步減少,2004年減少至563萬人。同樣,伴隨2004年後入學新生數量的趨穩,近年來小學階段教師數量也呈現趨穩態勢。2014年小學教師數量仍為563萬人,與2004年持平。
2014年小學在校生數量較1997年下降32%,但教師數量同比僅減少2.8%。從圖表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每名教師負擔的學生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1997年生師比為24.2:1,到2014年該數值減少到16.8:1。
小學學校數量在1997年為63萬所,到2014年減少至20萬所,整體降幅達68%。學生數量與學校的比例從1997年的223:1增加至2014年的469:1,學校數量的下降幅度遠高於學生數量的下降幅度。
伴隨小學招生人數的減少、在校小學生總量的逐步下降,初中招生人數從2001年也開始直線下滑。已經從最高峰時每年招生2263萬人,下降至2014年的1448萬人,總體降幅達36%。
伴隨招生數量的減少,初中在校生數量在2003年達到6618萬人後,2004年開始逐年下降,2014年減少至4385萬人,總降幅達34%。
與招生人數和在校生總量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初中階段教師數量保持了平穩態勢,甚至略有增長。2003年為347萬人,2014年為349萬人,十一年間增長兩萬人,生師比大幅度下降,2014年達到了12.6: 1。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投入的增加,教育質量的提高。
2003年初中階段生師比為20.5: 1,到2014年降至12.6: 1。
2001年初中適齡人口達到新高時,初中學校數也增長到6.6萬所。隨後持續下降,2014年已降至5.3萬所。
2005年普通高中階段招生人數達到877.7萬人,創造了一個歷史紀錄,也直接導致了三年後的2008年高考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1050萬人。但隨著初中畢業生總量的逐年減少,普通高中階段招生人數在2005年後也開始下降,2014年下降至796.6萬人。但因受高校擴招等因素的刺激,近十年間高中階段招生人數下降趨勢並不明顯。
2005年,受普通高中階段招生數量增長影響,在校生數量達到歷史新高2409萬。隨後至2014年十年間,高中在校生數量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在2400萬左右。
伴隨普通高中招生數量及在校生數量的增長,普通高中階段教師數量從1997年至2005年呈快速增長趨勢,平均年增幅10%左右,2005年達到130萬人。從2006年後增幅趨緩,每年增幅在2%左右,2014年高中階段教師數量達到166萬人。與基礎教育其他階段相比,是唯一明顯增長的一個群體。
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數量在2005年達到2409萬的高數值之後,歷年基本保持穩定,但同期教師數量仍持續增加。2005年普通高中階段生師比在18.5: 1左右,到2014年則下降至14.4: 1,但仍然明顯高於初中的12.6: 1,這一特殊現象值得關注。
受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數量增長影響,1997-2005年普通高中階段學校數量持續增長,2005年增長至1.6萬所,達到歷史新高。但從2006年開始逐年減少,2014年減少至1.3萬所,比1997年少627所,但同期在校生規模卻增加1550萬人,是1997年的2.8倍。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當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570萬人,錄取人數僅27萬人,錄取率僅為4.8%。
受高中階段招生數量增長的影響,2008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050萬人的歷史最高值。2008年之後高考報名人數開始逐年下降,5年後的2013年降為912萬人,給高校招生帶來了直接的壓力。2014年開始,高考報名人數出現反彈,比上一年增長27萬人達到939萬,2015年繼續保持反彈,增加3萬人。從近年普通高中招生總量來看,高考報名人數在一定時期內將基本穩定在目前的水平,不太可能再有明顯增長。
2015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942萬人,錄取700萬人,錄取率達到74.3%。
中職招生人數在2010年達到頂峰870萬人,但從2011年開始,中職招生人數持續下滑。截止到2014年,中職招生人數下降至620萬人,減少242萬人,四年累計降幅達29%。
2011年,中職在校生數量達到頂峰2231.8萬人,當年與普通高中在校生僅相差196萬人。但隨後幾年中職在校生數量持續下滑,2014年下降至1802.9萬人,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量差距擴大至598萬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文件中,將2015年中職在校生人數目標設定為2250萬人,但實際人數距離2015年預定目標值差距達20%。
自2009年起,中職招生人數佔高中階段招生人數比例連續5年下滑,已經由2009年的51.1%下滑至2014年的43.8%。
與中職招生下降相伴的是學校數量的減少。從2009年開始中職學校數量就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年平均下降3%左右,由2008年的將近14847所減少至2014年的11900所。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2014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為45.98萬人,較2013年增加了4.59萬人。近十年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翻了兩番,出國留學的人群日益龐大,並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近年來,出國就讀本科的人數增幅較大。2013/2014學年赴美讀本科人數增長到11萬人。
從圖表中可以明顯看到,近九年來中國赴美讀本科的學生佔比不斷提升,從2005/2006學年的14.90%,增長到了2013/2014學年的40.28%;僅比赴美讀研究生的佔比低兩個百分點。
2007-2011年期間,中國赴美持F-1籤證的高中生數量由6541人增長到了48636人,五年間增長了將近八倍。
近幾年,出國留學人員低齡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公立高中國際班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關注。與此同時,近些年來,國際班的錄取分數線不斷攀升,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如圖所示,圖中列出的9所北京市的高中國際班,其錄取分數線從2013年到2015年都在上漲。2015年北京部分示範中學國際部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校本部。據統計資料顯示,首師大附中國際班的錄取分數線,比普通班的錄取分數線高1分,十一學校甚至高出普通班錄取分數線5分。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2003年僅為43.8%,2014年已達到86.5%,提升近一倍。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5%,2003年增長至17%。從2003年到2011年的八年時間裡,毛入學率從17%增長到26.9%,增速明顯。最近三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3.1%,4.5%,3.0%,短短三年,毛入學率提高了10.6個百分點,達到37.5%,創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新紀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明顯提升。
最近三年高等教育的招生總量並沒有明顯增長。從普通高校招生總量來說,三年前,招生計劃就已經達到了698萬,2015年是700萬,幾乎呈停滯狀態,但毛入學率卻大幅度上升。根本原因在於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減少。從適齡人口基數看,未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將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迅速逼近50%,達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錄取率約為71.8%,位居全國第一,遠遠超過河南的44.4%,廣東的37.1%,貴州的39%,全國本科平均錄取率則為38.9%,教育公平任重道遠。
近年來,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各地高考錄取率大幅提升,高考錄取率間差異越來越小。但各地高考一本錄取率差異依舊明顯,北京為24.8% ,天津為24.3%,遠高於四川的5.5%,山西的6.2%,河南的6.9%,錄取率最高相差達到5倍。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呈逐年增長趨勢,2013年達到24488.22億元。在2012年以前年均增長將近20%,2013年增幅下降至10%。
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2006年至2012年以來穩步增長,比例為平均每年提升0.2%左右,2012年達到4.28%。2013年僅比2012年提高0.02%。為4.3%。
2013年城鎮居民文教娛樂人均支出達到2294元,較1990年翻了20倍。
2013年農村居民文教娛樂人均支出為486元,增幅相對較緩,與城鎮居民支出差距進一步增大,相差近4倍。
1997年以來,基礎教育階段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呈現逐年增長趨勢。1997年小學生均經費(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下同)334元,初中591元,普通高中1155元,中職1085元,高校6523元。而到2013年分別增至小學6902元、初中9258元、普通高中8448元、中職8785元、高校15592元。增幅分別為小學1968%、初中1466%、普通高中631%、中職710%、高校139%。
很明顯,國家的教育投入絕大多數都投到基礎教育領域了。
高校生均經費從2001年至2005年呈逐年下降趨勢,從6816元減少至 5376元。2006年以後逐步增長。但2013年再次呈現下降趨勢,從2012年的16367元減少至15592元。
培養一個初中生國家投入是9258元,但是培養一個大學生僅有15592元,兩者形成鮮明對比,也值得我們思考。
2013年各地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差異較大,北京、上海等地遠高於河南、湖北、貴州等地。
比如,2013年北京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生均經費平均28668元,而河南僅為 5458元、貴州為6872元,差距達到5倍左右。
據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我國特殊教育穩步發展,2014年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專任教師以及招生人數均較2013年提高,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
2014年特殊教育招生數量為7萬人,較上年增加2.6萬人,這是增幅最大的一年。相比較來看,特殊教育與普通基礎教育的大幅度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
特殊教育學校數量從2000年後增速放緩,年均增幅在1.5%左右。到2014年達到200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