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聯合,社區小學生走進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學習手工扎染課程。
做實「小網格」,推動「大文明」。
濰城區創新「網格化」文明實踐運行機制,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不斷拓寬文明實踐覆蓋面,通過講、評、幫、樂、慶等形式,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村入戶,深入人心。
精準化實踐,精細化管理,零距離服務,全區254個村居文明實踐站(所)「網格化」推進全覆蓋,網格裡盛開燦爛「文明花」,村居幹部主動關心群眾的多了,群眾主動與村居溝通的多了,村居裡大事小情群眾擁護的多了,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群眾的精神更加飽滿。
2018年6月,濰城區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2019年10月,升格為全國試點區。
求實效,「文明種子」在網格萌發
「有問題找網格員反映」「有困難找網格員解決」,「網格員」成為濰城區南倫村的「熱詞」。
走進南倫村,這個164戶的村子雖小卻十分乾淨,房屋沿街道整齊排列,每條南北向道路都插有一個寫著網格負責人名字的牌子,從第一網格一直排到第五網格。
「2018年7月,我們村被確定為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村,按照住房分布,把全村分為5個網格。」南倫村負責人劉新峰介紹,他擔任網格長,村「兩委」成員擔任網格員,每個網格內的黨員、村民代表擔任實踐員,每個實踐員包兩到三戶,不定期入戶走訪,及時了解村民的困難需求,並協助網格員幫助村民解決各類問題。
南倫村村民李郭要說:「區委黨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來給我們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聽得懂、學得通,心裡敞亮。」
南倫村是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網格化」服務的一個縮影。「應用『網格化』實踐新機制,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覆蓋村居的每個角落,使『文明種子』在全區萌芽綻放。」濰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郭立業說。
群眾的需求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7月10日晚,濰城區廣場舞協會主席高玉玲帶領3名廣場舞協會專家老師趕到望留街道西河灣村,開展舞蹈編排志願服務。
據了解,濰城區不少村的老百姓喜歡跳廣場舞,但缺少專業的動作輔導。回應群眾需求,濰城區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舞教學志願服務。
通過網格化實踐了解群眾所盼,濰城區推行「10+N」志願隊伍模式,成立10支區級專業志願服務隊伍,380餘支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分隊,創新打造「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雲平臺」,推出「派單與點單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菜單化」服務模式,傳思想、傳政策、傳道德、傳文化、傳技能,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多元化需求。
文明實踐中心網格化建設落腳在「實」,突破在新。濰城區不斷創新實踐活動表現形式,湧現出了「校地聯合」志願服務品牌、月河社區「月河大媽」實踐品牌、曹家巷社區「爺爺奶奶一堂課」志願品牌、人民商城社區「愛友之家」特色品牌……
文明實踐「心連心」,服務群眾「實打實」。「網格化」實踐作為濰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機制,暢通了黨群幹群連心「經絡」,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變化大,文明實踐成鄉村振興「加油站」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從一名村民到村網格員再到文明實踐志願者,原來從不登村委門,現在隔三差五到村委商量能為村裡幹點啥,南倫村村民馬精武兩年來的變化不可謂不大。
「我原來不太關心村裡的事,為著家門口亂倒垃圾的事兒,沒少跟村委發生爭執。」說起這些馬精武顯得有些不好意思,「當時覺悟不夠,就覺著自己交了垃圾費,把垃圾倒在自家門口的坑裡,村裡負責打掃是應該的。」
轉變從村裡實行「網格化」文明實踐活動開始,「事實教育了我。」馬精武說,文明實踐讓他跟村委之間的那些「疙瘩」漸漸消失了,人也變得特別積極向上。
「我總結出最重要的有『兩變』,村幹部變了,變得更能擔當了;村民變了,變得文明素質提高了。這『兩變』文明實踐就紮下根了。」劉新峰笑道。
群眾變了,幹部變了,村居也在變。
依託網格化管理,城關街道增福堂社區創新實施「流動值日牌」衛生整治新模式,通過一塊小小的衛生值日牌,不僅讓社區樓道整潔了,居民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了,更串起了濃濃的鄰裡情,互敬互愛、互幫互助在這裡蔚然成風。
來到北關街道劉家園社區採訪,這裡書香氤氳,文明味兒十足:在日間照料中心,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社區服務中心門口,一幅幅紅底金字的楹聯分外醒目。
據了解,劉家園將社區分為三大網格+多個實踐網格,除了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網格長、網格員外,還整合社區內的警衛、醫務等人員擔任網格輔導員。
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信息監控服務室內,大屏幕上正顯示著小區、門口、廣場等實時畫面。「我們投資30多萬元在社區安裝了200多個攝像頭,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信息監控服務平臺,網格員一旦從監控視頻上發現不文明現象就會立即出動制止。」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專管員李林林說。
「網格化」文明實踐守護著社區的平安與和諧,「楹聯結緣」「活動聚緣」「村史續緣」等品牌活動則提升著社區的文明高度,2019年底,劉家園社區被命名為中國楹聯文化社區。
建機制,「網格化」文明實踐落細落實
不能讓文明實踐「空對空」,更不能讓文明實踐成為「一陣風」,濰城區邊思考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
「我們通過統一的領導機制、規範的管理機制、完善的激勵機制夯實『網格化』文明實踐根基。」郭立業說。
在於河街道,記者看到一張網格化示意圖,按照街道-社區-村-組四級劃分,整體化推進、立體化打造。「網格長由各村居負責人擔任,每級網格由『兩委』成員和黨員擔任管理員,再由網格內的黨員、村民代表擔任實踐員,定崗包戶、定期入戶、定人走訪。」於河街道黨工委宣統委員劉玉峰說。
走進田間手把手交流,坐上炕頭面對面拉呱,依託「網格化」精準把脈群眾需求,於河街道用活網格長、網格員、實踐員「三支力量」,策劃並實施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法律服務、農業科技服務等十大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如此以來,有效解決了群眾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提升了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劉玉峰說。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網格治理,於河街道充分發揮片區樣板帶動作用,深入挖掘皂戶王村孝廉文化、張家村戲劇文化、陳平村舞龍文化等實踐品牌,「三步走」精心組織各類文明實踐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託起群眾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網格長領導、網格員包靠、實踐員負責,在區級層面,「網格化」文明實踐領導機制由區實踐指導中心統一部署,街道(開發區、管理區)指導協調,村居實踐站具體負責,依據網格長、網格員、實踐員與村(居)民之間關係等因素劃分小組。實行網格長總負責制,村居網格長對各實踐網格加強管理,建立群眾需求徵集制度,由實踐員走訪座談收集整理群眾需求,定期向村居網格員匯報,由網格長匯總並牽頭組織策劃調度文明實踐活動。
久久為功,為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常態長效推進,濰城區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機制,出臺《村民參加實踐活動積分表》《實踐志願者隊伍積分表》等,對每次參加活動的住戶和志願者累計積分,年底匯總排名表彰獎勵,調動起了廣大村民和志願者參與網格化文明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網格化」文明實踐機制的運行,激發了濰城區文明實踐活動的活躍度,在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活動薰陶下,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反哺志願服務活動,讓志願服務生生不息。
文明新風盡拂面,美麗村居入畫來。在濰城,文明實踐中心網格化建設,成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建設的有力、有效抓手,隨著活動的日益深化和不斷完善,新時代文明之花必將在城鄉鄰裡散發出誘人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