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熱劇《三十而已》終於收官,從劇情開播時顧佳為兒子許子言選擇頂級幼兒園開始,身邊就有很多朋友開始發起密集提問:
國際化幼兒園真的這樣的嗎?
推薦信是必須的嗎?
這種家長面試環節是真的存在的嗎?
我這英語能力怕不是要給孩子拖後腿?
到底要什麼樣的家庭條件才能上這種幼兒園啊?
別急,我們今天就來給大家揭秘真實的魔都國際幼兒園,現實可比劇中的想像有意思多了呢。
01關於頂級幼兒園的面試
在許子言幼兒園面試的情節中,可以看到家長面試和孩子面試的部分是交叉剪輯的。事實上,滬上一些頂級幼兒園,確實是家長和孩子一同參加面試的。
我們先來看孩子這邊,許子言的面試前半段都是比較順利的,能自然大方地進行自我介紹,遇到沒有辦法馬上給出答案的問題,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解答,這個部分其實能體現出孩子的思維非常敏捷,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直到最後一個問題,其中一位老師問:「咱們國家的首都在哪裡?」
子言細想之後回答,「手都(首都)在胳膊上呀。」(諧音梗扣錢)
老師聽到回答後,笑著再次重複了問題,小子言的回答還是一樣。
直到第三次,老師再次提出問題,子言急了,張口咬了人,強調他說的是在「胳膊」上。
姑且先不論這個情節設置的合理性,在幼兒園面試孩子的過程中,這樣的常識題確實可能會出現,但老師面對「錯誤」答案的反應,也許更多地是去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回答,而不是簡單地畫下一個「×」。
這裡的「×」等於是全盤否定,不予錄取。
事實上,國際幼兒園在面試過程中,往往非常注重保護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獨立的觀點,是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孩子的性格、思維和行為,而不是一種標準化的考試。
年幼的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都會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想法,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探索未知,才是許多國際化幼兒園的教育理念。
因此,對於孩子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特立獨行的觀點,幼兒園老師往往都會持鼓勵態度,與孩子一起探討,或做出引導,而不會直接否定。
再來,說說家長的部分。
一些頂尖國際學校,在家長一開始報名時,往往就要填寫非常詳細的報名表並遞交相關材料。
報名內容要填寫到多麼詳細呢?可能要到家長的最高學歷和最高學歷畢業院校的程度。
同時,許多學校也會要求家長提供家庭合照和孩子的個人證件照。其實,孩子接受了怎樣的家庭教育,有怎樣的家庭氛圍,有經驗的老師從照片就能有個基本的判斷。
家長面試環節既有劇中表現的這種家庭是一對一模式,也有Team Interview的形式,也就是幾組家庭一起面試,有些問題可能是選答或搶答,非常考驗家長的臨場反應。
其中也常常會設置全英文溝通的環節,有家長會覺得這對家長要求有些過高。但事實上雙語幼兒園和學校是真正考慮到家校的長期合作的,因為孩子入學之後,家長難免要與外教老師一對一溝通,如果存在語言溝通障礙,那麼對孩子長期的學習也是不利的。
家長在面試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家平常表現如何?平常家中主要是誰來負責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理念如何?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有什麼看法?會如何支持幼兒園的工作等等。
這裡,就需要家長在面試前提前做好功課,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找到與家庭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是爸爸在主要負責教育孩子的家庭,常常會得到幼兒園的青睞。
02關於國際教育理念的認同
在電視劇中,許子言在面試中未被錄取,顧佳便開始四處通關係,找到名譽校董王太太,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推薦信,以此來幫孩子入學。
而王太太也因此對初初認識的顧佳提出搞定小行星命名權的要求,以作為推薦信的交換條件。
聽起來國際學校的入學似乎充滿了不可說,造成許多人對國際學校有誤解,覺得只要有錢就可以上,家長可能連梵谷和莫奈都分不清,文化素養堪憂。
但事實上,很多選擇國際學校的家庭,家長都是高知人群,像顧佳和許幻山這樣的家庭構成在國際學校其實是比較常見的。這些家庭更多地是出於對國際教育理念的認同,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更優質的教育,才讓孩子就讀國際學校。
而一些頂尖的國際學校,入學門檻之高,競爭之激烈都是超乎想像的。學校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非常看重,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生人數不會太多,每年的招生名額也就非常緊張。在競爭學位的家長數量也非常龐大,有些學校錄取比例真的是1:10的程度,最終能成功入學的孩子,可能家長和孩子本身都是非常優秀的。
尤其是幼兒園,因為孩子較為年幼,孩子之前的差距其實並不太多,如果家長實力不夠,或者教育理念與學校本身的理念沒有達成一致,反而可能會導致面試最終失敗。
所以,最終能夠歷經重重關卡突出重圍的家庭,往往在教育理念上都有共通之處。
在劇情中,許子言的同班同學楠楠突然癲癇發作,孩子們受到了驚嚇,家長們紛紛要求學校勸退楠楠。
這個情節可能更多地是為了激發顧佳與家委會會長之間的矛盾而設置的「工具情節」,實際上大家對此都有基本的判斷。
因為這樣的原因去剝奪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在任何一個學校都會引起巨大的非議。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只是教授知識,更要教給他們善良與友愛。更不用說這與許多國際學校基本的教育理念都是相違背的。
03關於國際教育的選擇
劇中的顧佳,為了讓孩子入讀頂級幼兒園,可以放下自己的身段,給王太太做蛋糕、教王太太看望遠鏡,讓王太太穿自己的拖鞋而自己就穿著襪子走下樓梯。
就算是這樣,推薦信裡,還要寫上每年為幼兒園提供一場價值三四十萬的煙花秀,才勉強過關。
顧佳說,這是當媽的修行。其實很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更好。
但在選擇國際學校時,究竟應該以什麼為標準來選擇?難道真的只看學校的排名嗎?
學校的實力其實也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許多學校校園看起來不起眼,但軟實力驚人,而有些學校硬體裝修一級棒,教學質量卻堪憂。
家長們在選擇學校時,還是要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學校的綜合實力。
以及,為孩子選擇學校,歸根結底是要圍繞孩子來選,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因為覺得某所學校非常優秀,就盲目地讓孩子去往學校要求的方向上靠攏,而失去了孩子的個人特點與成長潛力,那就與我們擇校最初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都有無限可能,有的孩子也才幾歲而已,期盼著他們更多的成長和可能性,陪伴他們活出自我,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漫長修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