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三十而已》在朋友圈刷屏了。談論度最高的還是富太太顧佳。人如其名,顧家。雖然人設是家庭主婦,但既有能力扶持老公創業,又能把欺負孩子的家長打回去,獲得了一眾好評。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坐在電視機前,拍著大腿對著顧佳連連點頭,代入感太強了!尤其是在幼兒園裡的那些彎彎繞繞:
想要入學先答應給學校贊助費每年來次免費的煙花秀,新生入學只能準備紙杯蛋糕,成為家委會會長就意味著要懂得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學校賺錢,自己也能從中獲利……
不是所有的上海家長都能進雙語國際幼兒園,但每個有擇園經歷的家長都知道,一個優質的幼兒園,甚至是託育班意味著什麼。而不需搖號,背後還有直升名額的國際幼兒園更是成為了家長們心中最後的「兵家重地」,不管是靠運氣還是財力,總是要爭上一爭。
國際幼兒園面試
每個雞娃家長都是懵懵懂懂地成長過來的,而一切的開始就是如何找一個合適的託育班,最好是有進幼兒園直升名額的那種。很多知名的國際幼兒園都會預留給自己託育班一些直升名額,而這些託育班往往會提早被佔坑。
如果不幸沒有佔到託育班的坑位,幼兒園面試中還有機會。一些幼兒園面試是比較正式的,一般在參觀完校區之後會發一個正式的面試通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做好準備了。大部分幼兒園面試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園長+外教對家長進行面試,家長們要用英語回答,主要介紹一下自己的職業,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另一部分是小朋友單獨被老師提問。一般都是全中文提問,但如果遇到維多利亞幼兒園這種讓小朋友用英文作答,家長們就要在日常中多練習用英文和小朋友對話了。
不少上海家長都知道,不能讓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瘋玩,而是要有意識地教一些生活中的常識,託育班的作用在此時就顯現出來了。
顧佳可能沒有想到孩子會敗在「不知道首都是什麼」上。
總有一些幼兒園不走尋常路,像宋慶齡幼兒園就沒有面試這個環節,在參觀日的聊天談話中,「不經意」就了解到小朋友的學習基礎。所以,如果看中了哪些幼兒園,家長們要提前一年就開始規劃,不僅要多方打聽收集面試等重要信息,還要在孩子的日常中有傾向性地教育。
顧佳沒有面試成功,只好求助住在頂層的暴發戶王太太。王太太的要求是用自己兒子的大名、小名、英文名命名三顆小行星,顧佳搞定之後,獲得了進入幼兒園的資格。很多家長都像顧佳一樣,費勁手段也要進入這樣學費高昂的頂級幼兒園,不少人都發出靈魂拷問:到底是為什麼?
國際幼兒園的確擁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例如上海惠靈頓外籍子女學校就背靠英國的惠靈頓公學,這樣的頂級學校走的是體制外的路線,只招收外籍子女。不少家長為了能夠上這樣的好學校,把孩子的國籍改為外籍,或者直接生一個外籍小孩。惠靈頓的姐妹校惠立,招收國內學生,年年爆滿。再說赫德學校,背靠英國優質的赫德公學,在這樣的學校裡上學就有機會直升進赫德公學。
一些獲得IB PYP課程資質的幼兒園,幼兒階段就培養跨學科技能,在教育活動和遊戲中讓孩子產生好奇心,結合相關事物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看著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哪位家長會不心動呢?
但看著每年動輒十幾、二十萬的學費,家長們也很難分清到底是心動還是心悸。
硬核的家長資源
成功進入國際幼兒園只是頭兩集的事情,家委會裡的門道更多。
幼兒園裡的家委會不僅代表著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渠道,更能方便地獲得家長背後的潛在資源。現實生活中家委會沒有這麼勢利,但也的確能獲得不少資源。而對於一個昂貴的幼兒園來說,家長們相似的職業背景,也會使一些課外活動能充分地展開。
宋慶齡幼兒園坐擁上海市區面積最大的幼兒園,每年5月包下上海大劇院舉辦藝術節,背後的家長團們分量也很重。一位成功打進宋慶齡幼兒園的家長,在知乎上問要如何體面地參加家長會。
更有家長為了孩子上幼兒園,把每月工資全部交學費,但在訴苦的同時,還在對如何直升進學校的小學部提問。還有家長就像顧佳搞定於太太一樣,送娃進幼兒園享受優質教育的同時,為自己打開人脈圈,使自己的資產再上一層。
對於劇中表現出的利益也好,手段也罷,都是茶餘飯後的調侃。真正的現實中,家長都奔波在路上。上海整體的大環境下,無論經濟條件的好壞,都不會影響家長們對於擇校的焦慮。只要被「家長」的身份命名,就像在身體裡放進永動機,空閒的時間到處搜集信息,都渴望在有限的條件中實現資源最優化。
即便是擁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如暴發戶王太太,為了孩子也會費勁地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買小行星的命名權。
又如顧佳買大房子背負貸款,在王太太面前討好卑微,30歲第一次與人打架,都是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家長們似乎有千萬勇氣、做任何事。而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這類國際幼兒園並不是頂級幼兒園。真正身價百億上市公司老闆選擇的往往是瑞吉歐、華德福這些小而美的幼兒園,他們更注重兒童精神世界的塑造,親近自然。恐怕這也是顧佳、王太太們根本想像不到的地方。
山外有山,時代的大洪流中,如何才能保持清醒,不盲目跟從找到最優解,才是家長們的漫漫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