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寶寶的恐懼有3種類型:
1、對自然的恐懼
寶寶害怕雷聲、放鞭炮;害怕黑暗的環境;害怕動物;害怕某些物體。
2、對社會的恐懼
害怕上學、考試;害怕被父母批評;害怕一個人在家、一個人睡覺;害怕與養育者分開;害怕遇見壞人、陌生人;害怕走丟;害怕穿制服的人。
3、對社交的恐懼
害怕說話;害怕不熟悉的人。
寶寶易受「驚嚇」怎麼辦?9歲前6種害怕及對策,值得父母看看
1、0-6個月
半歲以內的寶寶懼怕大的噪音。父母要給這個時段來自本能的恐懼的寶寶更多安撫。避免巨大的噪音和聲響。選擇玩具時,要有輕鬆、柔和的音樂。摟抱寶寶時,要注意安全和平衡,不可大力晃動寶寶。
2、7-12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害怕見到陌生人,寶寶已經可以認出陌生人和熟悉的人了。他遇到陌生人會感到害怕。這個時期應該給寶寶一個接觸陌生人(新朋友)的緩衝時間。
3、1-1歲半
寶寶特別害怕與父母、親人分開,這個時期寶寶對養育他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如果家裡需要請保姆,要早一些,給寶寶一個接觸的過程。
4、2-3歲
這個時候的寶寶害怕體形巨大的動物。如果動物看起來比他自身還要大時,他的思考能力會讓他感覺以自身能力難以抵擋,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在寶寶接觸動物時,父母要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5、4-5歲
寶寶害怕妖魔鬼怪,或者是戴奇形怪樣面具的人,這些恐懼主要出自寶寶啟蒙狀態的想像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談談他的懼怕,嘗試一些可以令寶寶放鬆、開心的事情。
6、6-9歲
孩子害怕自身或父母受到安全威脅。寶寶已經對人生不幸有一定的認知,並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父母過多關注孩子成績的好壞,讓他們甚是焦慮,由於孩子在情感上還未成熟,正常的判斷和觀察欠缺。父母可以專注傾聽孩子的恐懼和害怕,通過行動幫助孩子緩解懼怕心理,呵護好孩子。
可馨育兒說
孩子害怕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動物,原因是他們對這些認識不夠多,不了解。父母應該找機會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我們的大千世界,孩子看多了自然界的事物就成了經驗,並能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了解大自然一些淺顯的道理,知道其中的邏輯關係。如為什麼下雨、為什麼會有打雷、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就可以降低寶寶的恐懼,讓孩子知道哪些可以與大自然為伍,保護自然環境,成為駕馭者。哪些要對大自然敬而遠之,對自然界抱有敬畏之心。寶寶的恐懼心理也許是受到了其他一些事物的刺激,比如說父母對孩子說了一些不當的話,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你對寶寶害怕有什麼看法呢?你家孩子或你聽說過什麼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給大家。可馨育兒,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喜歡我們的內容,記得收藏關注分享哦,你的關注,是我們持續創作的動力!圖片來源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