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Q1. 三歲多寶貝家長問:孩子快上幼兒園了還是夜醒夜啼?正說著,孩子,跳下蹦床的時候,居然顯現出有嬰兒期驚嚇反射的動作!
驚嚇反射不是自己就消失了嗎,為什麼孩子寶寶還有呢?媽媽繼續追問:
Q2. 為什麼一歲五個月的寶貝,面有怯色,怕坐電梯,不敢爬器械? 寶寶沒站穩坐到墊子上,同樣出現驚嚇反射。
答by Ada:
媽媽了解驚嚇反射這個名詞,並且知道這個一驚一乍的不自主反應是要「消失「的,真是十裡挑一的好學家長。
沒錯!
驚嚇反射是個「短期臨時工 」,是人類成長發育裡程上的一個階段性產物。
新生兒出生後,驚嚇反射受到聲響、光線等外界刺激被激活。
(驚嚇反射見3『22「秒)
如果持續給寶寶合適足量的環境刺激,而不是隔離保護,他們反而不會一直這樣一驚一乍下去。
驚嚇反射在位期只存續3-4月時間,逐漸被高階腦抑制,被孩子的主動感知認知代替。
關於驚嚇反射:「嚇尿了」是怎麼回事?---驚嚇反射
中國寶寶驚嚇反射普遍延遲
驚嚇反射是人類階段性發育產物。但是,寶寶的驚嚇反射不會如約下臺。如果
家裡帶養人少於3人,
過於安靜
光線單一
常抱寶寶或常讓寶寶躺著
過度保護
過度保潔
足不出戶
寶寶一哭就緊張
不敢給寶寶匐趴,翻身,推爬
不知道內耳前庭為何物
不知道新生兒成長除了吃睡還是遠遠不夠的
延伸閱讀:成長的條件
看看,以上列舉的種種幾乎是每一個中國育兒家庭的日常,驚嚇反射當然普遍延遲殘留!
本主接手上萬個寶寶裡,目前遇到100天左右嬰兒就按時抑制驚嚇反射的,不超過3個,其中有一個是出生第一天就開始做匐趴了。1歲、2歲、3歲甚至小學階段還出現驚嚇反射的,大有人在。
驚嚇反射殘留的驚人後果
驚嚇反射滯留,會導致寶寶
新環境適應慢
協調性差
上課容易驚動而不專注
怕坐電梯
頻繁夜醒
小心謹慎
性格內向
依賴性吃手
缺乏安全感,難於建立信任
粘人要抱
人際障礙
過於敏感,容易焦慮
極端性格
強迫症風險高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寶寶出生前後,如果環境五感刺激充裕,驚嚇反射就好像得到充足的養分,就會近期完成階段性使命。
而當環境刺激匱乏時 ,驚嚇反射好像營養不良,於是遲遲不被抑制,在那裡停止不前,拖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後腿。
查了一下兩個寶寶的記錄,一個寶貝是2歲才來我們中心報早教,出生幾個月後一直是在另外一家知名的早教機構,這裡就不點名了。
環境刺激要及時 專業早教永不嫌早
另一位1歲半寶寶,是會走路才來早教的。
有多少後知後覺的父母,還認為孩子不會說不會走沒反饋沒輸出就沒必要早教, 是你嗎?
內耳前庭是人體第一感,只有抓住出生後那幾個月的關鍵期,滿足寶寶感官輸入所需,驚嚇反射才會自動下臺。
要想給寶寶最好的愛,最優質的陪伴,請務必把內耳前庭等科學早教遊戲列入日常,就像一日三餐一樣。
恭喜你,與寶寶共同成長,媽力暴漲!
↙點擊閱讀原文,參加21天打卡,把專業早教帶回家
每個寶寶都是老師,每位父母都是專家
一言不合就轉發吧
等你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