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安全區」並不安全揭露日軍在安全區的殺戮暴行
導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日軍以辦理難民『登記』為由,將避難於原金陵大學圖書館內之兩千餘名難民,迫令集中在網球場上(現該地已建為地質實驗樓),從中搜捕了三百餘名青壯年,驅至五臺山及漢中門外悉加殺害。」
陳奶奶為孩子們講起當年自己家的遭遇
11月29日,南京雨花外小的孩子們捧著菊花,在紀念碑前默哀本版攝影現代快報記者趙傑
「同學們!安全區是什麼地方?」南京雨花外國語小學姜雯豔老師,向自己的學生提問。孩子們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安全的地方!」
11月29日,周六的上午,寒風瑟瑟,雨花外小3C班的8個8歲孩子捧著白色、黃色的菊花,和現代快報記者一起,走進南京南秀村5號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天文系的院內。這裡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是南京20多座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中,唯一一塊立於安全區內的,它有雙重紀念意義:既紀念遇難同胞,又紀念難民收容。安全區內本不該有殺戮發生,但很多同胞卻在這裡被侵華日軍殘忍地奪去了生命。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軍侵佔南京時,留在南京的外僑代表……以原金陵大學等處為中心,在城內設立了「國際安全區」佔地約三點八六平方公裡,內設二十五個難民收容所,收容難民約二十五萬人,其中原金陵大學校園本身就是較大的難民收容所之一,收容難民多達三萬餘人。
原金陵大學附近,也是侵華日軍對我遇難同胞實施集體屠殺的場所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日軍……從中搜捕了三百餘名青壯年,驅至五臺山及漢中門外悉加殺害。
原金陵大學校園範圍內,也是我遇難同胞屍骨叢葬地之一。據當時慈善團體紅卍字會埋屍資料記載:一九三八年一、二月間,該會曾先後在城北各處收殮,於金銀街原金陵大學農場及陰陽營南秀村埋葬遇難者屍體達七百七十四具……(節選)
孩子們沒想到
安全區也有過屠殺
灰色的紀念碑上,嵌著兩塊黑底灰字的碑石,上面一塊刻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下面是記載著這段沉重歷史的碑文。南京雨花外小3C班的孩子們蹲下身去,把紀念碑前已經散亂的紫金草紙花,小心地聚攏起來,並獻上自己帶來的菊花,低頭默哀。
「同學們!安全區是什麼地方?」姜雯豔向學生們提問。孩子們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安全的地方!」
實情究竟怎樣?安全區真的安全嗎?姜雯豔老師一句一句地念起碑文,「原金陵大學附近,也是侵華日軍對我遇難同胞實施集體屠殺的場所之一。」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日軍以辦理難民『登記』為由,將避難於原金陵大學圖書館內之兩千餘名難民,迫令集中在網球場上(現該地已建為地質實驗樓),從中搜捕了三百餘名青壯年,驅至五臺山及漢中門外悉加殺害。」
為什麼姜老師念的碑文裡說,這屬於安全區範圍的金陵大學附近會有集體屠殺?孩子們疑惑了。但老師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們,因為當時的侵華日軍是沒有底線、沒有人性的,毫無道理可講。紀念碑的碑文中最後寫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立此碑,永誌哀痛,藉慰死者,兼勉後人:自強不息,振興中華。」
陳奶奶家的遭遇,讓孩子們默默流淚
身著黑衣的陳奶奶,曾隨現代快報記者一起到仙鶴門遇難同胞紀念碑探訪過。她給孩子們介紹說,「當年,我的父母帶著大哥,就曾經在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住過。」今年60歲的陳奶奶,說起家人的遭遇,聲音哽咽著,因為雖然父母當年「死裡逃生」,大哥和姨媽卻在大屠殺期間失去生命。
這是陳奶奶第一次給小學生講這段歷史,她非常注意措辭,怕嚇著孩子們,但孩子們聽懂了,悲傷的情緒在現場蔓延,女生們開始默默流淚。
聽到陳奶奶的描述,女生王宇涵眼角有些溼溼的,「爸爸曾經給我講過南京大屠殺,但沒有陳奶奶講得這麼詳細,原來我們身邊很多人的家裡人都經歷過那麼痛苦的事情。」
倖存者回憶:很多男人被帶走屠殺
在倖存者的回憶中,這段歷史也非常清晰。
《南京大屠殺全史》中記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在父母、弟弟被日軍殺害後,與姐姐一起躲入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避難。
他回憶說:「日本兵到大學裡抓俘虜,日本兵叫人們到操場上集合,讓男的站一邊,女的站一邊。然後開始認人。男的叫出來,必須有人認領,才會放人。但是,有很多的家人都站在人群的後面,看不到被叫出來的人是不是自己的家人。所以有很多男人都被日本人帶走了,都被屠殺了。」
英記者出書:揭露日軍在安全區暴行
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根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公函、報告,及其成員的信件、日記等,於1938年寫成了《戰爭意味什麼:日軍在中國的暴行》一書,第一次較為完整地向全世界報導了南京大屠殺的事實。該書中譯本《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於1938年7月出版。
一篇顯示寫於12月24日的記錄裡有這樣的描述:金陵大學內,登記的手續開始了。日方揚言如果中國兵能夠出來自首,將罰做夫役,可以保全生命。
文中記載:約二百四十人真出來了,他們卻全給捆載而去。其中有兩三個人受傷後佯裝已死,乘機脫逃,到醫院來求治。據他們說,一群給機關槍掃射,一群則為日軍刺刀學習的靶子。
互動
「實地探訪,讓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歷史!」
「我們看到快報的報導,就想帶著孩子也加入到『全城同祭』的活動中,通過實地探訪,遠比從書本、電視、家長那兒了解的要生動、深刻得多,讓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歷史。」姜雯豔說,她已經帶著學生去過草鞋峽、燕子磯,接下來利用課餘的時間,希望將能去的紀念碑都探訪到。
昨天,民生銀行南京支行、南航等單位紛紛報名參加「全城同祭」。截至昨天下午5點,現代快報官方微博#12·13全城同祭#話題閱讀量已達756萬,大量網友留言、評論。現代快報網上發起的「全城同祭」專題上線後,已經有近3000名網友在網上點燭、獻花。現代快報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全城同祭」微站點,在微信朋友圈成為熱點,6200多名獨立用戶,已經將該內容轉發10200多次。現代快報記者顧元森
紀念碑告訴後人
安全區其實不安全
「南京大學裡的這座紀念碑有重大的價值,有雙重意義。」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孫宅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是20多座紀念碑中,唯一一塊立在安全區裡面的遇難同胞紀念碑,而且它既是紀念遇難同胞,又是紀念難民收容的紀念碑。
他說,當時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中可謂人滿為患,不僅圖書館等建築裡住滿了人,校內的一些居民家裡,也收留了很多難民。空地上還搭起了蘆席棚用來收留難民。很多人在進了收容所後被日本兵抓出去,在安全區內相對荒僻的地方被殺。「位於南大天文系的這座紀念碑,紀念所有在安全區內遇難的人們。包括鼓樓區的二條巷、四條巷、五條巷一帶,有好多水塘,當時日軍就在旁邊殺害難民。」
這座紀念碑的碑文,是由已故的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殺研究第一人高興祖擬定的。「他是我的大學老師,生前一直在為立這座碑呼籲。」學者們希望,通過這座紀念碑,讓人們知道,安全區裡並不安全,侵華日軍在這裡抓放下武器的軍人和平民百姓殺害。「在安全區如入無人之境,任意殺燒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