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南京安全區「和平路」:感恩83年前國際友人的大愛之舉

2020-12-16 和訊

11月22日,在初冬的寒雨中,83名南京市民、學生和醫護人員從南京鼓樓醫院的1892樓前出發,重走83年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國際「安全區」,以此感恩國際友人們的正義之舉。

上午9時,徒步活動開始。83人分成兩個方陣,冒著細雨徒步當年「南京安全區」,用腳步丈量國際友人的大愛之路。

據悉,1937年11月,在侵華日軍全面開始南京大屠殺的前夕,留守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從國際人道主義出發,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並劃下了一片國際安全區,在最危急的時刻給來不及撤離的難民們提供了一個避難場所。同時,這些國際友人們組建了難民收容所,收容了25萬多難民。

【同期】活動參與者 鄧言

我們要懂得感恩,珍惜和平,努力學習,建設美好新南京。

【同期】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 張建軍

感恩83年前這些國際友人對我們南京城和南京人民所做出的奉獻,包括我們今年請了很多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隊員共同參加,我覺得這是一脈相承的人道主義救援的精神。

(記者 葛勇)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民眾重走南京安全區「和平路」:感恩83年間不變的「醫者仁心」
    蔡美婷 攝中新網南京11月22日電(申冉 朱曉穎 徐珊珊)22日,在初冬的寒雨中,83名南京市民、學生和醫護人員從南京鼓樓醫院1892小樓前出發,重走83年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國際「安全區」。人們感恩在戰爭中予以人道救援的國際友人和醫護人員,同時,也致敬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挺身而出的「白衣戰士」們,祈禱和平與仁愛之心永存。
  •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區」 |第三站: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1937年冬,侵華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20多位國際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他們與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裡的安全區,託起了中國難民「生」的希望。
  • 感恩和平 重走「南京安全區」 | 第三站: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1937年冬,侵華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11月下旬,留守南京的20多位國際友人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他們與中方人士一道建立了3.86平方公裡的安全區,託起了中國難民「生」的希望。
  • 南京:花語寄和平 感恩守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新華社南京7月30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7月30日是國際友誼日,「感恩義士·致敬英雄——花語儀式化教育」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在南京大屠殺那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守護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
  • 中外人士徒步「南京國際安全區」銘記歷史
    12月2日,第三屆「南京安全區」和平徒步活動在南京師範大學啟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高校、南京市紅十字會的代表和國際友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人一起從這裡出發,在當年「南京安全區」的範圍內進行徒步,致敬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羅伯特·威爾遜、喬治·費奇國際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平民的人道主義援助和義舉
  • 建設國際和平城市 南京向世界講好和平故事
    81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83年前,就在這裡,拉貝戴著頭盔,聽著電話,冒著生命危險收容了前來避難的眾多中國難民,也留下了他聞名於世的《拉貝日記》。這扇大門也由此成為災難中人們的希望之門、生命之門。   完整展現拉貝從德國來到中國的經歷  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
  • 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舉行:讓世界看到來自南京的和平之光
    南報融媒體記者 餘夢嬌 攝 熒熒燭光,悼念83年前的遇難同胞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立35周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_南報網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複製了位於廣州路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內的「拉貝之門」,以此為展覽入口。83年前,就在這裡,拉貝戴著頭盔,聽著電話,冒著生命危險收容了前來避難的眾多中國難民,也留下了他聞名於世的《拉貝日記》。
  • 南京陷落,有哪幾位國際友人,散發人性光輝,拯救遇難的軍民!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立後,德國人拉貝擔任主席,東以中山路為界,南以漢中路為界,西與西康路為界,北與山西路為界,成立了一個安全區,佔南京市總面積的1/8。在這個安全區內,由五臺山小學,交通部大樓,最高法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25處難民所。南京陷落之前走了一批人,但是拉貝,馬吉,米爾斯等人,扔堅守在南京。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複製了位於廣州路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內的「拉貝之門」,以此為展覽入口。83年前,就在這裡,拉貝戴著頭盔,聽著電話,冒著生命危險收容了前來避難的眾多中國難民,也留下了他聞名於世的《拉貝日記》。
  • 83年前,在南京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德國友人,最後他怎樣了?
    他是真實存在的,而在南京也有一個德國人成為了南京的辛德勒,在南京事件中,拯救了25萬的中國人。他是那個年代真實的活菩薩,後來他怎麼樣了呢? 拉貝在1931年11月成為了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的副部長,也是這個時候他開始寫拉貝日記。
  • 在國際和平城市,做歷史的朗讀者
    在國際和平城市,做歷史的朗讀者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
  • 國際友誼日:用花朵感恩他們,用花語希冀和平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破碎的瓦片喻意曾經的苦難,苔蘚覆蓋象徵新生,25組白掌的分布與25處難民營的地理分布相呼應,以紅端木設計製作的紅十字會標識醒目有力,一株粉色和平月季明媚綻放……7月30日是國際友誼日,「感恩義士·致敬英雄——花語儀式化教育」啟動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2020年12曰13號,是第六個國家公祭日,距離1937年12月13日整整過去了83年。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城,展開了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
  • 紀念拉貝|拯救南京25萬中國難民的「南京好人」,值得我們銘記!
    約翰·拉貝像一、拉貝與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發生時,拉貝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裡的「南京安全區」,並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公推拉貝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