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參觀《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命運與共——約翰·拉貝及家族與中國的友誼》展覽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展覽複製了位於廣州路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內的「拉貝之門」,以此為展覽入口。83年前,就在這裡,拉貝戴著頭盔,聽著電話,冒著生命危險收容了前來避難的眾多中國難民,也留下了他聞名於世的《拉貝日記》。這扇大門也由此成為災難中人們的希望之門、生命之門。
完整展現拉貝從德國來到中國的經歷
進入「拉貝之門」,就是展覽的前言和3個主體部分,分別為「漢堡之子·中國之緣」「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貝·大愛永恆」。展覽用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展品,向觀眾講述了約翰·拉貝的生平故事。
約翰·拉貝68年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歲月在中國度過或與中國有關。在「漢堡之子·中國之緣」這一部分,運用了時間軸的呈現方式,穿插有代表性的圖片,將1882年拉貝在德國漢堡出生到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的56年時光濃縮其中,包括了拉貝的出生家庭、少年時代、非洲經歷以及先後在中國北京、天津和南京的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這一部分在以往的相關展覽中較少涉及,不少照片是首次在紀念館展出,向觀眾展現了從德國來到中國的拉貝,從青年到中年的拉貝。
在「留在南京·伸以援手」這一部分,展示了拉貝出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開放住宅救助難民、拉貝與難民之間的互相感激,以及重要的歷史資料——《拉貝日記》的公布和出版經過。展覽摘錄了拉貝在日記裡的一段話:「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這一連串的發問,表達了拉貝對南京民眾的同情,在他的心中,已經把朝夕相處6年多的南京人,當作自己的同胞一般,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幫助南京市民渡過難關。因為拉貝的德國人身份,他被同事們一致推舉為人道主義救援機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
拉貝救助南京難民,南京人也對他感恩援助
在「不忘拉貝·大愛永恆」這一部分,介紹了戰後拉貝回到德國後的狀況,拉貝家族與中國的友誼以及拉貝精神在當代的意義。其中,展覽還介紹了南京對拉貝一家的援助。
當戰後拉貝一家生活困頓的消息傳到南京時,南京市成立了勸捐委員會,當時還不富裕的南京人用捐款購買了奶粉、香腸、咖啡、黃油和果醬等食品,輾轉寄給拉貝。展覽展示了南京市檔案館提供的當年援助拉貝的相關信件,這些檔案生動訴說了南京市民不忘拉貝的感恩之情。
展覽中,觀眾還會看到很多拉貝與中國之間友誼長存的事例,如拉貝家族將拉貝的墓碑捐贈給南京保存,南京市政府出資修繕並續租了柏林的拉貝墓地,拉貝的故居成為了拉貝紀念館,拉貝的後人參觀拉貝故居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根據《拉貝日記》編排的歌劇《拉貝日記》在拉貝的家鄉演出,每年11月南京都會舉辦「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以拉貝為代表的國際友人的感謝和敬意。
此外,展覽還以專題形式展示了《拉貝日記》的發現和出版。觀眾可以看到,拉貝的外孫女萊因哈特1996年在紐約公布拉貝日記的照片,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拉貝日記》在當時引發了轟動。近年來,《拉貝日記》被翻譯為中文、英文、日文等多個版本。2017年,拉貝之孫託馬斯·拉貝將《拉貝日記》南京卷《敵機飛臨南京》捐贈給中央檔案館,並在南京出版了影印本,成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的重要文獻。
對「勿忘國恥,吾輩自強」更多了一份理解
陳文書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受約翰·馬吉牧師之邀,擔任了約翰·拉貝先生的助理,幫助拉貝了解各難民收容所的實時情況,並且與糧食委員會副主任休伯特·索恩一起為安全區運送糧食。展覽開幕當天,陳文書之孫陳詩皓也來到現場,他告訴記者,在兒時就聽父輩講述祖父母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故事,也因此對「勿忘國恥,吾輩自強」更多了一份理解。「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記住在至暗時刻曾經對我們施以援手的國際友人;也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記住浩劫中留守危城的同胞。他們是有愛國熱情的人,為了援助他人,他們曾奮不顧身。」
南京市民劉通告訴記者,看了這場展覽有很多感受,不僅詳細了解了拉貝先生在大屠殺期間對中國難民的無私幫助,同時也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作為當代年輕人,我們更應該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珍愛和平,不忘歷史,多為國家的富強做貢獻。」劉通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餘夢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