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的工服,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前南斯拉夫進口的電子計算器,一疊疊已經泛黃的照片、雜誌,還有財務用的木質「保險箱」……
徵集到的部分實物
「這個月收到了一些書籍、史料,目前徵集到的實物偏少一些。如果能收集到更多的三線建設相關的實物就好了,向群眾展出的時候也將更豐富。相比史料,實物更帶有時代烙印,可以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三線建設時期的風貌。」11月1日,江津區夏壩鎮綜合文化站負責人易治友介紹,經過一年多的物品徵集,夏壩鎮三線陳列室計劃明年開放。
夏壩鎮因三線而建鎮,如今三線廠早已遷出,但密林中諸多的三線遺址成為了這裡特殊的符號,夏壩鎮也有更高的目標:藉此資源吸引遊客,讓夏壩成為「三線建設歷史文化小鎮」。
空空的陳列室急需裝入藏品
建廠往事
渴了就喝稻田水
沒有指示牌,很難找到廠區。
不經帶領,外人很難找到這個位於江津區夏壩鎮深山中的三線廠。在曾經的文件中,這個廠有多個名稱:第一廠名黑色金屬鑄造廠;第二廠名晉江鑄造廠;代號5057廠,對外稱為國營晉江機械廠。是一家完完全全的軍工廠。
在廠屬子弟校斑駁的黑板上,既有1998年最後一期黑板報的字跡,也有不斷前來懷舊老同學的題詞、落款:「李毅嘉母校重遊,2011.4.3」、「87級30年留念,2017.4.30」、「魏偉回校,2017.7.23」……
時光交錯的氣息撲面而來。
曾經的工廠掩藏在群山裡
國營晉江機械廠(以下簡稱晉江廠)廠址所在的地方叫桃子溝。
原晉江廠辦主任、搬遷指揮部副指揮長吳學輝向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介紹,晉江廠在巔峰時期職工家屬超過7000人。「7000多名職工家屬,再加上附近的村民聚集在廠周邊,形成了趕場的習慣。這個隱蔽的桃子溝熱鬧了幾十年,每棟家屬區樓、每個車間,甚至這些酷似主城十八梯的每個石階,都承載了這幾千晉江廠人的記憶。」
子弟校的朗讀聲仿佛在迴響
晉江廠於1966年5月開始籌建,工廠建設由當時的太原247廠和重慶451廠共同承擔,以太原247廠為主。
如今已經84歲高齡,參與晉江廠建廠的老廠長田學良當年便是響應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從黃土高原、汾河河畔的太原247廠奔赴到桃子溝的。
考察新廠環境(資料照片)
田學良回憶,此前他在太原247廠任工段長、生產計劃調度室主任。到了重慶建設現場才發現,困難超乎想像,當時參與建設的同志當中流傳著一首詩,反映了當時條件的艱苦和大家樂觀向上的精神:下雨山路滑如油,拄根竹竿爬山坡;渴了喝上稻田水,迎戰困難唱凱歌。
家屬區中心,過去熙熙攘攘。
「最初各方麵條件基本上就是『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來到現場的建設人員先解決住的問題,自己搭帳篷或住農民家,工作也不分白天或晚上。」田學良說,當時參與建設的職工和招募的民工近2000人,建設現場指揮部設在一個農民小院裡,既是辦公室又是廣播站,同時還是宿舍。當時沒有飲用水,只能到稻田裡去取水。有時早晨天未亮用壺打水回來,燒開以後水面上還會浮起來一些小魚、小蝦。
鴨子在屋頂上休憩
只能傳不能拍
晉江廣場上第一場籃球賽
露天電影吸引了周邊鄉場的人
11月1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在廠區看到,廠裡的「娛樂城」建在了一個堡坎上,規模宏大,後面是一個露天電影場和籃球場。「你都想像不到當年這個地方有多熱鬧,說是人山人海一點也不誇張。廠裡的職工家屬,周邊過來趕場的農民等等,都在這個壩壩上看電影,上千人扎堆看電影,你想那個場景有多宏偉。」夏壩鎮躍進村村民苑興海回憶道。
籃球場
建廠之初生活沒有那麼豐富,年輕人在桃子溝的建設生活十分枯燥,於是大家用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在一個小山頭上開闢出一塊場地,用木料搭起舞臺,自己設計焊接籃球架,修建了廠裡的第一個籃球場,建成「晉江廣場」。
娛樂城
為迎接1967年元旦,建廠的職工們在球場開展了「第一場籃球賽」,由於地面不平,球不能在地上拍,只能傳,球一拍就控制不住。晚上,在廣場的舞臺上還舉辦了由各單位自編自演的文藝晚會。可以說,自娛自樂的表演,調節了緊張的勞動氣氛,活躍了大家的文娛生活。
晉江廠廠史資料記載,建廠初期為了儘快投產,全廠工人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當時廠裡在只有一張鉗案,一臺電焊機和一臺車床的條件下,工人們就自己動手製造了兩臺難度大、質量要求高的水分離器設備,僅用5天時間就製造出一臺0.5噸的土化鐵爐,並在1970年7月煉出了第一爐鐵水。當時土化鐵爐裝在工房外面,出鐵水時需要六個人抬著火熱的鐵水進入工房。
電弧煉鋼爐是工廠投產的焦點。1970年7月,廠裡決定力爭當年「十一」出鋼水、澆出鑄件。當時做爐殼需要卷板機和校正機,職工們用千斤頂做了個土卷機,用大鐵錘校出了符合要求的圓周,1970年10月1日深夜,自製的土鋼爐在工房正式通電煉鋼。10月2日早上6時許,土鋼爐煉出了廠裡第一爐鋼水,澆築時鋼花四濺,廠裡也澆出了第一批鑄鋼件,開啟了軍品鑄鋼件生產序幕。
後來,廠裡辦了刊物,廠職工即興作詩描寫當時的生產場景:弧光燁,鋼爐演奏青春樂;青春樂,金蛇狂舞,紅星明月;燃燒自我輝煌業,存真去偽勤陶冶;勤陶冶,郝郎揮汗,剛強如鐵!
三線廠的愛情往事
好看的臉蛋又不能長出大米
在晉江廠子弟學校中學部東北側有一片梔子林,每年五至七月的時候,漫山遍野的梔子花開了。三線建設的物質生活是清苦的,但三線人善於在艱苦的環境下尋找樂趣。每年入夏的梔子林中,時時有三三兩兩的情侶納涼。甚至有的老倆口也愛鑽花叢,漫步其間。
打靶歸來
工人合影
吳學輝介紹,三線廠因為企業性質的原因,女性員工比例偏低,使得不少三線企業出現男職工的「單身問題」。在當時,長相比較標緻的女孩要求頗高,其順口溜表達了當時找對象「五大員(元)標準」:工資要有五十元,身體要像運動員,態度得像服務員,政治面貌是黨員,臉貌還要像演員。
當年唯一的大商店
三線企業大多數女性都在企業內部安了家,幾乎每一個單身女性職工都有不少追求者。只要能在廠裡找到對象,男青年們都會感到高興和榮耀。他們說「好看的臉蛋又不能長出大米」、「我們結了婚,從此可以天天唱夫妻雙雙把家還,好安逸嘛」。
吳學輝回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工廠各級組織相當重視。晉江廠曾積極聯繫過一些附近部門、企業,讓他們組織女職工來廠做青年聯歡活動,為年輕人找對象創造機會和條件。
晉江廠後記
老廠區裡梧桐葉落
屋頂長滿青苔
晉江廠職工主要由太原和重慶兩地人員組成,後經過幾次招工,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廠裡北方人佔比多一些,在重慶經過幾十年潛移默化的浸染,即使是第一代三線建設者,他們的生活、文化、語言、過年習俗等都融入了巴山蜀水的地域色彩。
不論是是東北「銀」,還是河北「任」,或山東「俺」,或京片子、衛嘴子,如今說話和生活都是有滋有味的重慶話、火鍋味。至於三線二代或者三代,就更甭提了,一口正宗巴適的重慶腔調。
空寂的菜市場
時光荏苒,晉江廠的興衰和諸多三線企業一樣,上世紀80年代後開始艱難而痛苦的「軍轉民」過程。1999年12月8日,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發文《關於將五0五七廠劃轉給一O七廠的批覆》,同時撤銷工廠代號,實施分廠制的管理模式。晉江廠就這樣結束了歷史使命。同年的12月上旬,廠裡還舉辦了「慶澳門回歸和歸併一O七總廠」的慶祝活動,職工們在「九九歸一祝大江興旺、慶澳門回歸」的巨幅上簽字留言。
2003年9月28日,位於江津夏壩老廠區最後一個車間的最後一臺10噸重製氧設備從桃子溝順利遷出,最後聳立在位於巴南的新廠裡。從此,晉江廠成為了歷史,而老廠區也變成了晉江廠人的記憶。
早已退休或者散落在各地的晉江廠人和晉江子弟,偶爾有空會到夏壩鎮桃子溝轉轉,看看自己或先輩汗水澆過的土地,看梔子花開、梧桐葉落,撿起難以尋覓的粉筆頭寫下時間的落款: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江飛波 文 畢克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