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統一的民法典或將於2020年形成

2020-12-19 搜狐網

  昨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民法總則草案。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對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作出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率性、綱領性作用。因此,民法總則草案初審,相當於本次民法典編纂走出第一步,首次局部揭開面紗。草案分11章,分別是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等。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本次民法典編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五次。前兩次編纂,分別於1954年、1962年完成民法草案、民法草案「試擬稿」。改革開放後,曾兩次啟動民法典編纂,但因條件不成熟,均中途延期。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編纂民法典,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五次民法典編纂隨後啟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适時表示,編纂民法典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目前考慮分為合同編、物權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組成。總則編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編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

  民法典編纂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本次民法典編纂,採用「兩步走」思路: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爭取提請2017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上半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3月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併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李适時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別制定了民法通則、繼承法、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修改了婚姻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對編纂民法典的呼聲比較高。編纂民法典已經具備了較好的主客觀條件。

  李适時強調:編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對現行分別規定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科學整理,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法律彙編不對法律進行修改,而法典編纂不僅要去除重複的規定,刪繁就簡,還要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現行規定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

  民法典組成內容

  民法典

  總則編

  ●基本原則

  ●自然人

  ●法人

  ●非法人組織

  ●民事權利

  ●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

  ●民事責任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

  ●期間的計算

  ●附則

  分編

  ●合同編

  ●物權編

  ●侵權責任編

  ●婚姻家庭編

  ●繼承編

  ……

  (目前考慮)

  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

  ●1954年和1962年

  分別完成了民法草案、民法草案「試擬稿」,由於「反右」和「文革」擱置。

  ●1979年

  第三次啟動民法典編纂,但是受當時的條件限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還未形成,編纂中途停止。立法機關決定,先分別制定民事單行法,待條件具備時再制定民法典。

  ●2002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鑑於內容複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有分歧,這次審議後,民法典編纂再次延期。

  ●2014年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編纂民法典。

  編纂將採取「兩步走」思路,先後編纂總則編和各分編。

  焦點

  胎兒民事權利如何進行保護?

  胎兒是否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如何主張其民事權益?這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有了初步答案。民法總則草案「自然人」章節明確提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本版採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王姝

  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胎兒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

  現行的民法通則未提及胎兒權益,只規定公民從出生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也就是說,由於胎兒仍在母體體內、尚未出生,所以尚未成為法律意義上的「人」,不具備民事權利能力。

  近年來,關於胎兒期內遭受不法侵害的訴訟呈上升趨勢。如一些地區發生的因醫護人員操作不當導致的「腦癱嬰兒」索賠案,孕婦受到侵害生下早產兒等。由於胎兒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所以司法機關的判決結果也有區別。

  早年間,四川發生一起案件,一葉姓女子的丈夫被撞亡,兩月後她生下女兒,她和女兒提起訴訟,要求肇事方賠償經濟損失。可肇事方認為,事發時,葉姓女子的女兒還沒出生,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更不是死者生前所撫養的「人」,拒絕賠償。法院沒有採取肇事方的意見,支持了葉姓女子和其女兒的訴訟請求。

  之後,無錫也發生了一起案件,裴姓孕婦被摩託車撞傷,提前兩月生下只有2公斤重的女兒,體質很差。裴某和丈夫、女兒提起訴訟,向肇事方索賠孩子的生命健康權傷害費、孩子父母親的醫藥費、護理費及精神損失費。可是法院審理認為,事故發生時孩子沒有出生,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的身份,駁回了孩子和父親的訴訟請求,只支持了孩子母親的訴訟請求。

  起草中的爭論

  「活著出生」是不是前提條件?

  本次民法總則起草過程中,法律界普遍認為,民法總則應該寫入胎兒權利保護的內容。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民法總則草案之前,中國法學會和梁慧星、王利明、楊立新、徐國棟等民法學知名學者都曾分別起草建議稿,其中均有胎兒權利保護條款。可是,民法應該保護哪些胎兒權益?是否應該將「活著出生」作為胎兒維權的前提條件?對此仍有不同看法。

  對於民法應該保護哪些胎兒權利問題,王利明設定的範圍最為嚴格,認為「胎兒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在其出生後,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相當於僅承認胎兒的身體健康權;徐國棟則認為,應承認胎兒具有繼承、接受遺贈和贈與的權利能力,也就是說,僅承認胎兒繼承權等財產方面的權利。

  中國法學會和梁慧星、楊立新都未對範圍作出限定,這相當於,除了身體健康權、繼承權,肖像權、隱私權等精神層面的權益也應該納入民法的保護範疇。

  梁慧星、王利明、楊立新、徐國棟都提出,「活著出生」是胎兒主張民事權利的前提條件。只有中國法學會例外,中國法學會在建議稿中寫明:「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視為已出生」,這意味著,即使胎兒因侵害行為致死,仍然有權獨立主張侵權法上的損害救濟。

  草案內容

  首提「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在各方爭論中首次亮相的民法總則草案,如此設計胎兒的權益保護內容。草案在明確「自然人從出生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這一前提下,同時提出:「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未存活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對此,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适時解釋說: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為了保護胎兒的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權利,有必要在需要對胎兒利益進行保護時,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權利能力。

  此前,梁慧星在專家建議稿中,對胎兒權益保護也採用了近似於草案的內容設計。他曾撰文解讀說:「凡涉及胎兒利益保護時,包括遺產繼承、對胎兒的侵權損害、贈與或者遺贈等,法律上將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其權利由此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條文採用『視為』概念,表明並非一般地賦予胎兒以民事權利能力,只在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事項時,才將胎兒作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主體對待。並且,僅使胎兒具有享有民事權利的資格,不能使胎兒承擔民事義務」。

  梁慧星強調:如果胎兒以後活著出生,則其應繼續享有已經取得的民事權利;如果胎兒未能活著出生,則應視為胎兒自懷孕之時起,從未有過民事權利能力,其已取得的財產權益,應當適用不當得利規則。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尹田參與了草案的立法討論。他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草案對於胎兒權利保護的上述設計,稍顯模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的保護』,其中的『等』該如何理解?是否將侵權損害賠償權益排除在外?例如孕婦因為車禍生下身體不健康的孩子,那麼孩子是否可以主張肇事方賠償?」他說,此前的繼承法已經賦予了胎兒繼承權,而司法實踐中,胎兒侵權損害賠償案件較多,所以草案應該對胎兒是否擁有侵權損害賠償權利做出明確界定。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6/28/content_641554.htm?div=-1 report 4215 昨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民法總則草案。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對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作出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率性、綱領性作用。因此,民法總則草案

相關焦點

  • 民法總則草案正式出爐 爭取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民法總則草案正式出爐 爭取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原標題:   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編纂民法典的任務要求,編纂民法典列入了調整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個人信息保護法已形成草案稿
    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昨日下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慄戰書表示,制定關於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的實施意見,全年報送備案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1995件,報送備案的特別行政區本地法律33件,研究處理公民、組織提出的審查建議138件,經審查,督促糾正506件,維護了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 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法典草案是法治建設標誌性重大成果
    據人民日報消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今天下午3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慄戰書:提交本次大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標誌性重大成果。
  • 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來源:中國人大網(2019年12月1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44次委員長會議原則通過2020年6月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58次委員長會議修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民法典草案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標誌性...
    中國長安網北京5月25日電(司徒紫瑩)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於北京時間下午3點開幕,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慄戰書委員長向大會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慄戰書表示,提交本次大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標誌性重大成果。本屆常委會在上屆工作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民法典編纂工作,先後7次公開徵求意見。經過反覆修改、精雕細琢,形成了目前總共7編1260條的民法典草案。相信經過全體代表的認真審議,一定能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保障民事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民法典。
  • ...日上午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
    >2019-12-28 09:50:07來源:FX168 據新華視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28日上午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 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民法典草案 近親屬界定等議題獲熱議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時冉)24日,在京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民法典草案進行分組審議。此次提請審議的草案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後,首次以完整版形式亮相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在分組審議中,近親屬界定、離婚撫養權、各分編順序編排等問題獲立法者熱議。
  • 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會人員建議正確處理多重關係
    8月30日、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分組審議。根據我國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的工作安排,繼2017年民法總則通過走完「第一步」之後,上月底,民法典編纂「第二步」正式邁開,各分編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共六編,1034條,自9月6日起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編纂民法典是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用法典編纂的形式進行。「法典編纂是一種解決法的科學化、系統化、統一化的立法形式。
  •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完整民法典草案即將亮相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 12月20日上午10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舉行第三次記者會,發言人嶽仲明同志介紹立法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2019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嚴格依照法定程序推進憲法修改工作,於今年1月召開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認真討論中共中央修憲建議,形成憲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推進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編纂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立法工作者接續奮鬥的艱巨任務。本屆常委會研究提出「兩步走」工作思路:先制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作用的民法總則;再編纂各分編,爭取到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經過常委會3次審議和反覆修改,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民法總則,完成民法典開篇之作,為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打下堅實基礎。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建議:將法定結婚年齡降至18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要逐步解決老齡化趨勢) 「關於婚齡,我認為這次到了大幅度降低的時候。」
  •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新華社記者黃玥、白陽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22日分組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審稿。常委會組成人員普遍認為,草案三審稿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在維護平等、文明、和諧的婚姻家庭關係方面取得較大進步,總體已經比較成熟。
  • 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年監督工作計劃
    ,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和法制統一,完善監督工作機制,增強監督實效,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開好局、起好步,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貢獻。
  • 【中英文對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2017)(全文)
    全國人大常委會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貫徹和執行。
  • 中國民法總則實施時間2017年10月1日 開啟「民法典時代」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楊維漢、羅沙)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
  •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組織、職權和議事規則
    1987年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事和工作程序作了進一步細化。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較為有限,如1954年憲法沒有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
  • ...浪費、規範「人臉識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回應熱點問題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劉碩、羅沙)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於12月22日至26日在京舉行。  嶽仲明表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繼續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根據常委會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意見,草案三審稿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  「有條件地對範圍作微調,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他說。
  • 新時代人大監督的經典範本——全國人大常委會助力打好汙染防治...
    (河北人大供圖) 2019年5月,王晨率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到河北省開展執法檢查。 2020年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土壤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在甘肅省開展檢查。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時光回溯到2014年10月,編纂民法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這一重大立法任務。我國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 選舉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5件法律案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初審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二次委員長會議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10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10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在記者會上通報了此次常委會會議擬審議的法律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