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在我國的種植面積非常廣泛,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也給不少農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深受農民的喜歡。但想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必須要達到高產,而高產也並非是件易事,必須要採取科學的管理方式,不過小麥田裡的雜草很多,必須及時去除才能保障小麥的營養充足。
如果只是普通的雜草問題不大,通過化學除草就可以輕鬆解決,這種方式成本低、工效高,還可以減輕農民們的勞動力,是農民們普遍使用的方法。但有一種雜草很難去除,它就是野麥子。這幾年來,很多農民反應,新野麥子出現,而且防治工作越來越難做,為此非常困擾,關鍵的問題在於,麥田的除草劑對新野生的麥子根本無能為力。
新野麥子的特點
野麥子又稱野生麥、陸生麥,它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強。當野麥子的種粒掉落在田裡時,種子會進入休眠狀態,秋後農民開始種植小麥時,在對田間進行澆肥施肥後,野麥子也跟著甦醒,並跟小麥一起發芽生長。在生長的過程中,野麥子會跟普通的小麥爭搶田裡的養分及光照,使普通小麥無法正常生長,從而影響最終的產量。
由於是野生的,所以野麥子的生命力很強,同時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長勢也較旺,因此植株要比普通小麥更高,跟普通小麥爭肥、爭水、爭光,使小麥的長勢減弱,造成減少,通常減產在10%左右,嚴重的話可以達到15-20%。此外還會影響到小麥的純度,使品種無法達到一致,影響農民們的收入。
新野麥子的生長規律
在拔節前,新野麥子跟普通的小麥長得很相似,拔節後葉子的顏色會變成淺綠色,而且葉子又寬又長,並呈下垂形狀,此時農民可以通過葉子的顏色來辨別。在挑旗後,葉子的顏色會加深,並呈下披狀,此時也很容易辨別。抽穗以後,穗子看起來比較瘦小,顏色也是淺綠色的,只要在陽光下就可以輕易的辨別出來,想要找到新野麥子,可根據這些規律來,在合適的時間及時辨別出新野麥子的存在。
新野麥子難防除的原因
由於新野麥子長得跟小麥很相似,如果不到結籽期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它的繁殖和分櫱能力都特別強,單株的葉子數量及面積相當於普通小麥的兩倍,要是競爭起來,普通小麥肯定要吃虧,而野麥子的成熟普遍比小麥要早,種子就會提前掉在田裡,後期想要清理的話恐怕是難上加難。此外野麥子的生命力特別強,在室溫下,保存五年的種子仍然有25%的發芽率,在20釐米的土壤中還可以存活三年以上的時間。
雖然野麥子跟小麥都是禾木科,但能夠防治它的藥劑並不多,凡是可以防治野麥子的藥劑,對小麥也是非常不安全的,要是使用不當的話,很容易引起藥害。此外野麥子的傳播途徑也是非常廣的,通過鳥類、河水都是可以傳播的,要是沒能及時防治,種子可能很早就掉到了土壤裡,到時候越拔越多。
怎樣有效防除野麥子
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區別野麥子和普通小麥,在發現野麥子後,也要選擇最佳的防除時間,冬前小麥長到3-5葉時,最化學防除的最佳時間,通過這次防治可以控制整個生育期,播種後30-35天直到澆封凍水之前,要進行藥劑防治。當小麥進入到拔節時,要採取人工進行拔除,此時噴藥的效果不好,對小麥的生長也不利。
除草劑對新野麥子無效
新野麥子成熟的要比普通麥子早,很容易落粒,要是不能及時將它們去除,麥田中就會產生大量的雜株,所以農民朋友必須要重視新野麥子的問題,並提早採取措施。為了防治新野麥子,不少農民採用了除草劑,遺憾的是,除草劑對於新野麥子根本無能為力,並沒有最終將野麥子去除。由於大量使用除草劑,不少農民還引發了藥害,損失比較嚴重。
消除新野麥子的有效方法
想要消除新野麥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辨認去除,去除時要把整株都拔起,帶到田外處理。不過在拔節前,新野麥子跟普通的麥子長得特別相似,一般是很難辨別的,所以要選擇拔節至抽穗後這段時間,農民可通過葉子的顏色和形狀來分辨,在認準了新野麥子後,左手抓住野麥子穗,右手順著莖稈找到其根部直接拔起。
麥田去雜的方法步驟
給麥田去雜不能盲目,應該根據田間的長勢,並分清哪些才是真正的普通小麥,哪些是新野麥子,對於這些雜株要整株拔除,徹底將新野麥子這樣的惡性雜草清除,然後帶到田外集中處理掉。為了防止有遺漏,在去雜時要逐戶逐塊的進行,保證不留下任何空地和死角,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集中力量統一進行,這樣遺漏的機率會更小一些。
在中後期去雜時,要結合田間的管理做到隨時去雜,最終做到徹底去除乾淨,而且在時間上不能拖拖拉拉,時間越早對小麥的生長越有利,這樣小麥可以得到充足的營養、水分及光照。如果去雜不及時,後期出現倒伏後更難去雜,也不能作為種子來使用,那麼對農民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去雜最好是分兩次進行,在拔節後到挑旗前進行一次,楊花後再進行一次,而最佳的時間是小麥拔節後,因為有些雜株此時長得很快,更方便區別。
如今,新出現的野麥子非常狡猾,它就像變色龍一樣隱藏在麥田中,導致農民無法辨別,從而影響到最終的產量。不論是雜株或雜草,都必須要從基部整株拔起,特別是那些惡性的雜草,必須要做到斬草除根,永遠不要給自己留下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