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無法落地,MBO、PBC、BSC等績效工具,該怎麼選?

2021-03-02 HRD領跑者聯盟

從淵源上看,現代企業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是一脈相承的,前者是在後者進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至二十世紀90年代早期,績效管理逐步成為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人力資源的管理過程。績效管理受目標管理思想的影響很大,因此,本文我們將主要以目標管理理論的誕生為源頭來回顧幾個關鍵概念和模型對於績效管理發展史的影響。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於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目標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認為在目標明確的條件下,人們能夠對自己負責。它與傳統管理方式相比有鮮明的特點:(1)員工參與管理(2)以自我管理為中心(3)強調自我評價(4)重視成果。MBO理論涵蓋的目標制定、過程監控、評價反饋、結果運用正是現代績效管理全流程的基礎。

《哈佛商業評論》謂之「過去75年來最具有影響力的管理工具」之一,由美國Robert.S.Kaplan&Dvaid .P. Norton 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BSC將企業的目標歸結為財務、客戶、內部業務管理流程和學習與成長(或創新與提高)四個基本方面,試圖平衡財務與非財務、經營性與非經營性、行動導向與監督性措施間的關係,實現企業整體最優,使之保持與環境的動態協調與平衡。因此,BSC在本質上為目標制定與目標分解提供了與企業總體戰略相契合的路徑。

它源自於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的「BSC平衡計分卡」體系。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明確各級部門的主要責任,並以此為基礎,明確部門人員的業績衡量指標。KPI體系的目的是以戰略和控制為中心的:公司戰略目標是長期的、指導性的、概括性的,而各職位的關鍵績效指標內容豐富,針對職位而設置,著眼於考核當年的工作績效、具有可衡量性,而且是對可控部分的衡量,這也將更有效的控制個人的行為。本質上,KPI是確保企業層面的目標能夠分解落實到每個員工、且能對每個員工的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明確考核的工具。

1999年 Intel公司發明了這種方法,被 John Doerr推廣到Google,後來Oracle,LinkedIn等高科技公司並逐步流傳開來,現在廣泛應用於IT、風險投資、遊戲、創意等以項目為主要經營單位的大小企業。近兩年,很多人開始拿OKR與KPI做比較,甚至有人認為百病纏身的KPI該被OKR取代了。

但如果追溯本質,我們會發現OKR與KPI的核心區別在於:OKR不是以考核為導向的,而是一個目標牽引工具。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時刻提醒所有人,從整個公司的戰略角度看,每個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為了去除KPI模式下考核結果直接用於獎懲對員工行為產生的強導向作用,OKR模式下的績效管理明確把目標管理中的評估過程和績效評估流程分列開來,從而確保員工願意挑戰更高的目標,因此像Google的績效管理體系實際上是OKR+績效評估的綜合模式。

由IBM提出,與BSC、KPI同屬於以控制論為主的思想流派。年初每個員工要在充分理解公司的業績目標和具體的KPI指標的基礎上和在部門經理的指導下制訂自己的PBC,並列舉出在下一年中為了實現這些業績目標、執行方案和團隊合作這三個方面所需要採取的具體行動。這相當於員工與公司籤定了一個一年期的業績合同。個人業務承諾的制訂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通過員工個人與直屬主管和經理不斷的溝通過程中制定的,不是簡單的任務分解和對上級命令的執行。要想在PBC評分上取得好的等級,就必須清晰了解自己部門的業績目標,抓住工作的中心,充分發揮團隊合作優勢,並強調切實執行。

縱觀各種績效管理方法,其實能夠歸結為兩個大流派:

 以目標管理理論、權變理論、激勵理論為主的思想流派:包括德魯克的MBO和 「OKR+績效評估」

主導思想:認為在目標明確的條件下,人們能夠對自己負責,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以實現目標為目的。

主要優勢:這一流派能夠能更好的讓員工釋放主觀能動性,提高績效管理的參與度,如果目標結果與考核能夠不直接關聯,更有益於創造開放輕鬆的環境,激發員工更多更大膽的創新。同時目標管理的公開和透明,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貢獻是如何支持同事、團隊以及公司發展目標的,這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也有利於團隊之間、同事之間的相互協同和配合。

➁ 以控制論為主的思想流派:BSC、KPI、PBC

主導思想:認為需要通過管控和利益槓桿驅動員工實現目標。

主要優勢:員工的工作過程行為是根據一系列經營目標加以衡量的,以過程行為管控讓員工的行為得以糾正。指標可衡量,結果導向,易於評估和操作,評估結果和績效考核強相關。這種方式在複雜、多變的管理情景下,對戰略指導、戰略實現具有較好的控制力。目前很多企業實施的這類績效管理方法部分地體現了它的思想,但並不完善。

綜上,過去幾十年績效相關的管理思想的「流行「大體上經歷了「目標論——控制論——目標論」的過程,這個趨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部宏觀環境變化以及社會變遷的推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某一思想流派和方法會在某個時間段、或者在所有的企業中完全取代另一個流派。同時不管是哪一流派,最終都脫離不了績效管理的本質:通過績效管理讓員工持續自我提升,最終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也達成個人成長的目標。

這意味著對企業而言,關鍵的任務是如何在實踐中透過「亂花迷人眼」的方法和工具,看到並回歸績效管理的本質,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同時根據自己的企業文化、所處階段,管理成熟度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績效管理變革最佳路徑,融合運用「控制論「和」目標理論「的長處來解決每家企業面臨的個性問題。

總結:回歸績效管理的本質,讓績效管理模式的選擇更加簡單 

中國目前處於一個快速變化的大環境中,VUCA時代,企業要建立起敏捷的績效管理體系,首先就要回歸績效管理的本質,同時從機制上建立組織的「彈性「,而這其中最需要把握的關鍵點則是:

所有的管理模式,不管披上了一個什麼樣的華麗外衣,最終都要服務於管理的目的。而既然績效管理的本質目標是「實現企業目標+實現員工成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目標管理+績效評估「已成為公認的大勢所趨,而當下市面上各種時髦的績效管理方法都沒有跳出這一個框架。分析到這個本質,HR同仁們大可不必過於執著於紛繁多樣的工具名稱,關於績效管理體系的選擇,只要從自身的基礎和需要出發,也會變得相對簡單——敏捷就是王道!

相關焦點

  • 人力資源管理最常用的十大管理工具:BSC、KPI、MBO、OKR
    人力資源管理最常用的十大管理工具:BSC、KPI、MBO、OKR我們都知道去一個遠的地方要找一個好的交通工具,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是一樣,那麼要把績效管理做好也要找一個好的工具,只有找到符合企業情況的工具,才是一個真正的績效管理。
  • 企業沒做好這幾點,再好的績效工具(KPI/OKR/BSC/360)都沒用!
    企業家是否該深度反思了?》發出不久,一位地產行業的董事長就帶著HRVP直接到公司來拜訪我,說是看了我的文章後,深受啟發!談話間,他反映自己的企業現狀不太好,受疫情影響,業績下滑嚴重,2000多名員工面臨生存的壓力與挑戰,他很想快速突破,做出一些改變。我問他怎麼突破?他說要突破只能靠人才,而在他的企業人才管理過程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績效不合理。
  • 績效管理工具可真多,KPI、OKR、MBO有何不同?
    MBO理論涵蓋的目標制定、過程監控、評價反饋、結果運用正是現代績效管理全流程的基礎。《哈佛商業評論》謂之「過去75年來最具有影響力的管理工具」之一,由美國Robert.S.Kaplan&Dvaid .P. Norton 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
  • 《華為高效管理PBC》——讀後感(績效到底是什麼)
    績效是現在各大中小企業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內容,在人力資源的六大模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在人力資源考試的書中,可以看到從三級到一級,對績效這個內容有著不同層級的講解。三級講工具——說白了,身為一個只能考三級人力資源的初哥,有工具想主動應用,基本不可能。二級講分解——有了一些的管理經驗,被要求做績效,想實施,發現難以推進。
  • 又是績效考核時,KPI 和 OKR 到底怎麼考?
    有一個觀點說考核是各種方法的融合,而絕對不是彼此的替代,後來我發現根據當前組織的各維度的實際情況,參考各路的方法和工具因地制宜才是出路,盲目迷信某種方法或某個公司的實踐,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痛苦的。當然,沒有經歷苦難怎麼能見彩虹呢?因此本次的主題討論,正是各位技術管理者實踐經驗的深度碰撞,乾貨滿滿。賈樂: 如何進行有效的績效管理?
  • 「企業管理工具解析」BSC落地的核心——三個管理閉環
    仁略產業研究中心導讀:平衡計分卡(BSC),最早是由Robert Kaplan教授和David Norton博士提出的「全新」的戰略管理工具,是一種新型的戰略性績效管理系統和方法,它以信息為基礎,系統考慮企業業績驅動因素,多維度平衡評價,著眼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 管理好文:BSC、MBO績效考核法的優點與缺點分析
    這些量化的指標,可以客觀地反映出績效結果,便於考量,利於分析。(2)BSC考核,不僅包含了財務因素,也包含了非財務因素;不僅考慮了外部客戶因素,也考慮了內部員工因素;不僅度量了短期效益因素,也度量了長期利益因素。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保證了BSC考核的全面性、公平性。
  • 北森雲計算:OKR繼續火熱,績效管理敏捷化的變革已在路上
    但絕知此事要躬行,OKR的真正落地對企業的文化、管理者成熟度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OKR coach成了很多企業不可或缺的幫手。為此,北森在不斷調整績效管理軟體能夠更有效實現OKR這些管理模式的同時,也在全世界範圍內與資深的OKR教練及組織合作,強強聯合幫助中國企業落地敏捷績效管理。
  • OKR深度解析:好績效,都不是「管」出來的
    OKR是通過改變組織的行為方式,進而提升組織的績效水平。OKR是目標管理工具, 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 項目管理、過程管理的利器,而不是績效考核的工具。 總之,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有著本質區別,OKR更應該是一個績效管理的工具。 OKR的理念是鼓勵員工挑戰更高目標,如果要和薪酬、績效掛鈎進行考核, 員工就沒有必要冒著達不到目標的風險去挑戰自己,有能力也會藏著。這樣就會使得OKR本身的功能無法全部發揮。
  • OKR深度解析:好績效,都不是「管」出來的-虎嗅網
    四、KPI:戰略落地的‍‍評價工具KPI有很多分解方法,‍‍最主要的分解方法叫關鍵成功要素法,其他的方法基本上都帶有它的影子,我們可以通過對‍‍它的介紹,‍‍來理解KPI的核心思想。‍‍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叫做關鍵成功要素,一個叫做關鍵績效指標。‍‍
  • 舊文重發 | KPI、OKR和績效管理概念的正本清源
    OKR和BSC,誤導績效管理的工具【舊文重發】瞎扯的「OKR績效管理」 ——目標管理及IT應用OKR和阿米巴:尋求工具的本義 對於目前這個潮流,我的觀點是:通過對最近兩年來聲稱實施了OKR績效管理的中國企業的觀察,我覺得OKR其實是被作為「目標設定」(goal setting)的方法,這和我幾年前的判斷一致
  • 谷歌、Intel、字節跳動公司OKR與22六步工作法的結合實踐(LTD中國...
    可以看出,OKR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OKR的主要目標也是為了明確公司和團隊的「目標」以及明確每個目標達成的可衡量的「關鍵結果」。這個理念讓他們嘗盡了甜頭,okr理念由此誕生,後續也被一直沿用,包括除intel 以外的其他高科技公司也選擇這種管理方式,通過okr他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和公司的目標方向有什麼關係。2、OKR和KPI有什麼區別?
  • OKR和KPI的本質區別
    KPI僅僅被企業用作績效考核工具;2. OKR本質是企業運營管理體系,但現在被很多人誤認為是績效考核工具。如果對這兩個體系分別有深入的了解,對於它們的區別自然會很清楚。當然,這兩個管理體系分別需要深入的學習與實踐才能夠真正理解,但還是能夠簡單地做下區分。
  • 高管怎麼考?董監高平衡記分卡(BSC)+KPI績效考核,請參照!
    關注【本百家號】更多關於制度、流程、體系、崗位、模板、方案、工具、案例、故事、圖書、文案、報告、技能、職場、諮詢、培訓等內容與您分享!績效考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最好辦法莫過於對考核指標進行量化。
  • 分享績效落地管理的四大工具:「圖、庫、卡、單」,拿去即用!
    不熟悉績效管理工具的應用有很多民營企業家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但也不請績效諮詢師來做指導,所以在面對績效管理時,對績效管理工具不熟悉,這讓他們很傷腦筋。績效管理工具對於專業的人員來說沒有什麼難度,無疑就是「圖、庫、卡、單」這四大手段,但是要是一點相關知識都沒有,就只能幹瞪眼或者瞎琢磨了。
  • OKR和KPI可以並行嗎?
    那怎麼產出結果,我覺得這些工具有兩個重要的共同指導原則,PDCA與SMART原則,PDCA強調的是閉環、是流程,SMART是保證提高有效性。 做過績效管理的人,很多人都知道PDCA循環,PDCA循環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採納、宣傳,獲得普及,所以又稱戴明環,最早用在全面質量管理上,後來在績效領域被廣泛使用。
  • 後疫情時代,品譽諮詢助力企業績效落地管理
    績效目標的達成是「後疫情時代」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主要體現在:既定績效目標難以達成、績效方案落地難等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績效管理落地方案,解決「痛點」,成為企業必須直面的考驗。「後疫情時代」企業績效管理「痛點」顯現「後疫情時代」,企業績效管理成為不容忽視的難題。
  • KPI or OKR?績效管理的第三條路
    審美疲勞:KPI已經在江湖盛行多年,各家企業的專業人士為了凸顯自身的管理領先性和專業度,尤其是在數位技術浪潮的席捲下,總有錯覺KPI過時了,KPI與數位化不搭,應該有更好的績效管理工具匹配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所孕育出的商業模式。
  • KPI VS OKR,詳解OKR管理術!
    HR一直都在談績效,團隊管理者也一直都在談績效,甚至老闆也一直都在談績效。但實際上,大家所談的績效的重點其實都是不一樣的。HR談的績效往往是MBO、KPI、BSC、OKR等等績效工具手段。管理者談的績效往往是如何考核如何監督如何改善員工的工作。而老闆談的績效往往是業務增長緩速但成本上升過快,如何採用更好的管理方式讓員工的收入與貢獻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