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雖然是出生在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但由於其胞兄孫眉農牧業、商業都經營的不錯,有「茂宜島王」的稱號,他也就得到了讀書所需的費用,能全心投入學業中。
1892年,26歲的孫中山先生出任了澳門鏡湖醫院首任義務醫師,是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但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不過他並未如願見到李鴻章。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
通過17年的努力,1912年,宣統帝退位,標誌的不僅是清朝的結束,還是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但革命果實落在了袁世凱手中。
晚年時,孫中山先生依然在同帝國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症在北京時,臨終前籤署了《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份文件,《國事遺囑》中則發出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孫中山先生的生前遺願,是葬在南京紫金山,其原因是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的地方,不可忘記辛亥革命。當時誰也沒有料孫中山先生會在此時逝世,這些身後事都是孫中山先生自知大限將至時所安排,中山陵則是在1926年春動工,歷時3年建成。
其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暫時安放在了北平香山碧雲寺,並且有守靈人盡心盡力的守護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此外從1925年4月至1929年6月,葬事籌備委員會一共開了69次會議,極其重視孫中山先生的喪事。
葬事籌備委員會由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12人組成。
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北平運抵南京,途中途徑廣州,全城動員,降半旗致哀,護送隊伍達12萬人。
三天公祭後,於6月1日舉行了奉安大典,即孫中山先生出殯之日,共有120人抬棺,數萬民眾自發前來送行。
凌晨4點時,胡漢民主祭移靈典禮,獅子山炮臺鳴禮炮101響,隨後靈櫬移出大門,抬往中山陵,途中瞻仰群眾則達到了五十餘萬人,到10點多,靈柩停在了祭堂中央。
獅子山炮臺再次鳴響101響禮炮,全國民眾都停止了工作,默哀3分鐘。
值得了解的是從博愛坊至祭堂,一共有392級臺階,8個平臺,落差為73米,象徵著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另外從碑亭至祭堂的石階有339級,象徵了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的339人。
現如今前往中山陵,可免費進園,但需要預約,最好是提前預約,據了解,現今前去中山陵的每天都達到了近三萬人,雙休日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