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拓寬了18米,違建變成文化牆,小院新建了自行車棚、搭建了涼亭……如今走在東城區體育館西路,煥然一新的面貌讓很多老居民眼前一亮。經過整治提升,不僅環境美化了,居民生活便利了,道路通行能力也提高了,暢通了局部交通循環。
「爆堵」路拓寬至30米寬
住著700多戶、2000多居民的法華南裡社區是典型的老小區。隨著私家車增多,居民沒地兒停車成了老大難問題,大家「見縫插針」,給原來只有12米寬的體育館西路增加了很多人為堵點。
體育館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四清介紹,經過重新規劃,體育館路街道辦事處從自身做起,拆除了門前的避風閣和自行車棚,並挨家挨戶做工作,幾個月時間就拆除了沿街佔道的違建5000多平方米,讓體西路北段得以整體西擴,道路寬度從12米變成30米。為了保護原來路邊的行道樹,設計方案還經過調整,保留了原來的19棵國槐,並巧妙地將它們設計成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隔離帶。「這樣,騎車人夏天還有陰涼,騎行環境也可以提升」。現在的體育館西路北段經過改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遇到磁器口或者天壇東門堵車,這條路就成了避堵捷徑。
北京晨報記者還了解到,已經拆除的紅橋天樂玩具市場南側的斷頭路已經打通並修整一新,成了紅橋市場南街,東西連接起天壇路和體育館西路,有效地分流疏解了紅橋市場、天壇東門、體育館路等人流密集區域過往車輛,讓整個地區的交通循環暢通起來。
體育用品一條街變冬奧牆
花樣滑冰、高山滑雪、短道速滑……原本滿是違建的體育館西路南段,如今已經華麗轉身為冬奧文化牆,冬季奧運會的各個比賽項目化成一座座動感十足的磚雕,在牆上一一呈現。
「這裡原來是數百米長的違建,拆除工作完成後,街道在徵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設置了這面奧運文化牆。」體育館路街道城管執法隊李博介紹。很多老崇文人對這裡都會有印象,因為靠近國家體委、北京體育館,原來這裡是著名的體育用品一條街,但不少經營體育用品的底商都是開牆打洞經營。街道辦事處經過反覆做工作,疏解商戶、封堵開牆打洞、粉刷牆體、安裝護欄,同時設置了花箱,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有效防止了佔道經營的反彈。為了提升街巷品質,街道還按照相關標準,統一了商戶的牌匾標識,不僅整齊而且美觀。
記者看到,體育館西路南段還有一個小型的「四塊玉」景觀,傳說明永樂年間修建天壇時,剩下四塊大漢白玉,一時沒用就放在天壇東門外。當時這一帶全是窯坑、葦塘之類的荒地,有窮人常到這裡挖黃土進城去賣。時間久了,人們就稱此地為四塊玉。現在,這裡布置成「四塊玉」小品,讓這個充滿故事的老地名「活」了起來。
口袋公園健身樂園新增超20處
同樣通過整治提升了「顏值」的還有雙玉中街。3號樓前的小院不大但是很精緻,古樸雅致的綠植廊架,舒適休閒的木質走廊,寬敞安全的現代車棚,平整實用的院內平臺,讓人無法和整治前的私搭亂建、堆物堆料、環境髒亂聯繫到一起。去年,龍潭路拆違工作開始,經過工作組宣傳告知、入戶走訪、反覆勸說,居民紛紛支持、配合,拆違提升順利進行。整治後,不僅增添了便民設施,還集中粉刷了樓梯,更換了部分破損的窗戶,整個樓煥然一新。
在街的南口,還修建了一個小型的居民文化廣場,設置了宣傳欄、綠植、座椅,也成了這裡「人氣兒」最旺的地方。體育館路街道利用有限空間建造了這類文化景觀20餘處,包括供休憩的口袋公園、邊走邊賞的文化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