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o,我是順兒,昨天我們討論了計劃出現中斷時的解決方案。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看計劃實施的第二個阻力,那就是在過程中出現失敗。
失敗也是很常見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尤其是對於那些困難的目標,總會有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
面對失敗,有兩個選擇,一是馬上放棄,二是繼續前行。前者最簡單,但最後你什麼都得不到。後者讓你經歷精神和體力的磨練,最後讓你收穫累累碩果。你會選哪個?
你可能會說,當然是選第二個了!但問題是,怎麼在失敗面前繼續保持前行的動力呢?
在對待失敗的態度背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它們叫做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運作的方式非常不同,也會導致不一樣的結果。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智力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產生一種讓自己表現得聰明的欲望,這種欲望讓他傾向於避免挑戰,在遇到障礙的時候,常常會選擇自我保護或輕易放棄。
這一類人認為努力不會有結果所以不會持續努力,並且會拒絕接受有用的負面反饋信息,而當其他人成功時,他會感到這對自己造成了威脅。
最後的結果是,他們很早就停滯不前,沒辦法取得自己本來有潛力取得的成就。
和固定性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認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因此他會願意迎接挑戰,在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堅持不懈。
他認為熟能生巧,所以願意不斷地努力。他也願意接受負面反饋,從批評中學習。在其他人成功時,他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新的東西,獲得靈感。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取得很高的成就。
這樣一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是很難達成他的目標的。因為他所有行為的落腳點都是「我夠不夠聰明」。
失敗就意味著我這個人不夠好,既然我就是這個樣子,那努力有什麼用?如果繼續下去還有可能失敗,那樣又會顯得我不夠聰明不夠好,那我幹嘛不早點放棄?
所以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上,面對失敗,我們怎樣保持前進的動力?答案就是,塑造你的成長型思維。
腦科學已經證明,人的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自身的努力不斷發展的。所以在我們實現每一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我們的能力也會隨著不斷地增長。而讓我們成長最快的機會,就是失敗。
因為在失敗中,你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進步,這會為你接下來的行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失敗的時候,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我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我看到了自己的哪些方面還可以提升?」「接下來我可以做什麼樣的調整?」不斷地用這樣的問題向自己提問,從害怕失敗、厭惡失敗到接受失敗、熱愛失敗,這就是從固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轉變。
具體怎麼做呢?有三步。
首先,在出現失敗時,要觀察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在說些什麼。
它可能會說:「放棄吧,你的能力還做不了這麼難的事,去做些簡單的事吧。」或者,「不管你怎麼努力,你永遠都不可能像別人那麼優秀,因為你本來就是個平庸的人。」你可以把它們寫下來。
第二,和你的固定型思維對話。
你可以說:「歡迎你的到來,我知道你的存在是為了讓我變得更好,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看看,我能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些什麼?我可以做些什麼讓我做得更好一些?」
第三,列出具體的調整計劃,放在你關於這個目標的大計劃裡,然後按照計劃去行動。
這一步非常重要,它是從思維到行為的落地。因為如果沒有實際的行為,你是不會有真正的成長的,很可能你所謂的成長型思維也是假的。
今天我們探討了遇到失敗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們希望能注意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維,塑造成長型思維,讓自己從關注「我是不是足夠好」轉變為關注「我還能學習到什麼東西」,不斷從失敗中學習成長,讓失敗成為我們實現目標的加速器。
明天我們繼續探討另一個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意志力不夠該怎麼辦?我會給出解決方案,幫助你擁有更加強大的意志力,實現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