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接受失敗的心理比失敗本身可怕,家長這樣做,讓孩子接納失敗

2020-09-07 紅豆媽媽育兒日記

文/紅豆媽媽育兒日記

樂樂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平時在生活中愛笑愛鬧,十分惹人疼愛。可是,隨著樂樂的成長,媽媽發現樂樂身上有一些不好的缺點。比如說,樂樂和小夥伴一起堆積木,小夥伴堆的積木比較高、比較好看、比較快,樂樂就會一氣之下推翻積木,開始嚎啕大哭。還有的時候,樂樂在幼兒園的運動比賽中輸了,他也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看起來十分委屈的樣子。

面對生活中的的一些挫折,樂樂的表現總是不盡人意,他總是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失敗這個事實。對於小孩子來說,成長路上的一些失敗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學會接納失敗,接受自己才是人在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

家長朋友們可以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接納失敗

一、孩子不能接受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長要求過高

雖然說人天生都有一顆好勝心,但是後天環境對於孩子的好勝心影響也是十分重大的。比如說,一個在世俗眼中比較成功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會有相應比較高的要求。因為自身比較成功,所以這樣的父母一般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顯得太笨。因此,在生活中他們總是喜歡把孩子與別人比較。

比如:鄰居家的小姑娘繪畫比賽得了第一,自己的孩子自然也要不甘落後;周叔叔家的兒子成績名列前茅,如果自己的小孩子在班級吊車尾,自己的面子自然也就掛不住。諸如此類的比較數不勝數,孩子如果一直在家長的這種比較下成長,也會在潛意識中給自己很多壓力,不允許自己失敗。因為自己失敗,就意味著父母會不高興。

2.孩子盲目自信

人天生是自戀的,也是好勝的,這兩種因素導致人類有時候會盲目自信。小孩子一生下來就得到了來自於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呵護,有的家庭只要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所以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得不到的東西。

在這樣一種思想的引領下,孩子慢慢地就會變得有一些盲目自信。孩子一旦盲目自信,就很容易看不清楚真實的自己,也不容易準確地估量自己的實際水平。因此,一旦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失敗,他們就會難以接受這個結果。

二、抗挫折能力差有什麼危害?

1.影響人際關係

一個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會在遭遇失敗之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比如說,有的孩子一旦失敗,就會採用大哭大鬧大叫的方式去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這種行為雖然讓自己比較舒坦,但是卻會給別人的生活造成一些困擾。因此,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自己這個原因使自己的人際關係受損。

2.不能準確評估自己

有一部分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因為盲目自信,所以不容易準確地評估自己。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著各種明規則和潛規則的世界,很多條條框框束縛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準確的認識自己是我們順利生活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準確評估自己,就會在未來的生活中受到一些阻礙。

3.不容易成功

古語有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大道理告訴了我們成功需要積累,需要磨難。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在成功之前摸索成長,那麼他永遠都不會用量變達到質變,最後抵達成功的彼岸。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挫折和失敗,也不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那麼它永遠都不會成功。

三、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家長應該怎麼做?

1.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對於一些小孩子來說,如果自己表現良好,成績優秀,那麼父母就會笑臉相迎,積極誇讚自己。可是如果自己考試成績差,或者在其他方面表現不突出,家長可能就會瞬間換成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家長這種態度的切換,會讓單純的孩子在心裡產生這樣一種感覺:爸爸媽媽只會喜歡優秀的自己,不優秀的自己是會被厭棄的。

因此,如果一些父母想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那麼父母自己也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穩定的港灣。不論孩子成功與否,家長都要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積極地鼓勵孩子引導孩子。孩子看到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自己,那麼他就會有很多的安全感,他也就會更加有底氣去接受失敗。

2.幫助孩子塑造成長型思維

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的就是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強調人的天賦和能力都是可以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而固定型思維學認為人的天賦和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後者這種思考模式會在思想上阻礙人的進步,而前者卻能開拓人的視野,鼓勵人的自信。因此,家長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學會接受失敗,就要在生活中向孩子灌輸成長型思維。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一次的失敗不算什麼,只要不斷努力,不斷改進,就會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3.幫助孩子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學會反思就是學會成長。家長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人,就要教會孩子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有句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這種轉變並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需要反思作為一種轉化劑才可以成功。如果孩子能夠從失敗中反思自己,那麼他也會為下一次行動奠定基礎。


生活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失敗,但這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們不能夠接受失敗、不能夠正視失敗。家長朋友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學會反思,學會接納失敗,這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輸不起?學會"接納失敗"是關鍵
    ③忍受不了別人成功,嫉妒仇視甚至傷害他人可怕的是,輸不起的孩子不能接受自己失敗,還忍受不了別人成功。看到周圍人比自己優秀,就心懷嫉妒仇視,嚴重了還會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行為。2018年6月,中科院研究生謝雕被高中好友周凱旋刀扎身亡!兩人高中時期都是優秀生,都考入了不錯的大學!
  • 失敗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
    當我獨自面對一件做起來令自己感覺非常困難的事情時,首先這件事情會讓我感到莫名的緊張和恐慌,緊接著會出現一種前所未有的的壓力感,感覺自己根本就拿不下這件事情。有時候仰望天空,甚至覺得連天空都是灰色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為此,我也失敗過很多次,曾消沉沮喪了很長一段時間。
  • 孩子愛表現,卻不能接受失敗:孩子「爭強好勝」家長要注意這3點
    勝利、成功、領先,可以帶來心理滿足感,孩子喜歡這種感覺,但無法接受和容忍失敗、落後造成的心理失衡。2:缺少安全感。很多父母本身就非常貪勝懼敗,急功近利,不重視過程和基礎,只關注最後的結果。這樣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自然會造就孩子的爭強好勝。如何引導爭強好勝的孩子?1.首先,家長要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孩子。
  • 孩子玩遊戲時接受不了失敗,怎麼辦?
    我們還可以怎麼做,或者說這件事情我們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去做,還有沒有一些方式是可以讓我們做的更好的?對於第二種情況,我們就要去想一想,為什麼孩子想要探索?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不能讓他好奇心得到滿足,所以他總是明知故犯。
  • 孩子「輸不起」,並非承受不了挫折,而是家長忽略了失敗教育
    失敗本身就是教育和成長的一部分,恰當合理的失敗教育有利於孩子釋放內心的壓力,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重視起來,再重要也重要不過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接觸到失敗,並懂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很多孩子不是害怕失敗,無法接受失敗,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來自於父母的心理上的壓力。
  • 孩子失敗,家長的做法更加重要
    1.不溺愛父母認為孩子無法面對失敗,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弱,與父母的溺愛嬌慣、盲目的讚揚有關。父母平時大包大辦,極少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或本應該得到鍛鍊的事情,例如做家務等等。獨立自主、自理自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本該在一件件小事中得到鍛鍊的機會被父母的溺愛驕縱錯失了機會,這樣當挫折來臨,沒有處理經驗的孩子自然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首先選擇逃避。
  • 失敗並不可怕,家長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才是面對成功的途徑
    現在的家長教育只想孩子成功,這樣孩子給太多的壓力。成功不是簡單說說就可以的,就像孩子學習,家長給孩子定了很高的學習目標。一個年級那麼多的學生,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有學習要求,想在其中成功脫穎而出是比較艱難的。有些孩子沒有考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崩塌,導致心理出現問題。
  • 真正智慧父母,請給孩子犯錯誤權,接納孩子失敗
    孩子自然就會選擇最容易討好家長的方式,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認定孩子是差生,把成績等同於一個人的品性,把成績差的孩子看做是品性不好的孩子。 家長需要修煉升級,老師和學校教學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來做懂孩子的好老師
  • 9歲孩子用拼音寫下遺書:不能承受失敗的孩子,有多可怕?
    但是這個女生的簡歷之中,卻並非如此,她講述了自己考研失敗的故事,說自己如何從失敗之中走出來,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且加倍努力終於考上研究生。對於這段經歷,白巖松有感而評,「只有受到過很多表揚,卻也能經歷很多挫折的人,才能去面對前程未卜的人生。」1、不能承受失敗的孩子,有多可怕?
  •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如何幫孩子接納自己?
    遊戲規則是兩個人一組,雙方以慢動作的形式輪流對打,但不能觸碰到對方的身體。第一輪由A打B,第二輪由B打A。因為不是第一次進行這個遊戲了,所以不需要老師的示範,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搭檔,開始了「慢動作」的練習。
  • 孩子害怕失敗,輸不起?學會這兩招,讓孩子知道失敗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很多的家長都發現孩子,無論是幹什麼都特別在乎輸贏,玩任何遊戲都要贏,如果是輸了的話,孩子就會開始更改遊戲規則,而如果沒有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讚揚,孩子會感到非常難過,甚至是不去上學。因為孩子總希望自己能夠做的最好,做的比別人更好,以此獲得誇獎,認可和獎勵。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困難,在面對無數的挫折與困難時肯定會遭遇失敗,因此會產生各種的負面情緒圍繞著孩子。
  • 聰明的父母,這樣教孩子面對失敗
    因為對孩子要求過高,甚至事事都要求孩子要做到最好,慢慢地會讓孩子對輸贏看得很重要,覺得自己不能失敗。其實大家也可以這樣,平時多給孩子講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難,讓孩子正確看待失敗。當孩子失敗時,就說明他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夠好,還有進步的空間,此時要做的,是帶孩子一起總結經驗和教訓,讓孩子做得更好。成長就是在一次次的錯誤和失敗中,汲取經驗,最終才能一次比一次優秀。
  • 失敗是成功之母,獲得成功前,請先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1、讓孩子知道,無論失敗還是成功,父母都會是他的後盾當孩子失敗時,總是有家長會選擇給孩子講道理或者是給孩子的失敗找理由,雖然本意是好的,但是這其實並不值得提倡,因為當孩子失敗的時候你給他講道理,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某些情緒,就是在換種方式給他傳達你失敗了也該忍著不該這樣,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 書評|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過後的負面情緒
    生存壓力、生活壓力、房價壓力、婚育壓力,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未來是不能靠努力而改變的,於是懶散、消極,甚至得過且過地過完一天又一天。在大部分人的個人體驗裡,越努力,並沒有越幸運。因為就算努力了,也不能賺到更多的錢,完成階層的躍遷。反而是,越努力,越受打擊。
  • 孩子失敗了一次就不願意再嘗試,家長要懂得這個教育技巧
    父母不能對子女只是嚴格要求,自己卻沒有標準,只有給彼此自由,才能讓對方都更好地成長。面對孩子一些行為,家長不要什麼都還沒有做就去阻止他們的行為,如果可以的話,要儘可能地讓他們去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這樣孩子才能更加清楚自己做的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 作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很重要
    對於孩子而言,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不少家長育兒宗旨就是讓孩子開心,省不得孩子受一丁點的委屈,不忍心讓孩子嘗試哪怕一次的失敗和挫折。當孩子真正碰到了挫折,他會不知所措,有可能會因為一點困難就一蹶不振,甚至是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
  • 孩子遇困難就躲, 害怕失敗, 父母該怎麼辦?
    一、沒有到達家長為其制定的標準。主要發生在家長對孩子引導不當,過高設置孩子的奮鬥目標,超越孩子認知能力的過分要求等等。二、家長擔心孩子內心受挫而進行的過度保護。從某種角度上說,保護本身就是阻礙。家長應該拿出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面對失敗和解決困難的能力,而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或用蠻力驅使孩子向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
  •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輸掉比賽,或是參加活動被淘汰出局時,出現負面情緒,哭鬧不停,不能接受事實。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孩子發展階段的特點導致。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自我認知發育尚不完全,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會出現盲目自信,或過於自卑的心理,遭遇失敗後,自信心受到打擊,難以接受結果。
  • 中考失敗十五六歲的孩子何去何從?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中考失敗十五六歲的孩子何去何從?」,看到這個問題,我內心感到恐慌,為什麼中考失敗了不知道怎麼辦呢?為什麼要說十五六歲的孩子何去何從呢?難道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今天,我想聊聊自己對這個話題的理解!
  • 孩子經不起一點挫折?如何成功地進行「失敗教育」
    如何教孩子學會失敗那麼,家長應如何對孩子進行「失敗教育」呢?兒童心理研究所的臨床心理學家AmandaMintzer博士給出了如下建議:表現同理心面對孩子的沮喪,家長要做到能感同身受。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句「沒關係,你下次會做得更好的。」因為這樣無法消除孩子挫敗和失望的感受。相反,家長需要換種方式回應孩子,可以說:「看得出來,你很失望,我知道你也很想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