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的姐」照顧丈夫癱瘓大哥、病母20年,每天僅睡4小時

2020-12-23 澎湃新聞
龔小林在照顧癱瘓的大哥,為他擦身體。 南國都市報 圖

「你快回來,大哥又掉下床了,我搬不動。」正在開計程車的龔小林接到婆婆的電話,掉頭就往家裡趕。從凌晨5點出車到現在,這已是龔小林第3次往家裡趕。每天這樣的奔波,已是龔小林生活的常態,一邊為生計操勞,另一邊還要時刻照顧家裡的病患——65歲中風的婆婆和終年癱瘓臥床的大哥。

20年前,龔小林深知自己要背的擔子很重,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嫁到這個家。20年來,龔小林對生活從沒怨言,她用孝心和責任撐起了家庭的重擔,也撐起生活的希望。

她的日常

工作家庭來回奔波

一天只睡4個小時

龔小林回到家中,看到摔在地上的大哥和一旁手足無措的婆婆,她熟練地扶起大哥,拿藥給他餵下,然後走到一旁安撫婆婆。做完這些用不到5分鐘,汗水卻已浸溼了龔小林的衣服。

簡單安頓好家人,龔小林又馬不停蹄地出門開車載客。

40歲的龔小林是三亞天行電召出租汽車有限公司的一名女駕駛員。上早班時,每天早上5點,全家人還在睡夢中時,她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接了幾趟客人,7點剛過,她又回到家中煮好一家人的早餐,再出門開車,直到下午的交班時間。上班時,龔小林還時常會接到婆婆或鄰居的「報警」電話,一天回家五六趟是常有的事。時常在忙碌了一天準備休息時,疲憊的龔小林抬頭看牆上的鐘,時間已過凌晨1點。

「為了照顧家裡,也為了生活。」龔小林是湖南省益陽市人,她和丈夫郭車勝都是計程車駕駛員,門檻不高,相對靈活的時間,都是他們選擇這份職業的原因。計程車司機通常是兩班倒,每天凌晨5點和傍晚5點是交接班時間,龔小林和丈夫會輪流在家照顧婆婆和大哥,一天基本只睡4個小時。兩個人都上班時,只能在工作和家裡來回奔波。

照顧癱瘓大哥20年

給他按摩 給他擦身

20多年前,丈夫的哥哥因患腦膜炎未能根治,病情惡化後常年癱瘓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8月4日上午,天氣不錯,時不時吹來的海風為盛夏的三亞帶來陣陣清涼。這天龔小林上的是晚班,為家人做好早餐後,龔小林將大哥抱到輪椅上,推著他在出租屋狹小的走廊上來來回回地走。走廊盡頭狹長的窗戶還能透進一點陽光,龔小林把大哥推到窗前,為他按摩那無法動彈的雙腿。

「有空的時候會推他出來曬曬太陽,躺久了血液不循環,還容易抽筋。」龔小林仔細地擦拭著大哥的身體,癱瘓的大哥幾乎無法與她交流,但她還會一邊按摩一邊和大哥說著家裡的近況。龔小林的動作十分熟練,平時照顧大哥,都是她和丈夫一起完成的。

大哥住的房間內家具不多,除了床最多的就是凳子。「這是給大哥上廁所用的,這個是讓他坐著洗澡。」這些凳子都是龔小林和丈夫的傑作,他們拿了一些鄰居不用的家具為大哥改造成各種功能的座椅。因常年癱瘓在床,大哥的起居生活都要依靠他人的幫助。20年來,龔小林和丈夫一起照顧著家人,從未有過一句怨言。

65歲的婆婆在一旁看著龔小林忙裡忙外,自己卻幫不上忙,偷偷地躲在一旁抹淚。「我要是沒有生病,還能幫上一點忙,是我拖累了他們。」去年10月,婆婆因為中風而導致了偏癱,身體左側完全使不上勁,生活也依靠龔小林照顧。

她的執著

20年前 嫁進這個家

就想好挑起家庭重擔

「我們是親人,一家人本就應該相互扶持。」龔小林說,從自己嫁到這個家裡的第一天開始,婆婆就把自己當成親生女兒一樣對待。

3年前的一個晚上,操勞完家務的龔小林正準備躺下休息,卻覺得眼前的世界天旋地轉。「頭一動就會暈,還不停地冒冷汗。」當時已是凌晨2點多,婆婆二話不說把龔小林送到醫院,一檢查是患上了眩暈症。「住院的一個星期裡,婆婆換著花樣給我做飯,幫我照顧家裡和孩子。」龔小林說,當時自己一動也不能動,婆婆每天為自己擦拭身體。在婆婆的精心照顧下,龔小林的身體恢復得很快。「當時我就決定,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婆婆。」

龔小林的付出,婆婆都看在眼裡。「我沒有女兒,她就是我的女兒。」婆婆動情地說。

家裡有一個常年臥床的大哥和生病需要照顧的老人,當時許多的姑娘都對這個家庭避之不及,龔小林卻義無反顧地嫁進來。自1998年和丈夫結婚後,龔小林就決定和丈夫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20年來,龔小林和這個家的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對龔小林來說,孝老愛親是她的本分,也是她的責任。

人家說她傻 她笑了笑

20年來 從來沒後悔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之一,龔小林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這一品格。

龔小林在與丈夫郭車勝相識不久後,義無反顧地嫁給了當時家境貧窮的郭車勝。家庭最困難時,家裡總共有7口人,其中有3個病人和2個孩子。

龔小林夫妻倆都靠開計程車為生,每個月收入近3000元。「要租房子,要給老人買藥還要供孩子上學。」龔小林的大哥和婆婆每個月買藥的開銷需要不少錢。如果大哥摔傷住院,花費就會更多,夫妻倆的工資常常入不敷出。

家裡的錢不夠,免不了向親戚朋友借。次數多了,不少人會問她:這樣做值得嗎?「他們問我為何這麼傻,這麼多年了還是如此執著地照顧這個家。」龔小林笑了笑,20年來,自己從沒後悔嫁給丈夫。「我們雖然日子過得比較艱難,但我們家庭和睦,這比什麼都要重要。」她說,特別是自己生了兩個孩子後,更加體會到家庭責任的重要性。

「媽媽很辛苦,但她很堅強。」龔小林12歲的小女兒郭豔萍說,奶奶養育了父親,父母養育了自己,父母老去的時候,自己也會這麼做。「多年來妻子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我對她有虧欠。」回想起20年來兩人一起走過的日子,丈夫郭車勝握著龔小林的手說,這個家多虧有了她,真的很感謝她。

(原標題《照顧丈夫的癱瘓大哥 生病婆婆 一天只睡4小時 20年從未後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兒子因患腦膜炎全身癱瘓 慈母日夜照顧癱瘓兒46年
    中國江蘇網12月8日訊 兒子3歲時不慎因患腦膜炎而導致神經中樞癱瘓。46年來,母親於雲不離不棄的日夜照顧,讓兒子一次又一次地脫離死神的召喚,創造出令醫生都驚訝的奇蹟。讓於雲欣慰的是,這麼多年來,這個家一直感受到了社區和鄰裡的關愛。昨天上午,於雲家所屬的鹽城童家溝社區工作人員又來到家中探望。
  • 甘苦同嘗:妻子五年來全心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
    安徽日報3月2日訊 2001年初,含山縣清溪鎮白馬村村民榮發兵從江蘇常州某工地的七樓上摔下,導致全身癱瘓。他對妻子賈揚霞說:「你還年輕,把孩子給我,我們離婚吧!」賈揚霞淚如泉湧,說:「你放心,今生今生只要你還有一口氣,我就絕不會離開你。」
  • 梅山:女子因病癱瘓,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勤奮打拼
    這是2017年一家三口搬進新房時,丈夫黃從令特意為妻子定製的「愛心灶」——16年前,30歲的陳秋玲因病癱瘓,女兒僅7歲,家中還有年邁的父母。 每日照料妻子、做家務、種菜之餘還要外出打工,16年來,黃從令咬緊牙關撐起這個家。陳秋玲心疼丈夫辛苦,主動要求特製灶臺由自己做飯,讓丈夫回家有熱飯吃。後來,在南安梅山鎮、燈光村幹部的幫助下,原是省定貧困戶的他們實現脫貧。
  • 失眠近10年,三亞女孩接近崩潰!原來睡不著也是病!
    睡不好、睡不著、睡不夠……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與睡眠「纏鬥」的行列。兜兒姐便曾親自見證過這樣一個深陷失眠痛苦的案例。2011年,在三亞上高中的小婷(化名)因為身體疾患的痛苦出現失眠,疾病治癒了,失眠卻越來越重。
  • 樂山一母親每天只睡3小時照顧腦癱兒子35年
    樂山一位母親每天只睡3個小時照顧自己從小腦癱的兒子35年。日日夜夜,年復一年,35年如一日,始終對自己的腦癱兒子不離不棄。    先天性腦癱 親戚曾勸不要這個孩子    據了解,這個母親叫雷淑容,今年67歲了,丈夫叫李學明,今年已經72歲,家住井研縣寶五鄉桂花村5組,老兩口至今只有一個兒子。
  • 東海好兒媳,照顧癱瘓婆婆4年
    都說婆媳是天敵,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些話對於今年61歲的兒媳婦林玲來說,婆婆就是自己的親媽,婆媳兩人關係不僅處的特別的融洽,而且4年如一日的照顧癱瘓婆婆。為了生計,林玲的丈夫陳建濤每天到集鎮擺攤,做做小生意,早出晚歸。在家的林玲每天都重複著相同的工作,穿衣、洗漱、餵飯、按摩、倒大小便,這些勞累繁瑣而又必須的日常護理工作她總是親力親為、任勞任怨。
  • 矮個妻子照顧高個癱瘓丈夫22年,抱不動後安裝愛情吊機
    妻子不到1米6,丈夫卻有1米7還多。22年來,丈夫因癱瘓在床,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她來照顧,隨著年齡增長,她抱丈夫上下床時,就明顯感覺到有點力不從心了。2018年底,在外打工的兒子回家後,在屋裡給安裝了一臺「愛情吊機」。
  • 好嫂子照顧癱瘓叔子廿年——記"最美萍鄉人"候選人巫菊香
    以前還能靠兩張板凳挪步的他,2013年後就只能躺在床上,而悉心照顧他的人,就是二嫂巫菊香。 悉心照料無怨無悔 1995年,21歲的巫菊香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地嫁給了高坑鎮富田村遊家老二遊慶忠。遊家兄妹4人,四弟遊慶春天生殘疾,生活需要別人料理。家公家婆身體硬朗時,他們多少還能幫一些。
  • 巢湖女子要帶著癱瘓丈夫改嫁 女兒同意卻遭公公堅決反對
    可巢湖的許大姐卻給我們打來了一個特殊的求助電話,她希望我們能幫她和癱瘓在床的丈夫離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閱讀推薦:定遠一八旬老人慘遭車禍被碾壓 女司機竟然不管不顧結婚16年,丈夫體弱多病許大姐家住在巢湖市黃麓鎮,今年4歲,她和丈夫路大哥結婚有16個年頭了,兩個人還有一個正在上初二的女兒。
  • 守候癱瘓丈夫9年 柔弱妻子詮釋愛的真諦
    面對殘酷的現實,年僅30歲的妻子李巧英以堅強的毅力挑起全家的重擔艱難前行,這一路走來,李巧英償盡了各種苦難,但她沒有退縮,她9年如一日對癱瘓丈夫的不拋棄、不放棄,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賀際龍癱瘓後,照顧護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首先李巧英每天要為丈夫勤換衣褲,一日三餐都要一勺一勺的喂。其次還要守護輸液,服藥,適時注意輸氧。
  • 「最美丈夫」照顧癱瘓妻子十年自製康復器
    這位當地農民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11年,並為妻子自製康復器,已獲國家專利。夏佔海也被網民評為最美丈夫。  平靜家庭起波瀾  夏佔海以前是一名機加工操作者,一家四口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2003年2月,由於一起煤氣中毒事故,夏佔海大兒子死亡,妻子落下全身癱瘓、神志不清的病根。
  • 山東省開元街道孫紅:照顧癱瘓丈夫15年,她要做丈夫一輩子的拐杖
    寒亭區開元街道東寺夾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紅年近50歲,已經照顧癱瘓丈夫15年。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經村委、幫扶責任人、行業部門共同發力,為這個不幸而又溫馨的家庭在小康道路上不斷前行保駕護航。
  • 路橋有位好丈夫,照顧癱瘓妻子八餘年
    台州市路橋區蓬街鎮百步村有一對不離不棄相伴36年的夫妻。2011年在兩人結婚的第28年,妻子患上了腦溢血,生活中幾乎成了一個植物人,很多人勸林汝桃放棄,但丈夫林汝桃8餘年來悉心照料妻子至今從未嫌棄過,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讚譽。
  • 兒子寫歌《病母晴天》唱給癱瘓母親
    這首歌叫《病母晴天》,是羅平專門為他的母親而寫。羅平說,母親節快到了,他要把這首歌送給自己的母親,希望癱瘓在床的母親要堅強,「請你為了兒子,一定要好好活下去」。羅平是內江人,他母親8年前因病癱瘓在床。當時,羅平還在廣東打工,「接到電話說母親癱瘓了,我的心都碎了。可我沒辦法回家看望她,心裡又難受又自責。」從那時起,羅平在每個母親節前夕,都為母親寫一首歌。
  • 安徽77歲老人照顧癱瘓妻子6年 一頓飯餵1小時有時用手幫她摳大便
    埇橋區西關街道下關社區居民陳玉印,六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妻子宋玉英,用內心的堅守兌現婚姻的承諾;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詮釋著「丈夫」二字的內涵;用不離不棄的守候,譜寫了一曲愛的讚歌。
  • 邯鄲女子照顧癱瘓父兄54年,孝子為母拍電影立傳
    九子端水給他喝,他把碗啪的往地上摔,九子拿繩子想拉他起來翻身,他悄悄把繩子套住了脖子…… 九子像個小大人一樣日夜陪在哥哥身邊,端水送飯,她安慰丙恩說等他病好了就帶他去山外邊玩我想去城裡看看燒瓷器的窯廠。 哥哥在妹妹的悉心照顧下心情恢復了平靜,父母很欣慰小女兒的懂事高興也很心疼她,但是沒辦法他們年事已高,也要幹農活。
  • 42歲女兒辭職照顧得帕金森病的母親,一個月有20天一起睡
    「我是一個42歲的普通婦女,家裡有個患帕金森的母親,母親自理能力減退得厲害,身邊離不開人照顧,我現在辭職在家,專門照看她……」我趕去蕭山,見到了母女倆,聽了她們的故事。媽媽今年70歲,患帕金森病7年了。這7年,她行動越來越慢,每天吃的藥劑量也在增加。
  • 丈夫癱瘓在床 妻子餵飯按摩11年:每天和丈夫說說話就是幸福
    丈夫癱瘓在床 妻子餵飯按摩11年:每天和丈夫說說話就是幸福來源:山西晚報2014年04月01日 07:18:37顯示圖片 丈夫突發腦溢血癱瘓在床,毋先萍11年來堅持餵飯、按摩,她說——每天能和丈夫說說話就是幸福
  • 貴州丹寨卡拉村苗族好媳婦吳美,四年照顧癱瘓丈夫,不離不棄
    「照顧丈夫4年來,從沒發過一次脾氣。要不是她這個家早就完嘍。」在貴州丹寨卡拉村,隨便走到哪戶人家,聽到的都是村民們對的稱讚聲。 吳美在家照顧丈夫,吳美的丈夫楊和昌生病住院花了4萬餘元,現在每天都還需要吃藥,全家經濟收入主要靠大女兒外出打工寄錢回家作為日常開支,供養弟弟讀書和父親的醫藥費,經濟收入較少,
  • 女子悉心照顧癱瘓在床丈夫 想要新床單能夠換洗
    四年前,老伴被查出腦梗塞,之後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作為妻子的陳家雨每天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為老伴換洗床單、衣物,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現在,老伴兒也可以慢慢挪步了。然而,每月只有四百多塊錢的低保,這對兩位老人來說,實在有些艱難,她說:「四百多可以將就著過,就是不敢輕易買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