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一生只欠兩個人的

2021-01-16 我們正年清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一生只欠兩個人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一就是母親;其二就是父親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假的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贍養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道德行為,也是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定。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下面這個故事就很值得人們深思。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沒有辦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他對孩子的爹娘說:「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說,把一隻羊鞭遞給了外甥。


  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著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裡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隻小鳥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外甥問舅舅:「這幾隻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麼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說:「猜想鳥窩裡正有一隻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著頭、張著嘴,由小烏鴉一口一口餵食。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餵它,它會餓死的。這就叫『烏鴉反哺』。」外甥在一邊聽了,默默地低下了頭。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裡擺弄幾隻小羊羔。外甥看見小羊羔都是跪著吃奶,感到奇怪。就問舅舅:「小羊羔為什麼總是跪著吃奶?」




  舅舅坐在一塊石頭上,講述羊羔跪乳的來歷: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著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餵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說:「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說:「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著。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餵大它的,跪著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停了一會兒,舅舅又說:「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跪乳,人難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嗎?」




  外甥聽了舅舅的一席話;懊悔地哭了。舅舅心裡明白孩子已經覺悟了自己的過錯,於是,抱起一隻小羊羔,遞給外甥說:「回去吧,你爹媽正惦念你呢。」一路上,羊羔「咩——咩——」地叫個不停,孩子也忍不住「媽——媽——」地叫著。自此以後,他成了一個遠近出了名的孝子。羊羔尚且跪乳,烏鴉還懂反哺,做為萬靈之長的人類,更應該把孝道做得更好。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在養老、敬老方面,早已遠遠超出了「反哺」的範疇,人們在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前提下,逐步向「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更高層次發展。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養老、敬老方面曾湧現過無數美麗動人的故事,扇枕暖被的黃香,彩衣娛親的老萊子,捨身護父的潘綜,鍋巴奉母的陳遺……還有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韓伯俞。




  漢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韓伯俞,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對母親的話是百依百順。即使他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將母親的訓誨記在心裡。由於母親的教導十分嚴格,韓伯俞一不小心做錯了事,母親就會用手杖打他,雖然很痛,但他總是忍受著,不敢有違抗的行為。有一次,他做錯事,母親打他的時候,他卻大哭起來了。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以前打你,你從來就沒哭過,今天為什麼哭了呢?」韓伯俞哭著說:「以前母親打我的時候,我覺得很痛,知道你年輕有力氣,身體還是健壯的。今天母親打我,我卻覺得不疼,知道你的力氣漸漸衰弱,身體狀況必定不如從前了,我覺得很難過,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出來。」後來,這件事傳揚出去,大家都說韓伯俞是個很孝順的孩子。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裡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做為優秀的子女,要在家庭中扮演最好的角色,就應樹立這樣的觀念:倘若有一件衣,應先給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飯,應先給父母吃;倘若有一間房,應先給父母住;因為我們堅信,人生天地間,孝為百行首!


素材來源於網絡,聯繫小編請微214889920




相關焦點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誰是她的父母呢? 那個說早戀這個提法就很混蛋的黃磊嗎?那個抱著欣賞的態度大大方方曬出女兒新發色的孫莉嗎? 他們有說什麼嗎? 既然沒有,那麼,按照這個邏輯,人家父母都沒有說什麼,輪得到你這個妖怪來反對哦?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毀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哎,又一個因為減肥而差點造成的悲劇……近日,杭州20歲女大學生小靜被媽媽用輪椅推到了浙大二院營養科,原來身高164cm的小靜,體重56公斤。不僅吃得少,還催吐,最後被送進醫院時體重只剩33公斤,而且好幾個月不來例假。醫生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經過5個月治療才終於恢復正常。追求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過分的追求瘦和美,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能隨意糟蹋!
    當然讓它的粉絲為之瘋狂,願意傾盡所有來得到一部,條件好的人想得到很簡單,但是經濟不好的人想買這部有些昂貴的手機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時間就引發了一股賣腎潮。 先不說他身體以後能不能吃的消,就論孝道就是大不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麼能自己隨意糟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學習《弟子規》,不僅使我增長了做人的智慧,更使我的心靈接受了洗滌。百善孝為先,我們做子女的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何為孝順?即是順從,這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沒有切身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難處。「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理髮師這個職業了。但是,理髮師不是剃頭,而是整理修理頭髮,包括鬍鬚。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何與父母相處,提點建議
    在我們的一生中,父母是陪伴我們走過大半生的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可以說,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個別情況例外。在正常人的思維中,父母所行所為也是為了孩子,但是我們畢竟和父母是兩個時代的人,接受的教育不同,年齡不同,所以會因為觀點不同,經常會與父母發生爭執,作為年輕的一方,也不想發生這樣的結果,那該怎麼辦呢?我們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獨立思維,也有自己的人生規劃,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頭髮的這幾點你一定要注意!
    古代有這樣的說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能夠胡亂動的,說文解字中發的解釋為根,也就是根本的意思,所以民間在這件事情上講究很多,我們看過很多影視作品中講到,如果想要詛咒一個人,那麼就要取他的一根頭髮來施法,也是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理性看待整容熱風波
    隨著經濟條件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開始走向不差錢狀態,對他們而言,錢都是小事,與之對應的更多的父母覺得投入更多錢給孩子才是對孩子的愛,開學整容季的盛行正說明這點,面對猶豫不決的孩子,甚至有家長主動灌輸整容的概念,如此的放任自流真的好嗎?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古裝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究竟和父母有多像?
    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有沒有被父母舊照的樣子驚異到,因為我們和他們同齡時的樣子相似極了!《孝經·開宗明義》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損傷。
  • 古代為何沒有學生自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壞,有敬畏心
    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如果學生頑劣,或者粗心調皮,不求上進,先生就會用戒尺伺候,手心打到你拿不起筷子也是常有的事情,扯臉皮、揪耳朵、罰站更是家常便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篇說「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損傷,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古代人剪指甲嗎?
    看到這位大人一個個比較長而且略帶扭曲的指甲,小編首先想到了那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來自於父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等同於傷害父母的身體,古代遵從孝道的人都特別珍重自己的「身體髮膚」,所以才有清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忍抉擇。頭髮、身體不得損傷,那麼指甲呢?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工作時不小心受傷,是否也算不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雖然我們並不注意,但現在稍微想一想,不禁對這句話產生了疑惑——假若在工作當中,因為不小心而受傷;或者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切傷手指,這樣算不算是不孝?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禮制下,古代人是如何理髮的?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本意該是什麼?就是說自己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要好好地愛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會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傷心。
  • 中國古代思想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尚剃光頭是不是大逆不道?
    ,可見只要有煩惱的事情總離不開頭髮,那「三千丈」的頭髮還不如說是三千丈的愁緒,當真是應該剪了,可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怎能說剪就剪?佛教於漢朝傳入中國,又在唐朝發揚光大盛極一時,可以這麼說,印度人創造了佛教,中國人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可印度並沒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說法,古代的中國卻不一樣。可以想像佛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並不受人待見,為何到了唐朝盛極一時?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23歲的他搶救無效犧牲,母親大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23歲的他搶救無效犧牲,母親大哭這幾年,導演還有編劇將視線投放到我們最勇敢的最可愛的一群人。他們就是中國軍人,他們的職業很特殊。他們的責任與職責都很偉大,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敬佩去尊重。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為何仍熱衷於剪頭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髮膚如命。▲孔子畫像(局部)事實上,古人對於孝道的講究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迂腐死板,唐朝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人們的思想也比較包容開放,唐人甚至可以剪掉頭髮以做髮型、用假髮來接頭髮,或是剃掉眉毛代以畫眉等,這些都是唐人司空見慣之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如此看重頭髮,也能理髮嗎?
    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條便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是不能夠輕易的剃頭,不然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那麼在古時候理髮行業到底是怎樣崛起的,又如何發展的呢?一、古人的頭髮重要性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不可輕易動在中國古代民族習俗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便是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