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夏之交,大學生最開心,也是最失落的季節。
有人找到了有戶分房的工作,有人拿到了藤校全獎的offer,有人收到了本校保研的錄取通知,有人找到了靈肉俱佳的對象,有人在學生會換屆中當上了領導,他們無比幸福。如果你不是他們其中的一員,那你可能無比失落。
在主流宣傳中,得以示人的,往往是最成功者的形象。但即便在世界一流大學,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只不過是一種中間狀態,說不上泰瑞寶,但也談不上旺德福。
今天,我們就總結了一份生活指南,供一流大學中的「非主流」群體尋找安全感。
成績
GPA3.8過於遙遠,3.4左右是常態。
考了90分會開心,70多分也會失落,不過很快就會過去。畢竟大三以後,成績基本定型了,這些小意外對自己影響不大。
最喜歡的成績是84,明知自己不夠優秀,但卻有一種安全感,畢竟已經獲得了一個不優秀的人可以獲得的全部。
上課基本不逃課,筆記也會做,但到了期末考試,還是要靠往年題。論文沒什麼亮點,字數夠不抄襲就行(其實偶爾也會借鑑一下)。
交流
國際合作部每年幾百個交流項目,很想出去見見世面。
當然最想去美國和歐洲,但託福雅思還沒考,英語水平也不行,申請也麻煩,先不考慮了。
日本也不錯,雖然看電影的過程中學過幾句日語,但要去上學也不現實。
港臺項目也行,雖然不算出國,但畢竟出了海關。
港大和中大,競爭激烈,可能比不過同學。但粵語和英語不行,上課有困難,也算了吧。
還是臺灣好,語言相通,名額還多。臺大、清華、政大不把穩,其他學校隨便選一個,去臺灣旅遊半年再說。
留學
雅思考了7分,託福100出頭,GPA也就剛過3.5,都是剛剛達標的水平。全獎沒戲了。跟父母說說,在老家賣套房,湊齊出國兩年的費用。
頂尖名校申不上,只能考慮50名左右的學校。最好能去美國,實在不行英國也可以。
哥大和LSE必須申請。問的人都知道,父母出去跟親戚說有面子,紐約和倫敦也好玩。總體來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澳大利亞紐西蘭是不可能去的,別人會以為學歷是買的。實在不行就去香港,這是留學黨最後的尊嚴。
保研
儘量保本校,不然別人會一直問:「你為什麼不在本校讀研?」總不能告訴他們,因為自己成績差吧。只能說為了去多體驗一下。
北大不能保本校,只考慮清華社科院中科院;清華不能保本校,只考慮北大社科院中科院。雖然自己是學渣,但如果去其他地方,就感覺虧了。
保本校研究生時,小心翼翼,仔細打探每一個人,問他們要去什麼方向。如果該專業人滿為患,自己主動退讓,不和大神競爭。
其實保研也不是為了學術,只是為了學位。所以不讀學碩也無所謂,專碩也能接受。或者換個院系,曲線救國,法碩、軟微、馬院、教育學院、創意寫作、新媒體研究院,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
羨慕那些有八塊腹肌,或者胸大屁股翹的人。但自己還是管不住嘴,也不願意運動。
辦了健身房的卡,卻總因為自己的懶惰放了鴿子。等畢業的時候發一條bbs:低價轉康美樂健身卡一張,還剩15節課。
最開始去的幾次課,也就是做做樣子,動作不到位,卡路裡消耗也不夠。但這足以說服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擁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
不太累的球類運動倒是偶爾參加,在院系球隊當替補,或者是最不重要的位置。如果取得了好成績,基本和自己沒關係。如果自己是主力,那麼小組就沒法出線。
從大三大四開始,肚子上的肉開始變多,向一個社會人過渡。每次彎腰繫鞋帶,肚子上的贅肉就會發生擠壓感,下決心多鍛鍊。
但是沒等多久,打開了外賣app,點一份宵夜。外賣送到的時候,嘴裡還嘟嘟囔囔,不願意下樓。
戀愛
上大學前,曾經想過談一場校園裡戀愛。上大學後,發現即便男女比例1比1,也找不到對象。
可能會有暗戀的人,但那個人光芒太耀眼,總覺得自己配不上,極其自卑,甚至都不敢靠近對方。
你喜歡的人不在意你,你不喜歡的人也不會在意你。大學幾年,沒有受到過表白,其實自己就是同學中一個普通的存在。
如果不在一個社團或者部門,彼此的了解機會只有朋友圈。即便看見有共鳴的內容,也不敢私信,只是怕打擾對方。反正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看到媒體宣傳的神仙眷侶,會默默轉發,並心生嚮往。但心裡明白,這一切不屬於自己。
退而求其次,跳出同學圈,帶著一流大學的光環,找對象可能比較容易。並不是因為相比之下自己更優秀,而是因為稍微自信一點。
要麼和高中同學再續前緣,要麼通過社交軟體,和中關村或學院路上的各高校同學相識,湊合談一場不在一個校園的校園戀愛。
學工
大一的時候,理所應當地加入了學生會或者團委,當個小幹部。
拉不到贊助,學不會社交,只是每天忙於各種瑣事之中,淪為一個幹活的。
通過辦活動認識了很多新的朋友,但除了互加好友外再無其他交集,一開始還給他們的朋友圈點點讚,後來連贊也懶得點了。
大二的時候,不想參與校學生會或者校團委的競選競爭,覺得沒意思、大學還是要以學習為主,但還是在學長學姐的挽留下當了系學生會或者團委的部長。
雖然當了部長,但新生們大都不靠譜,很多事情還要自己幹,幹的活甚至比大一還要多。
大三了,學業壓力變大,並且對學工感到厭倦,不圖「主席」這樣的名號,於是退出學工圈。偶爾翻翻學生會的公眾號,感覺現在辦的活動真沒意思。
到了保研的時候,因為沒有堅持做學工,所以沒有獲得學工保研的資格。
感覺自己在學工上好像有收穫,但具體的也說不上來。
不能說後悔,但總是會想要是大一大二把做學工的時間用來學習該多好。
興趣
沒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唱歌跑調,畫畫手殘,樂器不懂。
很羨慕十佳歌手,夢想過成為他們的一員,但報名是肯定不敢的。畢竟一二九合唱都沒法進高音聲部。
看到多才多藝的同學,不免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不從小逼自己學一樣特長。
倒不是有了特長就能成功,主要是無聊的時候能找點事情做,不至於只通過快手看見世界看見你。
比如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琴房彈奏貝多芬的《悲愴》。抑或是暗戀姑娘的時候,憑藉記憶為她畫一幅素描夾在書裡。
別人問起自己喜歡做什麼,除了看書聽歌看電影,想不出什麼不俗氣的東西。
為了不留遺憾,參加過劇星,但只是龍套角色,劇組淘汰於初賽或者複賽。
就業
一流大學畢業生,很多人進了名頭很響的部門,不僅給戶口分房子,名頭還很大,說出去別人也要多敬你一杯酒。
但即便這樣的人很多,也和自己沒關係,他們永遠是「我一個同學」。
畢業以後,在回老家和留北京之間糾結。上海基本不考慮,不想和復旦交大的同學搶飯碗。
體制內是很多人的選擇,京考國考事業單位都參加了,最後可能去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業單位。小型研究所,或者報社出版社。雖然沒錢沒地位,但好歹解決戶口。
如果進不了體制,那就去個網際網路企業。雖然996有猝死的風險,還不解決戶口。但收入高一些,不用租太差的房子。同事質量也還不錯,不至於每天混日子。
婚姻和家庭什麼的,找個體制內的對象湊合一下也不錯。
對於一流大學的同學來說,也許接受平凡是18歲以後很重要的一課。無論如何,都祝大家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