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並不為國人知曉的中國水稻研究所,隱於杭州市區。
這裡一謀一划,必傳致各地稻官之手,為全國水稻穩產、高產,未雨綢繆。說來也怪,唯獨對如火如荼的雜交水稻,三緘其口,任其雲長雲消。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農業掀起一場革命,解決了人類糧食危機。四大法寶:化肥、農藥、種子改良,水利設施。史稱第一次綠色革命,首推者獲諾獎。
雜交水稻是種子改良裡的一項技術,這個工作在中國倍受推祟,成了十三億人的救世主,引出無數英雄盡拆腰,引出一段江湖後人說。
可是後來,一次綠色革命出了問題,化肥農藥過度用水,導致環境問題;雜交水稻技術產量高、營養低,吃此長大的人,體弱多病。
由此二次綠色革命興起,二件兵器:分子工程,轉基因技術,要把一次綠色革命留下的禍根切掉。
中國水稻研究所,處於二次綠色革命大潮中,知道的太多,要幹的事太多,能說的話不多。國王的新衣,說看見和沒看見都惹麻煩,只好不理。
怱一日,這支國家軍團,攜分子工程重兵器,殺入雜稻江湖,旗開得勝、一戰成名。
先說說能與稻父單產爭雄者,首推雲南李崢友教授。
李團隊組建於1965年,獨創滇系粳稻雜交系列。該稻耐寒抗病,適於山區丘陵地區,雲貴川三省稻農,因此脫貧致富者眾,一時好評如潮。
1981年稻父獲國家大獎,翌年李崢友高調宣布榆雜29百畝單產獲1024公斤,世界最高的好成績。
要知道當年傳統稻,尚排徊在單產300公斤上下。如果李團隊再堅持經年,改進成果,並將其推廣至兩淮湖廣山區丘陵地帶,助國助民,必得央視青睞,央媽眷顧,大功可成。
怎耐李崢友,稻而優則仕,1983年出任雲南省副省長,十年後才下野歸稻;想東山再起,可惜多方苦求資金末果,垂淚對稻禾,夜夜長思悔痛綿綿無絕期。
好在滇軍後起之秀,於2006年用協優107創百畝單產1287公斤,如豐碑一座,至今無人超越。可能是宣傳不力,運作無方,末得央媽眷顧,滇軍散去。
湖北二系雜交發明人石明松(上文提及此人當獲諾獎)逝世後,各團隊分頭出擊用此法獲得過畝產1250公斤好成果,但末得輿論關注。爭雄路上漸行漸遠。
尚有一支勁旅,長期與稻父比肩而爭,偶有超越從不言勝。
這支勁旅是浙江寧波農研所馬榮榮團隊。1981年稻父獲國家大獎,馬榮榮21歲中專畢業剛入行。如果有人說這後生將來會踢倒神壇,必遭雷劈,誰想30年後這顆雷可真炸了。
2012年稻父首破農業部水稻高產二期規劃,單產破900/畝目標,獲926/畝好成債。正準備高奏凱歌,論功行賞,怱報浙江寧波農研所馬榮榮團隊甬優12百畝單產963/畝,勝稻父一疇。後來方知甬優12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如日中天,只是馬榮榮團隊以前不被看好,做事低調,所以國人不知,業內不曉。
中國水稻分南秈北粳,秈稻一年二季三季,產量高,粳稻一年一季,質量好,100/公斤的東北五常大米就是粳稻。
稻父搞的是秈稻雜交,滇軍李錚友搞的是粳稻雜交,馬榮榮團隊一出手就槁秈粳雜交,經過20多年打磨,甬12揚眉出銷一劍封喉,南北通吃,九省普種。2000年浙江省僅甬12一季播種310萬畝。
稻父常以百畝產量,論短長,掙的是大獎封號,媒體熱鬧。
馬後生團隊以百萬畝產量,談得失,要得是稻米歸倉,錢銀進帳,每年甬12稻種銷售額過億,加上化肥農藥各種農資分帳,那是財源滾滾,一座金山。
江湖名利,各取所需,本無對錯。這次破900/畝大關,即將升帳封神之即,大水衝了神壇廟,並非有意爭鋒,實在是水到渠成,無心之過。這場風波令人吃驚的不止是馬榮榮團隊甬優12,而是他身後的巨人,一支裝備精良,高手雲集的國家軍團——中國水稻研究所。
話說原來一開始,浙江寧波馬榮榮團隊,出生牛牘不怕虎,一出手就搞起秈粳雜交——甬優12。苦心鑽研十幾年後遇到了天大困難,領導不重視,上邊不給餞,一干人座困愁城。
經人指點帶上全部資料,求助於中國水稻研究所。眾大師了解了全過程,不僅喜上眉梢——秈稻雜交,粳稻雜交,都是區域雜交,而秈粳雜交能橫貫東西,南北通種,大手筆,大格局,成就一個大產業。
中國水稻研究所拋棄一年一季的野外育種方法,用試驗室分子工程,基因技術孕育甬優12。
好不好立刻知嘵,行不行立刻分明。洞中方幾日,野外十幾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不但幫馬榮榮團隊搞,自己也要搞。大師出朝,地動山搖,國軍出手什麼都有——秈粳雜交先後獲農業部超級稻攻關專項資金,浙江省科技廳8828專項資金,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專項資金。
從此熱錢滾滾一路高歌,秈粳雜交成了畝產破千公斤的主攻選手。
反而稻父旗下品種推廣,流年不利,潛心栽培多年的Y0293一經推廣,災報頻傳,尤其是安微五河縣,萬畝絕收,令朝野震驚,名聲掃地。此番農業部組織的畝千公斤攻關,必需奪得頭箸,方能化險為易,重塑金身,攜央視以令諸侯
為奪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攻關頭籌,稻父掛帥親徵。選上等良田百畝,重金訂製專用農資,派出鄧啟雲等五名國寶級高級農藝師,吃住田頭——播種粒粒到位,人工插秧,劃線攔繩,不差毫釐。高肥高水,七天一打藥三天一拔草,不計成本,不管有無推廣可能,這正是
試驗田裡起雄兵
此番科研不為農
江湖自古分高下
拿的頭名再稱雄
結止到2014年,農業部超級稻專項資金資肋的各團隊紛紛告捷,排名如下
稻父,Y優900,畝1027公斤
水稻所,春優927.畝1016公斤
馬團隊,甬優12.畝1011公斤
馬榮榮團隊在所有媒體報導中都加上一句,與稻父產量不相上下。似乎對這組數字排名有話要說,
稻田本來是種大米的,卻種出神壇,大師,救世主,稻父,數不清的世界第一,思想還停留在上世紀,在自愚愚人的泥坑裡不能自拔。其實是很落後的集中表現。聯合國農林署,近期公布世界水稻單產排名,中國以畝424公斤位列第18名,前面不僅有日本,還有尚比亞,毛裡球絲,斯裡蘭卡。當年宣傳稻父雜交技術幫助了三十多個國家提高產量,是何等自娛自樂。
總理對稻父說,不但要百畝高產,更要千畝萬畝,他說是對他的鼓勵,有人說不是。他更像舉國體制金牌戰略造出的百畝冠軍,與稻農種稻,國人吃米沒有關係。
雜交水稻是傳統基因的強強聯合。這些東西人類食用幹年,是生命共同體,有益無害。稻父堅定的反轉基因立場,使人們堅信傳統基因組合能戰勝轉基因,是反轉基因的精神領袖,實際成功的寄託。
多少年我們一直認為轉基因是外來物種,入侵了食物鏈,也一定改變人體基因,使建康失衡。
算盤打的再好,也幹不過電腦。
刀子磨的再快也對付不了手槍。
雜交技術再高也不是轉基因的對手。
實際上凡能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都是引入了抗病基因。稻父屢戰屢敗,可能是過于堅持反轉基因,過于堅信傳統抗病基因能對付現代各種稻瘟。
傳統稻每畝不過幾百斤,現在要的足每畝超千公斤,不引入外來基因能行嗎。稻父終於轉變,從反轉基因,到沉默,到挺轉基因,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超級稻已經不是雜交那麼簡單。
現在的稻種都由種子公司提供。所有稻種都是雜交,所有雜交稻種都引入抗病基因或其它基因。兩軍仍然對壘,對壘的雙方進入了同一粒大米,這米是吃還是不吃?
我們因無知而恐懼,而抵制,抵制一切轉基因的東西,不種轉基因大豆。但國家同美國籤定50億美元合同,購買轉基因大豆,無論願不願意,國人的腸胃都要過濾這些東西。這顆大豆,將來種還是不種。
傳統西紅柿熟透即爛,是其基因使然,方便其籽落地生根。現在西紅柿由於引入抗病基因,抗軟基因,可能是三個月以前生產,也可能時間更長,熟透不爛。這西紅柿你買還是不買。
不管你對轉基因如何看,你吃到的食品基本都有外來基因引入,只是沒人告訴我們,或者說還沒有一個透明的規則。
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轉基因技術,而是以轉基因為代表的新時代。我們沒得選擇,也許是社會進展的必然,也許是更高生命形式出現的前兆
任何變革都有利弊,汽車每年撞死幾十萬人,每個人要做的是怎樣不被撞死,也不是上路堵車。越早制定交通規則,越早普及交通知識,死的人越少。像感冒,不可能禦敵於國門之外,讓明白之士站出來講明白,怎麼預防,得病之後怎麼處理。不能因為有人感冒而死,就把感冒說成滅頂之災。
一個以革命為榮的國家,在轉基因的事上成了集體的反革命,說的不敢去做,做的不敢明說。中國水稻研究所,最成功的是將抗病基因引入水稻,減少了農藥用量,將固氮基因引入,使水稻能從空氣中獲得肥料,減少化肥用量。怎麼看都是好事,但不能明說。說是分子工程,基因技術。生怕被戴上轉基因帽子,砸了牌坊。而高肥高水高農藥雜交水稻被人捧上天。更詭異的是人們沒吃過這種米,尤其是那種和野稻雜交出來的米,非常難吃,基本是工業用的。
有識之士,心急如焚,早在反轉基因民意沸騰時,就有61名中科院院士上書中央發展轉基因技術。如不早做決斷,輸掉的不止足水稻這一點。
真的猛士敢逆流而起,真的院士,敢明哲保身,他們是匿名上書,至今想罵的不知罵誰,想誇不知誇誰。真乃科技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