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不只是種大米,還種出了神壇,大師,稻父,數不清的世界第一

2020-12-19 一禮上晴天

大隱隱於市,並不為國人知曉的中國水稻研究所,隱於杭州市區。

這裡一謀一划,必傳致各地稻官之手,為全國水稻穩產、高產,未雨綢繆。說來也怪,唯獨對如火如荼的雜交水稻,三緘其口,任其雲長雲消。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農業掀起一場革命,解決了人類糧食危機。四大法寶:化肥、農藥、種子改良,水利設施。史稱第一次綠色革命,首推者獲諾獎。

雜交水稻是種子改良裡的一項技術,這個工作在中國倍受推祟,成了十三億人的救世主,引出無數英雄盡拆腰,引出一段江湖後人說。

可是後來,一次綠色革命出了問題,化肥農藥過度用水,導致環境問題;雜交水稻技術產量高、營養低,吃此長大的人,體弱多病。

由此二次綠色革命興起,二件兵器:分子工程轉基因技術,要把一次綠色革命留下的禍根切掉。

中國水稻研究所,處於二次綠色革命大潮中,知道的太多,要幹的事太多,能說的話不多。國王的新衣,說看見和沒看見都惹麻煩,只好不理。

怱一日,這支國家軍團,攜分子工程重兵器,殺入雜稻江湖,旗開得勝、一戰成名。

先說說能與稻父單產爭雄者,首推雲南李崢友教授。

李團隊組建於1965年,獨創滇系粳稻雜交系列。該稻耐寒抗病,適於山區丘陵地區,雲貴川三省稻農,因此脫貧致富者眾,一時好評如潮。

1981年稻父獲國家大獎,翌年李崢友高調宣布榆雜29百畝單產獲1024公斤,世界最高的好成績。

要知道當年傳統稻,尚排徊在單產300公斤上下。如果李團隊再堅持經年,改進成果,並將其推廣至兩淮湖廣山區丘陵地帶,助國助民,必得央視青睞,央媽眷顧,大功可成。

怎耐李崢友,稻而優則仕,1983年出任雲南省副省長,十年後才下野歸稻;想東山再起,可惜多方苦求資金末果,垂淚對稻禾,夜夜長思悔痛綿綿無絕期。

好在滇軍後起之秀,於2006年用協優107創百畝單產1287公斤,如豐碑一座,至今無人超越。可能是宣傳不力,運作無方,末得央媽眷顧,滇軍散去。

湖北二系雜交發明人石明松(上文提及此人當獲諾獎)逝世後,各團隊分頭出擊用此法獲得過畝產1250公斤好成果,但末得輿論關注。爭雄路上漸行漸遠。

尚有一支勁旅,長期與稻父比肩而爭,偶有超越從不言勝。

這支勁旅是浙江寧波農研所馬榮榮團隊。1981年稻父獲國家大獎,馬榮榮21歲中專畢業剛入行。如果有人說這後生將來會踢倒神壇,必遭雷劈,誰想30年後這顆雷可真炸了。

2012年稻父首破農業部水稻高產二期規劃,單產破900/畝目標,獲926/畝好成債。正準備高奏凱歌,論功行賞,怱報浙江寧波農研所馬榮榮團隊甬優12百畝單產963/畝,勝稻父一疇。後來方知甬優12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如日中天,只是馬榮榮團隊以前不被看好,做事低調,所以國人不知,業內不曉。

中國水稻分南秈北粳,秈稻一年二季三季,產量高,粳稻一年一季,質量好,100/公斤的東北五常大米就是粳稻。

稻父搞的是秈稻雜交,滇軍李錚友搞的是粳稻雜交,馬榮榮團隊一出手就槁秈粳雜交,經過20多年打磨,甬12揚眉出銷一劍封喉,南北通吃,九省普種。2000年浙江省僅甬12一季播種310萬畝。

稻父常以百畝產量,論短長,掙的是大獎封號,媒體熱鬧。

馬後生團隊以百萬畝產量,談得失,要得是稻米歸倉,錢銀進帳,每年甬12稻種銷售額過億,加上化肥農藥各種農資分帳,那是財源滾滾,一座金山。

江湖名利,各取所需,本無對錯。這次破900/畝大關,即將升帳封神之即,大水衝了神壇廟,並非有意爭鋒,實在是水到渠成,無心之過。這場風波令人吃驚的不止是馬榮榮團隊甬優12,是他身後的巨人,一支裝備精良,高手雲集的國家軍團——中國水稻研究所。

話說原來一開始,浙江寧波馬榮榮團隊,出生牛牘不怕虎,一出手就搞起秈粳雜交——甬優12。苦心鑽研十幾年後遇到了天大困難,領導不重視,上邊不給餞,一干人座困愁城。

經人指點帶上全部資料,求助於中國水稻研究所。眾大師了解了全過程,不僅喜上眉梢——秈稻雜交,粳稻雜交,都是區域雜交,而秈粳雜交能橫貫東西,南北通種,大手筆,大格局,成就一個大產業。

中國水稻研究所拋棄一年一季的野外育種方法,用試驗室分子工程,基因技術孕育甬優12。

好不好立刻知嘵,行不行立刻分明。洞中方幾日,野外十幾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不但幫馬榮榮團隊搞,自己也要搞。大師出朝,地動山搖,國軍出手什麼都有——秈粳雜交先後獲農業部超級稻攻關專項資金,浙江省科技廳8828專項資金,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專項資金。

從此熱錢滾滾一路高歌,秈粳雜交成了畝產破千公斤的主攻選手。

反而稻父旗下品種推廣,流年不利,潛心栽培多年的Y0293一經推廣,災報頻傳,尤其是安微五河縣,萬畝絕收,令朝野震驚,名聲掃地。此番農業部組織的畝千公斤攻關,必需奪得頭箸,方能化險為易,重塑金身,攜央視以令諸侯

為奪農業部組織的超級稻攻關頭籌,稻父掛帥親徵。選上等良田百畝,重金訂製專用農資,派出鄧啟雲等五名國寶級高級農藝師,吃住田頭——播種粒粒到位,人工插秧,劃線攔繩,不差毫釐。高肥高水,七天一打藥三天一拔草,不計成本,不管有無推廣可能,這正是

試驗田裡起雄兵

此番科研不為農

江湖自古分高下

拿的頭名再稱雄

結止到2014年,農業部超級稻專項資金資肋的各團隊紛紛告捷,排名如下

稻父,Y優900,畝1027公斤

水稻所,春優927.畝1016公斤

馬團隊,甬優12.畝1011公斤

馬榮榮團隊在所有媒體報導中都加上一句,與稻父產量不相上下。似乎對這組數字排名有話要說,

稻田本來是種大米的,卻種出神壇,大師,救世主,稻父,數不清的世界第一,思想還停留在上世紀,在自愚愚人的泥坑裡不能自拔。其實是很落後的集中表現。聯合國農林署,近期公布世界水稻單產排名,中國以畝424公斤位列第18名,前面不僅有日本,還有尚比亞,毛裡球絲,斯裡蘭卡。當年宣傳稻父雜交技術幫助了三十多個國家提高產量,是何等自娛自樂。

總理對稻父說,不但要百畝高產,更要千畝萬畝,他說是對他的鼓勵,有人說不是。他更像舉國體制金牌戰略造出的百畝冠軍,與稻農種稻,國人吃米沒有關係。

雜交水稻是傳統基因的強強聯合。這些東西人類食用幹年,是生命共同體,有益無害。稻父堅定的反轉基因立場,使人們堅信傳統基因組合能戰勝轉基因,是反轉基因的精神領袖,實際成功的寄託。

多少年我們一直認為轉基因是外來物種,入侵了食物鏈,也一定改變人體基因,使建康失衡。

算盤打的再好,也幹不過電腦。

刀子磨的再快也對付不了手槍。

雜交技術再高也不是轉基因的對手。

實際上凡能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都是引入了抗病基因。稻父屢戰屢敗,可能是過于堅持反轉基因,過于堅信傳統抗病基因能對付現代各種稻瘟。

傳統稻每畝不過幾百斤,現在要的足每畝超千公斤,不引入外來基因能行嗎。稻父終於轉變,從反轉基因,到沉默,到挺轉基因,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超級稻已經不是雜交那麼簡單。

現在的稻種都由種子公司提供。所有稻種都是雜交,所有雜交稻種都引入抗病基因或其它基因。兩軍仍然對壘,對壘的雙方進入了同一粒大米,這米是吃還是不吃?

我們因無知而恐懼,而抵制,抵制一切轉基因的東西,不種轉基因大豆。但國家同美國籤定50億美元合同,購買轉基因大豆,無論願不願意,國人的腸胃都要過濾這些東西。這顆大豆,將來種還是不種。

傳統西紅柿熟透即爛,是其基因使然,方便其籽落地生根。現在西紅柿由於引入抗病基因,抗軟基因,可能是三個月以前生產,也可能時間更長,熟透不爛。這西紅柿你買還是不買。

不管你對轉基因如何看,你吃到的食品基本都有外來基因引入,只是沒人告訴我們,或者說還沒有一個透明的規則。

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轉基因技術,而是以轉基因為代表的新時代。我們沒得選擇,也許是社會進展的必然,也許是更高生命形式出現的前兆

任何變革都有利弊,汽車每年撞死幾十萬人,每個人要做的是怎樣不被撞死,也不是上路堵車。越早制定交通規則,越早普及交通知識,死的人越少。像感冒,不可能禦敵於國門之外,讓明白之士站出來講明白,怎麼預防,得病之後怎麼處理。不能因為有人感冒而死,就把感冒說成滅頂之災。

一個以革命為榮的國家,在轉基因的事上成了集體的反革命,說的不敢去做,做的不敢明說。中國水稻研究所,最成功的是將抗病基因引入水稻,減少了農藥用量,將固氮基因引入,使水稻能從空氣中獲得肥料,減少化肥用量。怎麼看都是好事,但不能明說。說是分子工程,基因技術。生怕被戴上轉基因帽子,砸了牌坊。而高肥高水高農藥雜交水稻被人捧上天。更詭異的是人們沒吃過這種米,尤其是那種和野稻雜交出來的米,非常難吃,基本是工業用的。

有識之士,心急如焚,早在反轉基因民意沸騰時,就有61名中科院院士上書中央發展轉基因技術。如不早做決斷,輸掉的不止足水稻這一點。

真的猛士敢逆流而起,真的院士,敢明哲保身,他們是匿名上書,至今想罵的不知罵誰,想誇不知誇誰。真乃科技奇觀。

相關焦點

  • 「世界米王」落戶鴨綠江口 東港越光大米稻田認養上線京東眾籌
    鴨綠江口的「世界米王」     近幾年,很多國人去日本不僅要背馬桶蓋、電飯鍋回國,甚至還會背日本的越光大米,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如今,大家再也不用到日本去背米了,因為更適合國人口感的優質越光米已經落戶鴨綠江口。通過京東眾籌和京東東港特產館進行東港千畝有機越光大米稻田認養,便能第一時間享用到最高品級的優質越光大米。
  • 東北農民在稻田作畫,「種」出哪吒、憨豆等形象,年收入500多萬
    也有很多人勸張愛忠,既然生意做大了,何不投資房地產等其他來錢快的項目,他笑著說:「除了種稻子,別的我還真不會幹。」其實在張愛忠的心裡,一直對「農」字充滿了感情和希望。在他看來,農村有廣闊的田地,農民有專業的栽種知識和勤勞的品質,東北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堅守這塊黑土地,就是憑著這份從未改變的情感。
  • 大米品類如何出爆品?十月稻田的C2M生意經
    在產品設計方面,十月稻田根據京東秒殺提供的數據,在包裝方面採用六面整形包裝技術,牛皮紙外袋加真空內袋雙包裝,這是市面上流行的對糧食進行防蟲鎖鮮的包裝形態,結合自己的產區優勢選定了延壽產區的長粒香米5KG克重的產品。這樣一來,京東秒殺與十月稻田共同定義產品的工業屬性。 產品有了,怎麼定價、如何銷售出去?
  • 黃梅縣袁夫稻田:沃野長出文創「網紅」
    親朋好友幾乎都想不通……袁夫稻田創始人袁勇剛,忘不了剛回鄉創業的那一幕。今年42歲的袁勇剛生長於黃梅縣大河鎮永安村,武漢大學醫學專業畢業後,入職一家世界500強中國總部。從普通職員到外企高管,他一路打拼,事業成功、家庭美滿。「追名逐利永無止境,就想趁著年輕,幹點有意義的事。」在深思熟慮之後,2017年,袁勇剛辭去高管工作,回鄉創立袁夫稻田(湖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 盤點中國最好吃的六種大米,你吃過幾種?
    大米可謂是中國最喜歡的主食之一,所謂偷雞不成蝕把米,宰相肚裡能撐船,鋤禾日當午,木蘭當戶織,從這四首詩,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大米也是非常的鐘情。2、遼寧省盤錦大米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專用米」,遼寧盤錦大米也不是善茬,2003年被國家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盤錦大米最有名的其實是著名的「蟹養稻理論」,在水稻田中養螃蟹,螃蟹可以吃掉稻田的蟲子,螃蟹排出的「粑粑
  • 中國最有名的4種大米,東北大米上榜了,北方人也愛吃大米飯
    中國最有名的4種大米,東北大米上榜了,北方人也愛吃大米飯中國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從導致南北飲食差異很大,南方人愛吃米飯,而北方人愛吃麵食,當然北方也是吃米飯的,尤其是在東北,東北土地肥沃,是很適合種植小麥、稻穀的。
  • 「鴨管家」種出好稻米
    齊齊哈爾新聞網8月10日訊(姜超李洪國)在甘南縣寶山鄉合勝村,有一個無農藥大米種植基地,採用的是「鴨稻共作」方式,鴨子在這裡是稻田的「管家」,它們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而稻田為鴨子提供生活、娛樂的場所以及充足的水源、豐富的食物,兩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保證種出好稻米。
  • 品牌上海:【品牌觀察】以蛙護稻以稻育蛙 種大米也有「創意」
    「天地之間,我們種稻,盼的是生活富足,求的是家庭美裕;總要好好種出一季好米,對得起光陰歲月;黃昏裡手捧一把香甜,與你咫尺馨香品豐年。」一首蛙稻頌展現了人在世間的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出一季好米,換來生活富裕,家庭美滿,民以食為天,一起品豐年。
  • 花蓮種「天貓稻田」 欲搶大陸「雙十一」商機
    最近,由三位臺灣花蓮玉裡稻農共同耕種的0.6公頃田地即將收成,由於稻田裡種了不同品種的彩稻,呈現出一隻黑貓和「天貓國際」這四個大字,成為一道全新的觀光圖景。據了解,這塊田地和臺中霧峰種植的總共50噸的大米,將於「雙十一」開始在天貓上銷售,這是臺灣大米首次透過「非經代理商」的模式大規模跨境行銷到大陸民眾的手中。
  • 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每年只產幾十畝,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氣馥鬱
    導語: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每年只產幾十畝,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氣馥鬱大米是南方人最主要的主食,因為區域的不同,我們的大米也分為很多種,每一種都有他們自己的獨特味道,不過最近有網友卻是提出來這麼一個問題,最好吃的大米是哪一種?
  • 「不忘初心將米做到極致」——地標優品:袁夫稻田安米
    【導語】不忘初心,讓情懷落地是袁夫稻田的初衷。2017年,袁勇剛辭去了百萬年薪的工作回到故鄉大河鎮,在永安村這樣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帶著鄉親們種健康、無公害有機大米。在大家的努力下,安米於2019年被評選為黃岡地標優品,而以安米為原料的各類衍生產品也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 玩兒轉稻田法則
    主要以綠色及紫色葉水稻種植於水田中,栽種時先在農田裡用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依圖樣定出坐標,再牽線描出圖樣或字體輪廓,最後種上紫色秧苗,隨著水稻生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美景。稻田彩繪自然賦予的美景,總是那麼的耀眼。在稻田兩邊的空地上進行繪畫創作,亦或者是拿起相機記錄精彩的一瞬間,都不失為一種樂趣。秸稈藝術品成熟的稻田美景,別有一番滋味。
  • 「沙米」探營記:敢在沙漠裡種大米 沒什麼事是不能想的
    在2016年年底,新中農會開放所有的技術,與內蒙、新疆、寧夏、甘肅等所有適合種水稻的沙漠地區負責人合作,迅速地讓沙漠面積越來越少。  近幾年國家關於沙漠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比如種樹、搞防護林等。花錢很多,效果一般。但沙米這個產業不同,沙米種植成為人們的主動行為。「我們種過的稻田,永遠不會再有風沙,治理效果非常好。」滕飛表示。
  • 姥姥的稻田升級版米乳全新上市,給寶寶不一樣的口糧體驗
    姥姥的稻田開啟寶寶第一口輔食,滿足寶寶成長所需的全面營養。姥姥的稻田 自然的營養,產品全新升級,只為更好!(好原料出優品,優品輔食每一造)1.採用優質有機為主要原料,均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肥料、生長素等,無重金屬及毒素殘留;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人工色素、不含轉基因成分;(獲得有機大米基地認證,所使用的大米的生產基地必須經過有機認證過的)2.配方純淨,不添加白砂糖、蔗糖、色素、
  • 有種大米叫木禾田鮮米
    「我」因為和五常稻花香處於一個地理經緯度,所以人們常說我們倆是近親,但我們不是親戚哦,我們只是生長在一個地域的鄰裡,因為我是我們科研團隊獨立研發的新品種,現在市面上還沒有我的親人呢,具體我的DNA來自哪?科研團隊說這個是秘密,不能說,但我的味道絕對超讚,怎麼說呢?就是您可能在記憶裡對米最初那美好的味道就是我的味道。
  • 世界上最貴的幾種大米,五常大米只能排末尾,圖3長在懸崖上
    米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為氣候,土壤等差異,種出來的水稻也是有差異的。有的米不值錢,有的米卻被捧上天。來看看我們吃不起但是能看得起的米吧:五常大米只能排末尾,圖3長在懸崖上!
  • 紫雲英大米格外香
    大家把稻皮剝掉,將大米放到嘴中細細品嘗。很多人稱讚:就是比普通大米香。  這個中年男子名叫張建松,今年56歲,做大米加工20多年了。他說:「長期做大米加工和銷售,對糧食安全也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觸。我想採用傳統的方式種地,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生產出更健康、更安全的有機大米,讓老百姓吃著放心。」2010年,他流轉土地2000畝,嘗試種植有機水稻。  張建松種地格外用心。
  • 盤點世界頂級大米,不是有錢就能吃得起的!
    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世界上最好吃的米,疏漏之處,還望各位大神不吝賜教。雖然經過研究改良出了耐寒水稻,但種植出的大米味道卻差強人意,甚至被揶揄為是連鳥也不食的「鳥不理米」。但是日本人對吃的東西有一種超乎想像的執著,經過10多年的研究,終於研製出了口味極佳的大米。
  • 保存大米有妙招,學會3種方法,大米不生蟲不變質,簡單又實用
    保存大米有妙招,學會3種方法,大米不生蟲不變質,簡單又實用大米是人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食材,尤其是對於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而言,大米更是必需品。北方人雖然米飯吃得少,但是更喜歡大米粥,我們家每天晚上都喜歡煮粥喝,大米粥香醇可口,絕對是首選。
  • 世界精品大米系列之泰國篇
    泰國也是一個出產米的國家,根據筆者資料了解,泰國每年出口一千萬噸大米,曾連續六年穩居世界銷量第一,由此贏得「世界米倉」的盛名;本片將著重介紹泰國香米的魅力和歷史文化泰國香米的介紹:泰國米的特色是自帶清香